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和臨床表現

缺鐵性貧血是指當機體對鐵的需求與供給失衡,導致體內貯存鐵耗盡(ID),繼之紅細胞內鐵缺乏(IDE),最終引起缺鐵性貧血(IDA)。IDA是鐵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終階段,表現為缺鐵引起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其他異常。IDA是最常見的貧血。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和臨床表現是事業單位考試中很重要的考點。中公教育的醫考專家就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和臨床表現進行了相關知識點的總結,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進行復習。

病因

(1)需鐵量增加而鐵攝入不足

多見於嬰幼兒、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嬰幼兒需鐵量較加,若不補充蛋類、肉類等含鐵量較高的輔食,易造成缺鐵。青少年偏食易缺鐵。女性月經增多、妊娠或哺乳,需鐵量增加,若不補充高鐵食物,易造成IDA。

(2)鐵吸收障礙

常見於胃大部切除術後,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進入空腸,繞過鐵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腸),使鐵吸收減少。此外,多種原因造成的胃腸道功能紊亂,如長期不明原因腹瀉、慢性腸炎、克隆病等均可因鐵吸收障礙而發生IDA。

(3)鐵丟失過多

慢性長期鐵丟失而得不到糾正則造成IDA。如:慢性胃腸道失血(包括痔瘡、胃十二指腸潰瘍、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腸道腫瘤、寄生蟲感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等)、月經量過多(宮內放置節育環、子宮肌瘤及月經失調等婦科疾病)、咯血和肺泡出血(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肺出血-腎炎綜合徵、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癌等)、血紅蛋白尿(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冷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心臟人工瓣膜、行軍性血紅蛋白尿等)及其他(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慢性腎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多次獻血等)。

臨床表現

(1)缺鐵原發病表現

如婦女月經量多、消化道潰瘍/腫瘤/痔瘡導致的黑便/血便/腹部不適、腸道寄生蟲感染導致的腹痛/大便性狀改變、腫瘤性疾病的消瘦、血管內溶血的血紅蛋白尿等。

(2)貧血表現

乏力、易倦、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氣短、納差、蒼白、心率增快。

(3)組織缺鐵表現

精神行為異常,如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異食癖;體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兒童生長髮育遲緩、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頭萎縮、口角皸裂、吞嚥困難;毛髮乾枯、脫落;皮膚乾燥、皺縮;指(趾)甲缺乏光澤、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變平,甚至凹下呈勺狀(反甲)。

下面我們來看幾道考題:

1、在下列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表現中,屬於組織缺鐵表現的是

A、頭暈

B、視物模糊

C、心悸

D、異食癖

E、氣短

【答案】D。解析:異食癖是由於代謝機能紊亂,味覺異常和飲食管理不當等引起的一種非常複雜的多種疾病的綜合徵。從廣義上講異食癖也包含有惡癖,患有此症的人持續性地咬一些非營養的物質,如泥土、紙片、汙物等。

2、正常人消化道內鐵吸收效率最高的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腸及空腸上部

C、空腸

D、迴腸

E、回盲部

【答案】B。解析:正常人消化道內鐵吸收效率最高的部位是十二指腸及空腸上部。(記憶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