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不同,儘管不太認可,但要保持理解和尊重

他人的不同,儘管不太認可,但要保持理解和尊重


李志石

有人往往會說,某某的做法我看不慣。按道理就不應該這樣做,而他的做法超過了常理,自己無法理解。

我老家鄉下有人家孩子結婚,父母靠種田為生,實在沒有錢。但他的孩子非要到城裡去大擺宴席。理由是一人只有一次結婚,不風風光光一點,在社會上沒臉見人。宴請的錢還得父母出,她的父母只好硬著頭皮去親友和鄰居借了十幾萬元。鄰居們在背後指指戳戳,紛紛鳴不平。

有一位年輕人已經三十好幾了,父母一直催他找對象結婚,可他說現在需要補習英語,準備出國創業,哪有時間處理個人的事。誰跟他談起這件事,她就跟誰急,每次都得大發雷霆,甚至跟很多人都不來往了。害得父母成天在家唉聲嘆氣。

城裡小區有一位男孩,一直沒有找對象,突然間找了一位比他大十七八歲的女人。家裡親戚朋友都反對。他說我的事我做主,你們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干涉我。只能讓大家無語。

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人的喜好也不一樣,思維方式也不同。我們不能認為自己對的就是對的。更不能指責他人。我們必須尊重他人的不同。

一個人能把看不慣的事情看慣,討厭的事情能不討厭,這卻是要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

因為別人的事情我們無法改變,改變的只能是自己。這個世界不可能讓一個人待著,我們必須生活在一個大的環境裡。人事環境也能磨鍊自己,自己看到了什麼是善惡,也經歷了順境和逆境,自己就懂得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如果別人做的事,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又無法改變別人,我們也沒有必要討厭別人,有時候自己也許有些道理,你點到為止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干擾別人。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它自己的道理。況且自己的看法也未必就是正確的。

每個人對生活都有自己的理解,愛吃葷菜的覺得魚肉有營養,愛吃素菜的覺得青菜有營養。你說誰對誰錯的?你若對蘿蔔有偏愛,便覺得愛吃白菜的人做錯了,就免不了會想方設法的去證明蘿蔔的高貴和白菜的低廉。

我們不需要把自己看不慣掛在嘴上,我們需要心平氣和的尊重每個人。人與人交往,最重要的就是互相尊重。

確實是出於好心,我們也不能強求別人,只能聽我的。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就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因為沒有聽你的勸告,結果不理想。你也沒有必要數落他,怎麼樣?當時要是聽我的,你就不會是今天!說這樣的話是傷人的。

尊重他人的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是我們做人起碼的品格。有些人朋友做不長,也是因為生活中一些矛盾,無法接受“對方跟我不同”這個事實。

世界上每個人的生活方法很多是不同的。我們也沒有辦法找到人生的標準答案;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也不可能是相同的,我們也沒有必要非得跟別人爭出個高下。

德國古典哲人康德所說: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並不認可,但我可以儘可能的去理。

臺灣作家白先勇和主持人陳文茜是好朋友。

當年,白先勇曾憑藉《牡丹亭》轟動兩岸三地。按說朋友發生這麼大的事情,陳文茜應該多加關注,但實際上,她卻絲毫不感興趣。

白先勇發現以後,非但沒有不高興,反而很少在陳文茜面前提《牡丹亭》的演出情況,更不會請她發表意見。但這完全不妨礙兩人繼續做朋友。

陳文茜後來表示:“對此,我非常感謝。他可以創新,我可以頑固,誰也不去說服誰。”

接受別人的“不喜歡”,尊重別人的“不同”。如果自己對別人的做法不能完全理解,那我們只能學會尊重,學會包容,學會去理解自己不理解和不理解自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