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到底是什么?

乘风之路

\n
\n

腔隙性脑梗死或腔隙卒中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n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导致缺血性\n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的脑组织由呑噬细胞移走形成空腔,故称腔隙性脑梗死。主\n要累及脑的深部白质、基底节、丘脑和脑桥等部位,形成腔隙状梗死灶。部分病例的病\n灶位于脑的相对静区,无明显的神经缺损症状,放射学检查或尸检时才得以证实,故称\n为静息性梗死或无症状性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 20%~30%。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半数以上的病例有高血压病史,突然或逐 渐起病,出现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症状。通常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 一般无头痛、颅高压和意识障碍表现,许多患者并不出现临床症状而由头颅影像学检查 发现。

\n
\n
\n

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闭\n塞产生腔隙性病变。舒张压增高对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形成更为重要。病变血管多\n为直径 100~200μm 的深穿支,如豆纹动脉、丘脑穿通动脉及基底动脉旁中央支,多为终\n末动脉,侧枝循环差。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时,继发血栓形成或脱落的栓 子阻断血流,会导致供血区的梗死。多次发病后脑内可形成多个病灶。\n腔隙性梗死灶呈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或狭长形,直径在 0.2~20mm,多为 3~4mm。病灶常位于脑深部核团(壳核约 37%、丘脑 14%、尾状核 10%),脑桥(16%)和内囊\n后肢(10%),内囊前肢和小脑较少发生。


中华医学科普

腔隙性脑梗塞,又称腔隙性脑梗死,也是脑梗死的一种,因为它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影像学(CT、核磁共振等)的诊断。

它指的是大脑深部的小动脉,在长期高血压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或者糖尿病等病变的影响下,发生病变,导致血管腔闭塞,从而该小动脉供血的区域的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在CT或者核磁MRI上就会显示为异常的信号,称为腔隙性梗死。

因为这些大脑深部的小动脉都非常的细小,是脑动脉的分支中的末梢,它供血的范围也非常非常小,仅比它的馆腔大一些,所以腔隙性梗死的面积也都非常小,直径在0.2-15mm之间。

也因为这些终末的深部小动脉非常多,因此腔隙性梗死也多数都是多发性的。

因为动脉的特点,深部、细小、末梢,所以在病变的情况下,比较容易闭塞,所以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非常高,它能够占到脑梗死的20%~30%。

因为腔隙性脑梗死的面积都非常小,多数情况下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如果腔隙性脑梗死的部位在非常重要的神经传导通路上,也会引起一些症状,但通常症状比较轻微、比较局限,通常会有单纯运动性的偏瘫,或者单纯感觉功能障碍等。

不过因为脑组织有一部分替代代偿功能,所以非常小面积的脑梗死,周围组织的代偿功能得以很好发挥的话,通常不会有遗留症状。

总体上来说,因为腔隙性脑梗死的面积非常非常小,危险性不大。


协和康复刘淑芬

所谓腔隙性脑梗塞又叫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处部位的穿通性动脉,在长久的高血压状态下,血管壁被迫发生变形,导致管腔堵塞,形成微小的梗死灶,通常小于50px。由于这种小的串通动脉对血液的供给很小,所以对人体的危害不是很巨大。由高血压导致的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率占腔隙性脑梗塞总数的47-78%。腔隙性脑梗塞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后者能导致节段性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有研究表明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也发现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塞有关。

腔隙性脑梗塞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占到脑梗塞总数的25%左右,而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患者的病灶位置。一般,腔隙性脑梗塞根据临床症状分成21 种综合征,以下几种较为多发:①如果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灶位于膝部、内囊前肢以及桥脑基底部等位置,患者容易出现手笨拙综合征或者是构音障碍;②如果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灶位于对侧内囊位置,患者会出现失调或者是偏瘫的症状;③如果患者的病灶位于放射冠、内囊以及脑干等位置,患者容易现纯运动性卒中;④如果患者的病灶位于对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位置,患者容易出现纯感觉性卒中。

