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後人: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曾國藩後人: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曾國藩的外孫聶雲臺,解放前任上海商會會長,學貫中西,他中年接觸佛法,就很認真的學佛。使他的思想、認識得到很大提高。

後來他寫了《保富法》,就是用佛學觀點來說明怎樣才能得到財富?怎樣才能保住財富?他談的完全是以他個人一生接觸,親眼看見的。

他接觸了兩類人物,一類是與曾國藩同時代的一批做大官的人,另一類是上海顯赫一時的大富豪。

他就是抒發這種觀點: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保富法》正文如下:俗話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我住在上海五十餘年,看見發財的人很多。

發財以後,有不到五年、十年就敗的,有二、三十年即敗的,有四、五十年敗完的。

我記得與父母(母為曾國藩之女曾紀芬)往來的多數有錢人,有的做官,有的從商,都是顯赫一時的,現在已經多數凋零,家事沒落了。

有的是因為子孫嫖賭不務正業,而揮霍一空;有的是連子孫都無影無蹤了。

大約算來,四、五十年前的有錢人,現在家務沒有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上進的,百家之中,實在是難得一、兩家了。

不單是上海這樣,在我湖南的家鄉,也是一樣。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中興時代的富貴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總督巡撫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鎮大人的有五、六十家,現在也已經多數蕭條了。

其中文官多人,財產比較不多的,後人較好。就我所熟悉的來說,像曾、左、彭、李這幾家,錢最少的,後人比較多能讀書,以學術服務社會;

曾國藩後人: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曾文正公的曾孫輩,在國內外大學畢業的有六、七位,擔任大學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的幾位曾孫,也以科學專門而聞名;

彭剛直公的後人,十年前,有在上海做官的。大概當時的錢,來得正路,沒有積蓄留錢給子孫的心,子孫就比較賢能有才幹。

其餘文官比較錢多的十來家,現在的後人多數都是蕭條了。

武官數十家,當時都比文官富有,有十萬、廿萬銀兩的;(多數是戰事平定以後,繼續統兵,可以缺額,才能發財;至於擁有五、六十萬到百萬銀兩財產的有三、四家,如郭家、席家、楊家等,都是後來從陝西、甘肅、雲南、貴州統領軍務歸來的人。金陵克復的時候,曾國藩因為湘軍士氣不振,所以全部遣散,剿捻匪的時候,改用淮軍,所以湘軍的老將,富有的非常少。)

各家的後人,也是多數衰落了;能讀書上進的,就很少聽見了。

我家與中興時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數都是世代相交的關係,所以各家的興衰情形,都略有所知。

至於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豐厚的,遠遠勝過了湘軍諸人,但是今日都已經調零,不堪回首了。

前後不過幾十年,傳下來才到了第三代,已經都如浮雲散盡了。然而當時不肯發財,不為子孫積錢的幾家,他們的子孫反而卻多優秀。

最顯明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權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時候只有兩萬兩銀子;除鄉間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個房子,也未曾買過田地一畝。

他親手創立的兩淮鹽票,定價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張鹽票的票價二百兩,後來賣到二萬兩,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兩;當時家裡只要有一張鹽票,就稱為富家了。

曾文正公特別諭令曾氏一家人,不準承領;文正公多年,後人也沒有一張鹽票。若是當時化些字型大小、花名,領一、兩百張鹽票,是極其容易的事情;

而且是照章領票,表面上並不違法;然而藉著政權、地位,取巧營私,小人認為是無礙,而君子卻是不為啊!這件事,當時家母知道的很詳細,外面人是很少有知道的。

曾國藩後人: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聶雲臺

廉潔,真是影響非常大啊!所以,《大學》上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孟子》說:“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因為貪財與不貪財,關係著別人的利益、幸福很大;

所以發財便能造罪,不貪財方能造福。正如《道德經》所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世人都以為積錢多買些田地房產,便能夠使子孫有飯吃;所以拼命想發財。

今天看看上述幾十家的事實,積錢多的,反而使得子孫沒飯吃,甚至連子孫都滅絕了;不肯取巧發財的,子孫反而能夠有飯吃,而且有興旺的氣象。

平常人又以為全不積些錢,恐怕子孫會立刻窮困;但是從歷史的事實、社會的經驗看來,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顧己,不留一錢的人,子孫一定會發達。

曾國藩後人: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曾氏族譜

再說元朝的耶律文正公(耶律楚材),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元世祖的軍師,軍事多數是由他來決策,他卻是藉此而救全了無數的人民。

因為元太祖好殺,他善於說話,能夠勸諫太祖不要屠殺。他身為宰相,卻是布衣蔬食,自己生活非常的刻苦。他是個大佛學家,利慾心極為淡泊:

他也是毫無積蓄,但是他的子孫,數代作宰相的,卻有十三人之多。這也是一個不肯積錢,而子孫反而大發達的證據。

天道是什麼呢?《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陰陽,不是虛玄的,一一都有事實可以做為依據: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由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

從這個道理推及到人事,也是如此:例如說人事的一盛一衰,一苦一樂,一治一亂等等。

曾國藩後人: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古今以來的偉大聖哲,都能夠洞悉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教人常須自己立在吃虧的地位,就是要謙卑退讓,舍財不貪,克己利人。

凡俗之中,沒有見識的人,是一定不肯做這種吃虧事的。淺見無知的人,只能看見一切事物的表面,不能看見事物的對面。

我們對一隻狗,表示好意,狗就會對我們搖搖尾巴表示親熱;若是惡聲對它,它就會拖下尾巴走開。

對人則更不用說了!我若是對待別人謙和寬厚,別人就會感謝;若是待人驕傲刻薄,別人就會懷恨在心;這還是小的對手。

若是我們欺淩了沒有能力的人物,或是存心害人,或是用巧妙的手段占人家的便宜,他們受了損害還不覺得。或是藉著特別的地位,例如作官、作公司的經理等職務,暗中謀取私人的利益;或是自己富厚,而對於災難不肯救濟,自己家裡卻是享用舒服。

這些事,眾人固然是無可奈何,法律也辦不到他,可是天道曾經饒過誰,會替眾人作他的大對手,老天只要輕輕的動一著,就叫他滿盤棋子皆輸了,到底使得他一敗塗地;這叫作“人有千算,天止一算。”

更可以在歷史上,一個一個善惡的人的結果來證明。這也是社會科學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啊!

一九四二年六月雲臺臥病書。

曾國藩後人: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