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隐形耳机、作弊笔、作弊手表……我国各种高科技的作弊手段花样繁多,令人瞠目结舌。

但高科技毕竟要附着在实物上,始终有电子检测发现的可能。

而人家西方国家盛行的作弊手段则是直接吃“聪明药”,相当于把作弊工具直接植入体内,无处可查。

“聪明药”其实是一种中枢精神兴奋性药物,主要包括利他林、莫达非尼等。

由于服用这一类药物后,大脑会增进兴奋、清醒和降低疲劳的感觉,给人以“变聪明了”的效果,因此它们俗称“聪明药”,也成为许多考生的考试法宝。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二战期间德国、日本等国家给他们的士兵服用过一种叫做甲基安非他命的精神振奋药。

这种药能使士兵精神高度集中,保持清醒和警惕,信心和勇气倍增。

据当时的用药说明书记载,每次服用两片就可以保证三到八个小时不用睡觉,服用两次可以坚持二十四小时战斗不停。

这是因为它增加了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系统的活动,使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不知疲惫。

*注:儿茶酚胺是一种含有儿茶酚和胺基的神经类物质,通常是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其主要生理作用是兴奋血管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但是世界上哪有无副作用的药。

在享受精神控制的快感过后,其异常可怕的副作用很快也侵袭而来。

有些士兵过量服药后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情绪狂躁不安、产生幻觉,严重的甚至死亡。

而且随着服用量和次数增多,很多人逐渐对药物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

1939年至1945年间纳粹德军总共服用了约2亿片安非他命药片,平均每个军人至少吃了20片,服药量十分惊人。

而作用类似的甲基安非他命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冰毒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冰毒有胶囊、粉剂、块状等多种固体形式

而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精神兴奋剂已经蔓延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玛德琳曾是美国马里兰州的一名普通高中生,因成绩平平而有些自卑,一次偶然发现朋友服用了“可以提升智力”的小药丸后成绩从中等变成了优秀。

她禁不住诱惑,以给朋友辅导微积分作为条件换到了一些药丸。

这几颗药帮助她在复习和考试期间注意力高度集中,复习一整夜也丝毫感觉不到困意。

最后她在考试中拿到A+的好成绩,还考入了常春藤名校。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高校校园中不乏类似的例子。

本来所有人都依靠天赋和努力来取得应得的考试成绩,但突然有人开始借助药物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这时其他未使用药物的人也不服输,便纷纷效仿,最后滥用成瘾。

这就是考试中的囚徒效应。

我们知道,囚徒困境的初始只有大家都不打破规矩才能得到最好的结局。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聪明药”虽然是法律管制的处方药物,但其获取难度极低,正常人假装是瞌睡患者或者从黑市购买都能轻易得到。

据调查美国高校约有11%的学生群体在服用“聪明药”,而在常春藤名校中这一比例高达20%。

新时代的校园俨然成为了新的军备竞赛场。

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还嗑药“开外挂”。

但是游戏中的外挂只有被封号的风险,而学习嗑药的这种外挂可是以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的。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聪明药”的成瘾性不亚于毒品,一开始吃一小粒就能兴奋一整天,到后来只有逐渐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而且药效过后服药者“就像身体被掏空”,往往会处于严重沮丧和疲劳的状态,还会引发食欲不振、脾气暴躁、头痛等副作用。

为了摆脱这种状态,他们通常会继续服药,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对“聪明药”的成瘾不仅是物质成瘾,实际也是一种心理成瘾。

大脑保存了药物带来的心理刺激(如考高分),并从心里产生迷恋和依赖,从而逃避原本不太愉快的生活。

和游戏成瘾、手淫成瘾、偷窃成瘾类似,但药物的效用往往更加直接。

在学生群体中的成瘾只是“考高分”的正经目的掩盖了背后的糜烂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但是当时安非他命的效果更显著,副作用也还没凸显,因此利他林未得到重视。

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盐酸哌甲酯,与安非他命的化学结构非常相似。

因此猜想它可能会是一种比较温和的兴奋剂。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哌甲酯分子结构模型

另一种“聪明药”莫达非尼的出现则比利他林要晚得多。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首先在小鼠行为多动试验上取得成功