影像学上,CT和MRI都能发现腔梗,有的是有症状的,也有的是体检或别的原因偶然发现的。CT上,腔梗表现为相应位置的低密度灶,但需要跟一些其他情况鉴别,比如血管周围间隙,后者是血管周围蛛网膜间隙的扩大,通常没有临床意义,边界清晰,内部为脑脊液密度。

(图示为核磁,左侧为Flair序列,右图为DWI,后者对梗死非常敏感)

还要跟脑白质的变性/脱髓鞘鉴别,通常根据位置和发病情况来分析。如果无法明确,就需要进行核磁扫描了。核磁上,跟其他脑梗死一样,腔梗也是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慢性期上的信号特点有一个演变过程,跟血管周围间隙和脑白质变性也不难区分。更重要的是核磁能够很早期诊断包括腔梗在内的梗塞,一般认为2小时的梗塞在核磁上就能明确诊断,有报道半小时的梗塞在DWI上(核磁的一个序列)就能显示。而CT上,比较可靠诊断脑梗塞的时间为24小时。


放射科杨大夫


腔隙性脑梗塞是什么?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即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病变。与其他类型的脑梗塞类似,发病主要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糖、血液高凝状态等有关。


腔隙性脑梗塞有什么症状?

只有那些影响重要神经通路或神经结构的腔隙才会产生症状,否则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症状轻重与腔梗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常见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 纯运动性脑梗塞,表现为面、舌、肢体不同程度瘫痪;

  • 纯感觉性脑梗塞,表现为半身麻木,感到发冷、发热、针刺、疼痛、肿胀、变大、变小或有沉重感;

  •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轻度偏瘫,以下肢为重,也可有语调语音变化;

  • 感觉运动性脑梗塞,多有躯体感觉减退或消失,继而出现轻度偏瘫;

  • 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语调语音变化,吞咽困难,一侧面舌瘫,该侧手轻度无力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尤以精细动作如书写更为困难),步态不稳。


哪些人患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较高?

  • 中老年,年龄在45-85岁间,每增长10岁其脑梗塞的危险性增加约1倍。因为人到中年以后,血液黏滞度会增加、血脂增高,血液本身就处于高凝状态。

  • 高血压患者,持续性高血压会毁损伤小动脉及微血管壁,从而引起腔梗。

  • 糖尿病患者,其发病率较血糖正常者高2-4倍。糖尿病可引起脂质代谢障碍,从而加速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腔隙性脑梗塞如何预防?

(1)控制高血压

  • 遵医嘱控制血压,按时服药。

  • 定期运动,如每天散步30分钟。

  • 定期监测血压,并避免会引起血压突增的情况,如用力排便。

(2)控制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饮食。

(3)健康饮食

  • 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如动物油食品,蛋黄、动物内脏等。

  • 多吃胆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豆制品、瘦肉、海蜇等。

  • 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如芹菜、苹果。

(4)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 练习冥想、瑜伽等有助于平缓心态的运动。

  • 无法自我控制时,可寻求专业建议。

(5)戒烟戒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损害颅内动脉,增加脑出血风险。酒精的摄入量越大,脑梗风险越高。




(耳科赵医生头条问答2017-12-04)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部穿通动脉发生梗塞之后,由于巨噬细胞将梗塞处的脑组织移动之后,遗留下来的空腔,直径一般在两厘米之内。高血压为腔隙性脑梗塞最常见的病因,在脑部的基底节区域是腔隙性脑梗塞最容易发生的的部位。因为此区域的血管缺乏侧支血管,官腔较细,对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十分敏感,容易受到缺血的影响,离大动脉的主干较远,行走路线迂曲又较长。形成血栓的概率增加,较易引发腔隙性的脑梗塞。

脑组织两厘米以下的腔隙以往只有在尸检时才能发现, 随着CT 及M RI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普及, 大约5 毫米甚至更小的腔隙灶即可被发现,。虽然被称为脑梗塞,但是腔隙性脑梗塞常常因为体积小、梗塞区域非脑组织的“关键区域”,一部分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失语等症状, 容易被忽略。

