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數千上萬本書的人,都有故事可講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一千本書能擺滿多大的書架?一萬本書又要裝滿多大的房間?你心中有概念嗎?

愛讀書的人,大都幻想過自己“坐擁書城”,就是在家裡被好書圍繞,想讀的書自己全都有的感覺;又或者是流連於圖書館或書店,設想“這些全是我的”。

要實現這一夢想,涉及到閱讀的效率與經濟上的考慮。人生匆匆,每一萬天要二十七年,一輩子能讀多少書?買書的錢,放書架的空間的錢,也無不需要精打細算。但生活中,的確有讀書人,將博爾赫斯所形容的“天堂”搬回了家,他們的家,彷彿就是一個小型圖書館,藏書少則數千,多則上萬。

不知你是否會好奇,藏書這麼多,他們都讀過嗎?這些書,他們一共收藏了多少年?他們對書的喜愛,又是怎樣的程度?書評君採訪了四位家中藏書成千上萬的人——既有知名的文化人,也有默默耕耘的“普通讀者”,聽他們講述自己與書的故事。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姓名:止庵

座標:北京

職業:作家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止庵在他的書房。婁歌/攝

- Q&A -

Q:現在大概有多少藏書?

A:我們家是個兩室一廳的房子,其中的一室一廳都裝了書,共有近30個書櫃,我覺得大概有兩三萬冊吧。本來是按照類型分的,但現在書櫃裡都擱不下,好多就在地上堆著,所以家裡很亂,也許要再做一個書櫃吧。

Q:什麼類型的書比較多呢?

A:中國重新出版的古籍,外國文學,關於電影、戲劇的書,一些詩及文學理論的書,然後就是思想、哲學、歷史類的書。

Q:最得意的一本藏書是?

A:我最得意的應該是細江英公的攝影集,他拍的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細江英公是日本一個攝影家,《薔薇刑》以三島由紀夫為被拍對象,我的這本書有他們兩人的雙簽名。

Q 買書有什麼標準?

A:是有讀的可能性,我對 “看看熱鬧”式的讀書已經沒有好奇心了。我覺得讀書這事可以概括三個詞,第一個是不從眾,別人讀什麼跟我無關;第二是不趨時,不趕時髦;第三是不受惑,不盲聽別人的推薦。當讀書讀多了,才能知道這書在一個什麼位置上,就跟上哪兒旅行一樣,腦袋裡邊有個地圖,讀書也是。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止庵的書房。婁歌/攝

- 講述 -

收藏的書自己不大舍得看

所謂藏書它是有標準的,有下限,不是什麼書,買了回家就叫藏書。凡是藏書,書本身肯定有價值,而不在於你讀了後它才有價值。打比方,如果你不買它,這書擱店裡邊就打折降價了,那根本不能叫藏書,用來讀的書和用來藏的書是有區別的:在我,收藏的書自己不大舍得看,或者乾脆看不了(譬如日文書),而我看的都不是收藏的書。

所以藏書,第一是物以稀為貴,首先這書不好找,數量少;第二點是這書有別人想要,你不買他買;第三點是不能再生產。藏書這件事是有價值判斷,喜歡書而買書,那是個人的事,藏書得別人也認可。

我們家以前我爸爸就是藏書人,但是“文革”時書都被抄走了,一本不剩。因為小時候有過這麼一個經歷,所以我後來買書呢,就是為了自己讀的,你如果不閱讀,它就沒有價值。我呢,沒有看過電子書,買書的方式也沒有變化,還是上書店去買,頻率沒有那麼高,大概是一個月左右去一次吧,我常去萬聖、三聯、涵芬樓,就這幾個書店。從來沒有做過書賬,就記腦袋裡。我的書從來不賣,也不跟人換,不借人,也不送人,藏著的都是自己喜歡。看書不會做筆記,也不折角,我過去什麼都不弄,現在也只加個紙條,習慣了這樣。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止庵的書架一角。婁歌/攝

我只有極個別的書是藏書,偶爾涉獵,家裡邊能叫藏書的,可能就個二三百本,就是1%。這幾年我買了一些不讀的書,比如我到日本買的,後來又跟史航一塊對簽名本產生了興趣。這些書的收藏確實是有些不容易,因為確實少有那種書,比如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的簽名本,這種是有點價值、有點意思的。平常也會聊聊天吧,但我覺得這東西也沒法跟人聊,買書是這樣的,你喜歡的東西可能要跟人炫耀,可是呢你沒買之前不會跟人說,這是個秘密,都是買到之後才跟人說的。

