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凤雅事件:当“正义”的“科普名人”面对罕见疾病

小凤雅事件:当“正义”的“科普名人”面对罕见疾病

5月24日,一家以科普为名的网站发表了一网络“科普名人”针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言论,站在道德高地将矛头指向患儿父母,把本已处于困境中的父母置于社会大众的责难目光之下。

那么这种疾病是否如该“科普名人”所言、患儿原本可以不死?患儿的死亡是否能归咎于父母的不作为?我们有必要从视网膜母细胞瘤本身说起。

小凤雅事件:当“正义”的“科普名人”面对罕见疾病

文 | 路飞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种罕见的肿瘤,罕见到很多医生、哪怕是肿瘤科或儿科医生,对这种肿瘤也缺乏认识,更何况是普通民众。不要说生活在农村的患儿父母不了解,就是那些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又有多少人能时时关注自己孩子眼睛的变化?况且,肿瘤往往在相当长时间内并不表现出症状。

了解一种肿瘤的风险因素并加以避免,对预防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没有已知的可以避免的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风险因素,如体重、锻炼、饮食以及吸烟,它们都和成人患癌有一定关系,但这些因素通常需要很多年才能导致切实的危险,因此不认为会影响到儿童癌症。而视网膜母细胞瘤主要发病在幼儿时期(三岁以下)。

目前医学界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风险因素还知之甚少,正因如此,几乎没有可采取的手段来预防这种肿瘤的发生。

就像其他癌症一样,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同样是基因突变造成的。但突变只有少数来自父母遗传,更多的则是发育过程中的不明原因导致的。如果患儿出生时所有体内细胞都携带致癌突变,双眼通常会同时长肿瘤,并且除了眼部肿瘤,身体其他部位长肿瘤的风险也比较高。但大多数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突变属于后天随机发生的,只存在于肿瘤细胞中,这种情况很少会双眼同时长肿瘤。对于少数遗传性的,检查父母的基因可以知道是否携带这类致癌突变,但知道父母携带这样的基因突变,固然可以对孩子做早期筛查,可这项检查不是体检常规指标,也不被医学指南所推荐;对于大多数的随机突变,筛查对于肿瘤预防和早期干预没有临床价值。

上述列举的依据是否成立?答案是不成立。首先,目测的肿瘤局限于眼睛内并不代表肿瘤没有转移;其次,生存率是统计概念,不能用于个体。事实上刚好相反,我们通过前后不到半年的症状描述,更有理由相信在初次确诊时,肿瘤已经发生了转移。从这两点看,该“科普名人”不具备肿瘤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路飞,生物医学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