即便是没有明显症状,腔隙性脑梗塞仍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以防止进一步出现更大的梗塞灶。有关的注意事项是积极控制病因,避免再次发病。由于腔隙性脑梗塞系深穿支阻塞,难以形成侧支循环, 如果再次出现大血管的梗塞会引发严重的脑卒中。多区域、反复出现腔隙性脑梗塞会明显影响中枢神经的功能,可能出现痴呆、假性球麻痹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并发症,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控制病因主要是有效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心脏病。


耳科赵医生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缺血性中风中发病率最高、危险性最低、大多不留后遗症的卒中。是指最细小的脑动脉未梢分支血管的闭塞引起它所供血的脑组织梗死了(坏死了、梗塞了都是一回事),因为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特别敏感,耐受性也就4-6分钟,超过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死亡即梗塞。因为是末梢小动脉,所以它所供应的脑组织很小也就几毫米左右,在没有CT和核磁共振MRI之前根本无发发现。

1.腔隙性脑梗塞究竟怎么发生的?目前可能很难作出一个肯定的回答。各种假说都有:血栓形成、斑块脱落、血管痉挛、栓子脱落等等,看似都有可能,但目前国际上也没有结论。

2.为什么大部分人因其他原因做CT时偶然发现,腔梗究竟有没有症状?这就要看腔梗发生的部位有没有功能。如果发生在不同的功能区肯定会有程度不一、表现不一的症状:如在皮质某些有功能的区域,可能会有短暂的意识障碍、語言障碍,如在延脑、基底结部位可能有短暂的头晕、站立不稳、口齿不清,重的会有短暂不可程度的晕厥等。如果梗塞的部位在非功能区可能根本没任何症状。

3.腔梗和TIA(一过性脑缺血)有什么区别?过去因为没有CT和MRI无法通过X光片子找到几毫米大小的病灶,所以把产生短暂有症状的脑功能障碍统称为一过性脑缺血。一般不留后遗症,症状短侧几分钟、几小时、长则几天就消失,因为病灶小。现在观点来看仍不能排除发生在功能区有症状表现的腔梗。

4.腔梗发生与三高控制不好有关系吗?应该说有一定关係,因为不能排除腔梗与更粗大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小的破损或伴鈣化坏死后小栓子脱落塞住了小动脉的末梢。

5.哪么腔梗究竟与什么因素最有关系:年龄和情绪。50-60岁后,腔梗呈现出一个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明显递增的趋势。60-70岁小于50%的人有腔梗,70-75岁约50-70%做CT或MRI可能发现已有腔梗,80岁以上绝大多数是多发性腔梗,即已多次发生过有短暂或根本没有症状的小至几毫米的梗塞。为什么年龄大与腔梗更有关,动脉血管也在随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无论内中膜的弹力纤维的机化,中层平滑肌增生等因素都会导致末梢小动脉闭塞。

那么情绪呢?无论什么年龄的人紧张、焦虑、激动、抑郁时动脉的平滑肌都会痉挛,导致小动脉末梢持续性缺血,当然可以引起腔梗,如果痉挛发生在稍大些的脑动脉,有时甚至可以发生较大面积的缺血性中风。

6.为什么住院时有高血压又有腔梗的病人医生在诊断时会写:“高血压三期极高危”?患者没事也会吓出事来,诊断没錯是按指南来的,老外制定的指南谁也不敢质疑,正常吗?因为国际上从来不分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更不管病灶大小统称为“脑卒中”(这就是至今也搞不清楚腔梗的发生原因),凡是因三高引起有心脑肾这些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靶器官损害,都会根据三高的表观诊断为极高危,高危等,腔梗与脑溢血的危险程度一样吗?没人来问,说科学性、嚴谨性恐怕医学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7.为了防止腔梗或已发现有腔梗的人要不要吃抗血小板药物如阿斯匹林、波立维一类药,如果血管超声、冠脉造影、心脏超声等杆查有较多斑块尤其是软斑块那应该吃。如果有三高并有过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且年龄偏大,也应该吃,放过支架或搭桥手术本来就应该了解长期服用。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即使70岁以上也不必要为了防止腔梗而吃阿斯匹林等。他汀类对没有其他指症的人来说也不必为防腔梗而吃。

