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立德人物|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不老的电影织梦者

LEAD立德人物|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不老的电影织梦者

​观众在视听盛宴过后,将注意力转向了影片的导演。他们都很好奇,究竟是谁能拍出如此成功的电影。斯皮尔伯格——当这五个大字映入眼帘的时候,十岁以下的小朋友或许还在疑惑这到底是何方神圣,其他年龄段的观众则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2018年,斯皮尔伯格年满72岁。他的电影陪伴了中国60后、70后、80后和90后整整四代人的成长。如今,他又在00后和10后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许,是时候来重新认识这位电影大师了。

LEAD立德人物|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不老的电影织梦者

电影挽救了难堪的童年

1946年12月18日,斯皮尔伯格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小时候,斯皮尔伯格身体瘦弱,性格也不甚合群。照他自己的形容:“我是一个怪怪的,瘦瘦的,长着粉刺的男孩。”他有轻微口吃,说话发音不清,总爱流鼻血。他孤独胆小,怕黑、怕电梯、怕过山车、怕飞机……总之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可能使他害怕。

斯皮尔伯格或许是最不愿意睡觉的小孩了。一点点的声响,月光移动墙壁影子的变化都会让他如临大敌。许多时候,他觉得床底和衣柜里藏着怪物,房子可能会倒塌,会突然发生海啸或者地震。甚至他在灯下都会被自己的影子给吓住。

由于犹太人的身份,他时常遭受歧视和欺凌。据斯皮尔伯格的母亲透露,社区其他家庭时常念叨:“斯皮尔伯格家是下贱的犹太人。”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告诉别人自己的姓氏属于日耳曼人而不是犹太人。

LEAD立德人物|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不老的电影织梦者

​更糟糕的是,他在学校里成绩不好,表现一般,身边也没有什么朋友。贯穿斯皮尔伯格整个童年的是孤独。帮助他消解孤独,使他快乐的则是电影拍摄。

斯皮尔伯格的父亲留了一台袖珍摄影机给他。摆弄这台摄影机成了他最大的兴趣。简单拍摄出一个有趣的画面就能让他高兴不已。后来,他迷上了电影,曾花两年的时间泡在洛杉矶的环球影城看拍摄布景和导演方法。

电影消除了斯皮尔伯格对世界的恐惧,帮助他建立了信心。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他的才华得以施展。而童年的那些阴影成为了他不可多得的资源。斯皮尔伯格把童年记忆里的孤独和恐惧全部投射到了电影里,塑造了一个个深刻又感人的形象。借由他钟爱的电影,他与自己的童年达成了和解。

LEAD立德人物|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不老的电影织梦者

敢于尝试的先锋

1975年,斯皮尔伯格推出了电影《大白鲨》。影片在“吓坏”观众的同时也刷新了票房纪录,并自此开启了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新时代。他开拓了科幻电影的疆界,《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人工智能》证明了科幻题材在商业制作上的潜力。

当所有人都在怀疑斯皮尔伯格只会中规中矩地拍商业片的时候,这个不拘一格的导演又拍出了《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真正的艺术电影,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难以超越的深度,这部电影为斯皮尔伯格带来了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之后的《拯救大兵瑞恩》、《林肯》等电影再次证明了他对艺术片的驾驭能力。

LEAD立德人物|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不老的电影织梦者

​世界影坛上很难再找出比斯皮尔伯格更能平衡商业和艺术的导演了。他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嗅觉和对完美艺术、深刻思想的追求是统一的。他让观众体验壮美震撼效果的同时,触发心灵深处的感动,而这一切基于他对创新的孜孜不倦。

斯皮尔伯格很少重复自己拍过的题材,他总是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自己的下一部作品。拍摄《大白鲨》时,制片方曾一度建议他在水箱拍摄,为了拍出“真实感”,他坚持去大海拍摄。多年前,曾有人提出拍摄《圆梦巨人》,可当时的技术条件不足,为了影片的质量,直到2016年,影片才上映。再如最新的《头号玩家》,运用的是年轻人所熟悉的游戏元素。斯皮尔伯格的确是这样一个导演:总是试图紧跟时代潮流,表达出对世界变化的最新认识,在保证影片高质量的同时进行着各种“造梦”尝试。

LEAD立德人物|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不老的电影织梦者

我有一种讲故事的责任感

斯皮尔伯格与梦工厂电影公司签署的协议里,有这样一项条款:即使在电影拍片阶段,也必须每晚给斯皮尔伯格固定的时间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

与家人共进晚餐时,斯皮尔伯格会和孩子们玩一个“接龙故事”的游戏。他会先说出一个故事的主线,然后让孩子一个接一个按这条主线编故事情节,在二三十分钟后,他又会来为故事做一个结尾。

当了父亲的斯皮尔伯格对讲故事有了不同的理解。他曾说:“作为一个艺术家和一个父亲,我想我一直努力地不去过度保护他们。如果你想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程度的各种情感,这么做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让他们体会恐惧。”可是斯皮尔伯格也承认,他比以前要担心得多——他有时候会做为孩子担心的梦,有时候也会做小时候做的梦,比如梦见自己会飞。

LEAD立德人物|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不老的电影织梦者

​对孩子的责任心使斯皮尔伯格意识到了讲故事的人也需要有种责任感,强烈的呵护欲萦绕在他心间,他不再一味追求电影的“成人化”,很少去碰惊悚和恐怖题材的电影。他在商业“爆米花电影”中反复强调人文情怀,对严肃的主题和沉重的历史也做了不同程度的“软”处理。他承认哪怕在悲剧和人生磨难的题材中,他也要把他童年的那一面拿到前面,放在中心。

斯皮尔伯格希望孩子们能看懂他的电影,希望孩子们能够从他的电影中获取成长的养分。于是我们看到,斯皮尔伯格近些年来的电影执着描绘童真浪漫的想象和纯美浓烈的感情。很难想象,这些电影经由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之手。其实,这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因为斯皮尔伯内心永远住着一个孩童,他从来不曾老去,他对电影依旧感到新奇。

2009年,斯皮尔伯格获得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2013年《时代》杂志将他列入二十世纪百大最重要人物之一。无数的奖项和荣誉证明他对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当之无愧。

我们应该举杯,为一个诚心诚意的电影大师,为一个不断突破的艺术先锋。为了七十年前那个初识世界、颤颤惊惊的少年,为了七十年后这个历经沧桑、初心未变的“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