宋仁宗慘遇宮變:看曹皇后如何臨危不亂,化解危機

宋仁宗慘遇宮變:看曹皇后如何臨危不亂,化解危機

中國歷史上,曾發生了很多有名的宮變,如壬寅宮變、仁壽宮變等等,而壬寅宮變其名其事,備受後人樂道。但是宋朝歷史上也發生了一次宮變,其驚險程度不亞於壬寅宮變,卻被世人很少提及。正所謂,“為人君,止於仁”,以宅心仁厚著稱的宋仁宗為何有人想要殺他?其中細節又是如何?請聽我慢慢講來。

慶曆八年,也是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的四年之後。在這一年的閏正月辛酉,崇政殿的四位親從官顏秀、郭逵、王勝、孫利發動宮變,劫殺軍校,搶奪兵器,直逼其寢宮。

此日夜宋仁宗正在皇后寢宮休息。夜半時分,聽到此宮變,仁宗皇帝想出去(送死?還是一戰?)。曹皇后一把抱住宋仁宗,禁閉宮門,並派人叫都知王守忠等人領兵護駕。不久,四位賊人殺到福寧殿,斬殺宦官宮女,慘叫之聲直達仁宗耳邊。此時宦官何承用恐仁宗擔驚受怕,便謊稱“這是宮人在懲罰犯錯的宮女。”曹皇后一聲呵斥,“賊人在外殘殺宮人,皇上本想外出,你還敢如此妄言”。曹皇后不愧為宋朝開國大將曹斌之後,大將之風,臨危不亂,她知道賊人攻打不成,必定會放火燒宮。

於是,她命人打水儲藏,以備不時之需,後果然火燒宮殿,宮人以水滅之。宮人這才佩服皇后的才智卓識,拍手稱讚。曹皇后還將宮人前額頭髮剪掉,對他們說“賊人動亂平定之後,你們憑藉頭髮來領功受賞”。所以宮人拼死奮戰,不竭餘力。顏秀、郭逵、孫利三人被殺,王勝從北樓逃走,一日之後被捕殺,但是其主謀無人知曉。

宮變發生之後,樞密使夏竦對仁宗皇帝講,“此事應該讓御史和京中宦官一同審理此事,不要滋生蔓延,讓人不安”。參知政事卻說,“宿衛變亂,事關社稷安危,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請將此事交於外臺嚴加調查辦理”。最後,宋仁宗聽從了夏竦之語。

宋仁宗慘遇宮變:看曹皇后如何臨危不亂,化解危機

內侍楊景宗、劉永年等五人,降職外遷;在夏竦的庇護之下,楊懷敏仍居舊職。本來開始有詔寬宥楊景宗等人的罪行,御史中丞魚周詢、侍御史知雜事張昪、御史何郯等說,殿廷設立的宿衛兵士,本來就是為了主上。現在的衛士所作所為兇悖異常,意不可測,後來捕獲賊餘黨。本來傳旨不得殺死,竟然不聽從,這原是領管此事的臣僚害怕捕獲之後,會損害“他人”的感情,所以允許眾人將其毆打致死,這就是殺人滅口。情狀如此,理無可恕。

太祖朝,酒坊發生火災,管理此處的兵士管理不當自當受罰,但太祖以本坊使副田處巖等不能夠合理安排部署,一併處以極刑。現在皇上近在咫尺,賊亂竊發,兇惡之狀,無大於此。

而居職者既不能察舉,當宿者又不即禽捕,未正典法,何以塞公議!伏乞重行黜降,用振威罰。楊景宗等外遷以後,何郯等又再次上奏,請求罷黜楊懷敏。帝令中書召何郯等,苦口婆心地向他們說道。但何郯不買仁宗皇帝的賬,“衛士持刃直入禁庭,欲凌犯乘輿(皇上),為大臣者應當深責有司失察之罪,楊景宗等人,本就該誅戮以謝天下;若以其過非自取,止可貸其正坐,並宜流竄以戒百職。景宗等罰既甚輕,懷敏又獨異眾,蓋兩府大臣畏陛下左右之怨怒,不能堅執祖宗之法也。伏望一例責授外任,以協公論。”宋仁宗思慮再三,最後聽從了何郯的建議。

這便是宋朝歷史上的慶曆宿衛之變,宋仁宗如若被殺,恐宋朝歷史將被改寫。那麼到底是誰策劃了此次宮變?

有人講,宮變的主謀是製造貝州兵變的王則的手下,為了替“王則”報仇。(王則此時並未處斬)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王則手下,必當遠在宮外,又怎麼會如此熟悉皇宮的位置,兵力部署;崇政殿的這幾位侍從官為了什麼一定要替王則等人賣命?無論怎樣,此事之後,他們肯定會被審查,難脫干係。

而宮變之後,夏竦為什麼要急於將此事交於內臺處理,不公佈於眾?又為什麼要去庇護一個小小的內侍楊懷敏?夏竦既然官至樞密使,不至於要為了其他,而斷送自己的錦繡前程。

同時,雖然宋仁宗宅心仁厚,但是此事乃是關於自己的身家性命,社稷安危,無論怎樣,應該嚴查到底。那麼他為什麼開始會聽從夏竦的上言?最後也為什麼沒有嚴懲幾位內侍,畢竟失職之罪,護駕不力,理當被斬。

宋仁宗慘遇宮變:看曹皇后如何臨危不亂,化解危機

那麼,事實的真相又是怎樣?海內承平,國泰民安,為什麼有人想要殺害宋仁宗?是因為個人榮辱,又或是國仇家恨?這或許會成為永久的謎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