藏書過程其實沒有什麼不便,書擱哪記住就行,但現在有個問題是年齡大了之後,買書會重,尤其是如果這書沒看過,很容易買重,這是個比較悲慘的事,我有本書買了兩三本。當然還有一個最大的麻煩,是這書你之前買了但現在不喜歡了,在我不太多見,因為買一本書我都是認真考慮的,一般來講我讀書和買書都不幹試驗的事,我寧可沒看也是寧缺毋濫,這書你沒看不是什麼損失,你買了本爛書那是損失。

姓名:楊葵

座標:北京

職業:作家、出版人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A:大幾千本吧,一部分書在父母那,一部分在自己家,還有一部分挪在工作室。書主要是文史哲大類,然後畫冊、字帖。但現在經常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找一本書找不著,後來想算了,乾脆再買一本。所以我現在實際上是在減,經常送人書,把一些肯定不會看及不常用的,或者網上有比較可信的版本的全送給人。

Q:覺得最得意的一本藏書是?

A:得意的太多了,像《夥計》就是,得到了特別開心。這本書還有編碼,它原來是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的書。我當時到處買它買不到,但又特別喜歡,只好到圖書館去借,借完了逾期不還按照書價的三倍賠償,這是大一大二時的事。

Q:平時看書有什麼習慣?

A:我的書都保存得很好,至少八九成新,看了幾遍還很乾淨,當時都包書皮兒,對書特別愛惜,從來不折角,也不做批註,會另外找紙寫。但我也願意借書,記得初中時我的第一個版本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被一同學借走,結果他在家看被他媽媽發現,書被家長生氣地撕了,後來他用膠條一頁頁粘好了還給我,還是很可惜。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 講述 -

讀書是讀閒書,買書純粹為了用

我買的第一本書是本兒童文學,叫《湖邊小暗哨》,應該是在1978年,我十歲。真正開始買書是我上初中的時候,契機是我住得離當時的北京琉璃廠很近,那時我開始學寫字,在家臨帖,而買字帖到琉璃廠是最好的。後來就開始逛書店,每天放學時就把自行車往琉璃廠街邊一放,一直逛到吃晚飯時再回家。琉璃廠是當時舊書商的集散地,常出線裝古籍,我的一套《史記》,就是在那好幾年才配齊的。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高中時因為西學東漸,我也開始關注,常去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的讀者服務部。1983年,我在商務印書館那兒買過一本我覺得對我影響至今的書,叫《理想的衝突》。它當時印了8000多冊,書價是1塊7毛。

我還寫過幾年書賬,當時是學魯迅,會記下書名、在哪買的以及多少錢,每個月做個小結。那時每月買書大概一百塊錢左右,能買個將近20本。但因為我已經開始有稿費,每個月能拿百八十塊錢,加上家人每個月給我的40塊錢零花錢和學校的助學金,買書的自由度很高,雖然每月會花得一分不剩。

我覺得讀書是讀閒書,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就是為了閱讀。讀書更多的意義在於你的一個生活方式,你必須在居所備上書,才覺得心裡踏實,覺得順手可選擇的餘地多一些。如果談到閱讀的樂趣,那這不是藏書所能體會到的。所以書對我來說是實用,我的大部分書不敢說都看過,但大部分全翻過。其他東西實際上是純收藏而收藏,比如字畫、筷子架,書我從來不買來收藏,買書純粹為了用,我有好多很珍貴的版本,別人如果也特別喜歡,我就送了別人,沒有那麼大的收藏癖。有意思的是我這樣買下來,其實稀缺性比其他人要高。有天史航來都樂瘋了,不停地把書從書架中拿出拍照,他說在我這看到很多從未見過的版本。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關於這本書,楊葵說:”顧炎武的《京東考古錄》,我花一毛錢買的。1988年1月,在首師大的水房門口賣舊書處買的。“

也可能因為從小家裡邊書就很多,書堆得到處都是,所以說以前就體會到那種坐擁書城的感覺,而且實際上體會到的更多是書太多的不便,它佔地、落灰,經常找不到,不是坐擁書城,是“坐擁灰塵”。對我來說,逛書店、買書回來、看完後寫點什麼,這個過程完成了就特別好。說藏書,我現在就發愁,經常想把這些書捐給誰。前些天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平臺叫“多抓魚”,我就挑了些絕不可能再打開的書,一口氣賣了大概有二三十種。

姓名:楊兆

座標:南昌

職業:書店從業者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楊兆的書房一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數量約有5000多種,家中有帶門書櫥2組(放在客廳)、閣樓靠牆書櫃4排、散落的小書架3組。書大多是來自舊書攤,這是個很特殊的購買習性,當時作為一個窮學生,我大部分的購書款項來自對生活費的擠壓,這讓我的選擇變得很狹窄,無非文史哲裡的常見圖書,甚至有些是斷片不成套的書。但買舊書確實花費低廉,於是上癮,不願意用更多的錢買新書。

Q:一月在買書上大概會花費多少?