莫达非尼与利他林具有相似的药效,这是因为它们的药理机制大致相同。

说起“兴奋”自然会想起多巴胺这种物质,它们就是通过控制大脑神经细胞中多巴胺的浓度来影响动物情绪的。

它们主要在突触*中与多巴胺转运体*(DAT)结合,导致多巴胺无法被消解而滞留在突触间隙内,这时候多巴胺浓度高于正常值,

*注: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DAT是指负责将突触内的多巴胺运输回细胞质基质的跨膜蛋白。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哌甲酯在突触中的的神经作用

同时,它们还会增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量,增强刺激效果。

作用场所主要位于大脑中的纹状体和前额叶,因此提高了大脑的兴奋性

*注:去甲肾上腺素是肾上腺素去掉N-甲基后形成的化学物质,它既是神经递质也是激素。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纹状体和前额叶在脑部的位置

行为型指多动症行为特征明显,但没有学习认知能力缺陷的人群;

认知型指学习能力差、信息处理能力缺陷,但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较少的人群。

研究发现,利他林均能有效改善两组患者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但学习能力和行为活动改善不明显。

这说明,人们错以为能让人变聪明的“聪明药”其实并不能很好改善学习能力。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而且由于出于伦理问题的考虑,目前缺少在健康人群中开展药物影响的长期性研究,从而无法得知长期服用“聪明药”对人体机能是否造成损坏。

还有剂量该如何控制才能保证个人健康不受影响。

其他认知增强剂,如咖啡因和尼古丁等,短期使用功效好,长期使用却好处丧失,反而会使认知能力减退。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研发出一种新药物也许并不难,但要完全了解它的性质却不太容易。

这只是目前研究了解到的药理机制,而并非全部,更多的科学空白正在逐渐被填满。

比如最近国内就有实验研究表明利他林可能对动物体多动症状具有双重性。

也就是低剂量的利他林有助于改善多动症,而高剂量的利他林则会诱发正常小鼠多动。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除了对服用者本人产生了生理性的副作用之外,这类精神药品还扰乱正常竞争秩序,让人沉迷于这种类似作弊的手段,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以前在学生群体中泛滥的精神类药品,如今已经蔓延到了一些竞技赛事当中

比如像电子竞技这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和反应迅速的比赛,“聪明药”的使用无疑对他们来说是强大的诱惑。

美国巨舰Cloud 9战队的职业电竞选手Semphis就承认服用了四个月的处方药打比赛训练。

电竞选手在比赛和训练中使用药物来提高成绩已然成为普遍现象,而且大部分持默许态度。

在比赛前嗑过药的选手犹如游戏中的英雄额外获得了装备加成,不仅精神不紧张了,思维速度也明显提升,游戏中随便拿个逆天的五杀carry全场也不是问题。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但使用这种药品的本质就像在体育赛事中使用兴奋剂的情况一样,得到的好成绩是短暂的,而对个人身体机能的损害却是一辈子的。

况且电竞选手在比赛中使用“聪明药”无异于在自己身上开了个隐形外挂,破坏了电竞行业的规范秩序。

目前精神药物的使用在各个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法制法规不完善、执行难以落实的情况下,其危害程度甚至超过了毒品。

因此像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除了禁止毒品外,也限制了精神类药品的购买。

例如LSD(麦角乙二胺)是已知药力最强的致幻剂,服食后使人产生幻觉、幻听和幻视,但没有成瘾效果。

但这类药品对人的精神产生影响,即便没有生理上的副作用,也会造成认知或行为上的失控。

曾让西方名校学生沉迷的“聪明药”,如今已在电竞圈生根发芽

人脑可能不能将全部的精力用在一件事上,“聪明药”的滥用其实是人们对于专注力的病态诉求。

但这种方式却对我们大脑的行为模式有所损害,打破了生理上的平衡。

将未来的精力提前透支到当下使用,被透支的精力总有一天会回来讨债。

张春雷. 利他林在大鼠前额叶皮层的新作用机制[D]. 复旦大学, 2010.

Urban K R, Gao W J.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at the cost of potential brain plasticity: neural ramifications of nootropic drugs in the healthy developing brain[J]. Frontiers in Systems Neuroscience, 2014, 8:3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