8.我们步入中年后(当然包括老年)必须重视三条:

一.改变不良的生活模式:控制每天吃进去的热卡和体重,调整飲食结构,多吃粗纤维和绿叶蔬菜。坚持每天运动那怕利用每一个空閒时间。不抽烟、不嗜酒、不熬夜、保证足夠的睡眠 。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心理健康远比生理健康对人造成的伤害更大。好的心情是自己去找出来的,同样不好的心情也是自已作出来的。知足者才能常乐、人要学会自得其乐、更要多做些助人为乐的好事、哪怕遇到无法过去的坎,你也要朝苦中作乐的方向去努力。因为不良的情绪,容易激动、紧张、发怒、郁闷、焦虑的人动脉内的平滑肌容易痉挛而发生腔梗。

2017.10.28


又一个门外汉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慢性高血压病人,脑内穿通动脉病变易发生闭塞,病变主要位于脑部深部核团;较少见于深部的白质、内囊前肢和小脑。其发病是渐进的(数小时或数天),临床表现多样,头痛少见,无意识改变,预后可完全或近于完全恢复。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多样性,但有数种典型特点的临床类型。

1、纯运动轻偏瘫:对侧面、上肢和下肢的瘫痪,程度基本相当,不伴感觉障碍、视觉和语言障碍。

2、纯感觉性卒中:对侧丘脑损害呈偏身感觉缺失。可以伴有感觉异常。易误为大脑后动脉闭塞和丘脑或中脑小量出血。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纯运动轻偏瘫伴同侧共济失调,多影响下肢。损害多累及对侧桥脑、内囊和皮质下白质。

4、构音障碍和笨拙手综合征:累及对侧桥脑或内囊时,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面瘫性轻偏瘫和面瘫侧的笨拙手。


陈医生谈健康

腔隙性脑梗塞,中医是血瘀症形成脑血管微循环障碍。

中医“久病入络为血瘀”。

由于损伤,年老,久病均是形成血瘀症出现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因素。

现代研究表明:血瘀患者普遍存在微循环障碍。

中医中医抗衰老研究中心研究表明,人体5O~59岁是微循环急剧下降的1O年,年龄越大,微循环障碍越严重。

由于年老,损伤,久病使人体毛细血管发生凝血,脑毛细血管变形(管襻扭曲,畸形,顶端扩张等),微血管缩窄,微血管壁渗血和出血,造成脑组织的血液沉积物的形成,而使脑组织发生了无菌炎症,致使脑组织肿胀。由于血液沉积无法转化吸收,使脑组织发生粘连,就是西医说的间隙性脑梗塞了,也是形成脑萎缩,脑退化,形成老人痴呆的前兆。中医属血瘀症。

形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因素是人体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出现“浓,黏,凝,聚”形成血栓。

动脉血栓主要因素是血小板集聚。

静脉血栓主要因素是血液凝固。

血栓的形成使血液无法正常通过毛细血管发生微循环障碍,这样使血管内血脂沉积,形成泡沫细胞及坏死组织,使血管局部狭窄,血栓栓塞形成缺血性脑梗。

形成主要因素是血液流变学发生,出现微循环障碍所致。

广东中医


用户69576660992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于脑深穿通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其为小血管病变,其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桥脑及放射冠区,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灶大小范围一般0.5毫米~15毫米,最大直径一般不超过20毫米。病变数目呈多个,甚至多达数十个。有些老百姓误以为腔梗是发生在脖子里的,其实它就是病灶比较小的脑梗死。


张士保医生

腔隙性脑梗塞,又称腔隙性脑梗死,也是脑梗死的一种,因为它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影像学(CT、核磁共振等)的诊断。


它指的是大脑深部的小动脉,在长期高血压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或者糖尿病等病变的影响下,发生病变,导致血管腔闭塞,从而该小动脉供血的区域的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在CT或者核磁MRI上就会显示为异常的信号,称为腔隙性梗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