A:買書的款項每月不足千元,現在會買點特價書,很多再版的新書確實做的漂亮,但是接觸甚少。

Q:最得意的一本藏書是?

A:我曾經尋覓過一些書,比如港臺的一些文化人物,如胡金銓的作品,後來復旦大學社引進了,時隔幾年卻沒有刻意買齊。最得意的一本這個有點難,人民文學版精裝的《小銀和我》是我珍愛有加的一本小書,那是西班牙人翻譯成漢語的,竟然譯的那麼傳神!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楊兆珍愛有加的《小銀和我》。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講述 -

世間的書不是為你一人準備的

藏書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通常意義上藏書必須有一個量和質的要求,但是我覺得只要是自己珍視、喜愛的書,哪怕一小部分、一本書,也可以稱之為“藏書”。在藏書間,或者擁書而立,感覺就像和很多先賢智者共存一般,那時就覺得自己只是個有很多紙張的空虛人,因為在豐沛的思想文化中,個人顯得是那麼渺茫。

我是一個多年的書店從業者,2010年開辦了一家主營庫存圖書的“拾得書店”。八年間,我在書店做掌櫃的有四年,其餘時間我在外地謀職、採購。在書店接觸的也是百態紅塵中的人,各個不同,但是進書店的人往往會變得“乾淨”起來,這是我多年來的一個觀感。說明人到書店,肅立在書的面前,還是敬畏文明的。庫存特價圖書價廉物美,但是往往售罄便絕版下市,所以看起來很多稀鬆平常的書過幾年就變得珍貴起來,連開店的人自己也覺得沒有留住好書甚感惋惜,而很多淘到寶的讀者會引以為傲,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每到一地會去舊書集散地,近兩年多去潘家園買點平常的新舊書(指近30年來出版的書),因為是買賣人,購置舊書的餘地較大,稱心的自己可留下,同時為讀者選書。舊書市購買的節奏要快一點,因為淘書客很多,眼快手快往往收穫會多,初踏潘家園會急匆匆左顧右盼,但是世間的書不是為你一人準備的,總會來去得失不由人,為此後來我的心態變得平和,其實按規律逐家瀏覽也會有書等待你的,並不是中意的書都被高人搶走。在舊書裡面,書的“好歹”不一而足,用“中意”二字也許更為妥帖。舊書攤裡很多僅見於文字介紹傳說中的書會躍入眼簾,這時候你會覺得書緣厚道。我喜歡小薄冊書,三聯的文化生活譯叢、讀書文叢、“貓頭鷹叢書”等等都是我所喜歡收的品種,還有一些生僻的人文思想和自然科學類的書,都值得收集。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楊兆常去淘書的北京潘家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目前我基本沒有處理過自己的書,但是我會在未來的什麼時候肯定要散掉自己的一部分書,呂叔湘先生移譯了一篇《書太多了》刊在1988年《讀書》雜誌上,說出了古往今來嗜書人關於書來如山倒的疑惑,我覺得家裡的書如果完全擺設在那裡不動,是應該散播到“有用者”或“喜愛者”那裡去。目前我家裡的書被我的孩子視為空氣一樣,多而受其害,他並不覺得“好”,也許是他年紀未到,但是很多讀書人家的讀書習慣也是傳不過二三代的,這是我們應該理解並且尊重後來者的選擇的,他們有他們的世界。

而且我覺得當下的藏書家不一定是個好詞,學問家、讀書家都比藏書家有更高的含義或者更加平實的意義,古代的藏書家同時一般都是治學大家,而現在很多的藏書家甚至不如藏酒的酒鬼,酒鬼肯定嚐遍了他的酒,而有些藏書家把天下的書藏之書架即使一一瀏覽,也只是把思想文明智慧寄存在一地。現在如有足夠的藏書應該開辦圖書館,次之是開書店,書是公共的,才能體現它的價值。我的書也許會送一些,也許會賣一些,買賣並不是壞事。

號:未堂

座標:成都

職業:碩士生

A:沒有詳細統計過,從大學到現在買的書過五千冊應該沒問題,但可能還到不了一萬。研究生畢業後就沒宿舍可住,借住在朋友租的地方,還要繼續考博,有些書也要用,沒法一次性寄回家,寄的話費用也太貴,只好分散在各處放置,朋友的寢室或家裡,共分了四處,每處大約有十箱左右的書。老家還放著大約三四十箱的書。

Q:哪些類型的書比較多?

A:我的專業是古典文獻學,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和近代以來學者的著作最多,另外西方哲學、文學類的也有一些。

Q :看書有什麼習慣?

A:最大的可能有兩點:一是不肯在書上寫畫或做筆記,二是幾本書甚至十幾本書一起看。當然也不全是如此,高中時讀《史記》,從頭到尾劃了一遍,也是逼自己通讀一遍。保持書的清潔,一是自己看著悅目,二是後人得到可以繼續利用,朋友要是借書,一般是叮囑再三,不能寫劃,不能折角,不能沾水,不能硬壓。雖然是幾本書一起看,但往往是有重心的,著重看一兩種,其餘的多是翻閱著玩的。

Q:坐在藏書間是什麼感受呢?

A:住處必有書,出門必帶書。古人有句話已經說得很好了,“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還有一句形容得也不錯,“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未堂同學寄存在朋友家的書之一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講述 -

將來想在老家,整一個小的圖書室

可能非藏書界的人認為買的書多就算是藏書了,但藏書界所指的藏書一般是指要有珍善之本,或是在某一領域的書蒐羅較為完備,才算得上是藏書。像我這樣的恐怕只能是買書吧,本來也沒有藏書的意思,就是蒐羅自己喜歡的書而已。每個人的經濟能力不一樣,所攻的領域不一樣,所藏的書自然也千差萬別,所以我覺得只要是買自己喜歡的書就算是理想的藏書吧。

之前淘書儘量買品相好的,看著舒服,後來發現有些筆記或收藏印也還是挺有意思的,有些書裡的批註可能還是有些價值的,也就不太計較品相了。沒什麼特殊的偏好,只要遇到喜歡的,價格又合適,那就買,當然也有幾類書比較偏愛,像近現代人的古詩詞集、博物類、中醫類、宗教類、碑帖類、書話類、神話童話類、天文類、戲曲電影類、外文書、簽名本等等,還有我喜歡楚辭和杜詩,遇到與這相關的書一般也不會放過,《聖經》類的書也攢了有一兩箱子。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2014年商務印書館出了沙湄譯的齊奧朗的《眼淚與聖徒》,裝幀印刷俱精,十分可人,文字也很不錯,便想找英文本來看一下,沙湄也是從英文本轉譯的,原作是羅馬尼亞語,即便能找來我也看不懂。之前在同學的婚禮上認識了一位朋友,正在加拿大留學,就託她幫我買了本帶了回來,護封上是一幅流淚的聖女油畫,看著就讓人有心碎之感。”(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至於心得,沒有總結過,有些經驗不好表達,可意會不可言傳,不過斷定一本書還是有要看的一些東西,比如說先看裝幀如何,是精裝還是平裝,平裝的話是鎖線還是膠裝,紙張印刷如何,書裡是不是有筆記或簽名,是幾版幾印,印數是多少,是否有過修訂,再翻一翻序跋和目錄,在心裡對這本書就有了一個大致的定位,問一下價格,合適的話,該出手就要出手了。最好是對各類書的行情要有所瞭解,對各界的人物也要有所認識,相關的知識知道得越多,對書的定位就越準,“撿漏”的機會就越大些,不過現在淘書越來越不好淘了,一是書店少了,二是懂的人也多了。

從大學時開始,買的日子和價格都記在一個小筆記本上,從2014年7月才開始記的詳細一些,專門建了一個Excel文檔,買書來後就會記下書名、作者、譯者、點校者、校注者、出版社、版次、購買價格、定價、購買地點、購買時間,還有一欄備註,記一下書的裝幀印刷或其他特殊之處等等。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買來《音韻學綱要》,請趙振鐸先生簽了名,《音韻學綱要》才印了990本。”(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月花多少錢買書沒有統計過,估計很不均衡。每月除了留下500左右的生活費以外,其餘的幾乎全都花在書上了,身上實在沒錢了,也就忍著不去舊書攤,或者頂多買個兩三本。借錢對我來說是常態,京東又搞活動了,或者是遇到貴一點兒的好書了,經常會向同學朋友借貸。不過現在也是儘量剋制自己,努力控制買書的力度。

父母的意見是,可以買,但別買太多,不能影響生活的開支。我的導師曾跟我半開玩笑地說,書可以少買些,省下錢交一交女朋友,到社會上看看耍耍,以後工作了再買也不遲。雖是玩笑話,也是一番好意。我現在還是漂泊的狀態,但無論到哪兒,身邊肯定要留下一些自己喜歡的書,還有一些要寄回老家,將來想在老家騰個房間整一個小的圖書室,附近的孩子可以來借書看。淘書的時候遇到特喜歡的價格又便宜的書也會多買一本,也有一些書買來就裝在箱子裡了,或許一輩子都不會從頭到尾翻一遍了,是給將來的小圖書室留的。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直接點擊 關鍵詞查看以往的精彩~

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