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周刊丨製造業企二代女性 這個真少見

渝商周刊丨制造业企二代女性 这个真少见

重慶渝通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顏利

上午8點半,李顏利從渝北駕車趕到建橋工業園上班,這比母親李登惠規定的工廠上班時間晚了半小時,但這差不多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所能做到的“極限”。

李顏利在車間、廠區與管理人員、一線工人熱情地招呼,督促各項工作的進度,讓人絲毫察覺不到陌生感,而在此之前,她還在為冰冷黢黑的鋼鐵配件以及陌生的機械圖紙發憷。作為重慶並不多見的製造業企二代女性,李顏利正帶著企業進入新的產業平臺。

渝通並不算著名的製造企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有200多名職工,1個多億的年產值。相似體量的工廠在重慶很多,大家遇到的轉型問題、接班問題也很類似。

搭車世界製造巨頭

渝通機械很早之前就曾為重慶輕工業金花之一的將軍阿里斯頓電冰箱做外圍件配套。進入上世紀90年代,和大部分民營製造企業一樣,儘管起點不高,但隨著摩托車板塊的整體崛起,渝通很快就憑藉制動踏板和制動臂等幾個零部件,進入了多家摩托主機廠的配套體系。如果按照行業的發展路徑,渝通很可能像渝江壓鑄、秋田齒輪、耀勇減震那樣成為行業的單品小巨人企業,但在2000年,公司卻突然改變了發展方向。

1995年,美國康明斯與重慶汽車發動機廠完成合資,成為中國柴油發動機領域的著名企業。與大部分外資工廠一樣,康明斯進入中國後的當務之急就是組建自己的配套體系,並逐漸推進零部件國產化。

渝通機械總經理李登惠認為,工廠更需要一個追隨世界巨頭企業的發展平臺,因此毅然決定將摩托車配件訂單減少,一頭扎進了康明斯的配套體系。這一舉措曾讓工廠的管理層、員工極其不解,但李登惠硬是頂著幾年虧損的壓力,最終搭上了康明斯這班車,並順利進入汽車零部件行業。

從配套到自主研發

進入康明斯的配套體系,是渝通獲得的第一次重大發展機遇。沿著這一路徑,渝通的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技術能力不斷提高,此後十多年間,又進入了ABB、濰柴等企業的供應鏈體系,其配套產品從柴油發動機擴展到渦輪增壓器,並通過了中國船級社、日本船級社及法國船級社認證,進入了船用零部件生產領域,之後又發展了軌道零部件領域。從一個領域到多個領域的管件、支架、部件總成製造,渝通獲得了第二次重大發展機遇。

跟隨幾個強大的主機廠,像渝通這樣的零部件配套企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這種背靠大樹的發展模式,在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又面臨缺乏自身產品的隱患。在這個時候,企業產品的升級、管理的提升、接班的問題一起湧現。

在重慶企二代的接班中,真正願意紮根製造業的並不多,更何況是一個年輕女性。李登惠的女兒李顏利大學畢業後本意是從事金融業,但最後還是回到了父母創辦的企業。

對於工廠,李顏利說,冰冷的鋼鐵以及複雜的圖紙一度讓自己煩躁。她先從會計幹起,隨後是結婚生子,當人生的幾件大事基本完成後,在2015年正式接手工廠的管理。李顏利的目標是搭建一個新的國際化產品平臺——從一個為製造巨頭配套的工廠,發展成為有獨立產品研發、市場運作能力的企業,這也將為渝通帶來第三次重大發展機遇。

對話

工廠就像父母的另一個孩子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背靠大樹也是一種不錯的發展方向,為什麼會考慮在這個時候搭建新的產品平臺?

李顏利:我們前期的積累基本完成,新建了廠房、添置了設備、組建的團隊也趨成熟,給康明斯、ABB、濰柴等企業做了多年配套,加工優勢已很明顯。

雖然發展勢頭比較好,訂單比較穩定,但我這兩年參加了很多全球性展會,對未來的發展還是有憂慮,比如新能源汽車不僅是一場消費革命,還將給原有的整個製造體系帶來一場產品革命——新能源汽車沒有發動機,數以千計的配套廠將不得不轉型,這要求我們必須找到新的市場機會。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但對於眾多製造企業來說,新的產品點並不好找。

李顏利:我們為多個行業領頭主機廠做了十多年配套服務,對於技術發展趨勢看得比較清楚,比如,管件是我們的一個優勢產品,客戶不斷會有新需求。在現有能力範圍內,一定可以找到與市場結合的點,所以我們近期聘請了專門的技術團隊,在研究全球市場,希望在今年能夠鎖定新的產品系列。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對於接班呢?在重慶,年輕女性接管一個工廠的情況並不多見。

李顏利:我最初對於在工廠上班也很牴觸。但父母當初創業的艱辛深深烙在我心裡,工廠就像是他們的另一個孩子,也像是我的另一個兄弟,隨著父母年齡越來越大,他們希望子女能把公司延續下去,因此我回到公司參與管理。社會上對二代接班有很多爭議,有人認為不過是你出生好。我一直認為,應該是靠自己的本事去掙錢,而不是一直花家裡的錢。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接班中你認為最大的難處是什麼?

李顏利:相對於產品和市場,目前最大的難處還是人才的缺乏以及對員工的管理。我們企業算是中小型企業,優秀人才難引進,培養的人才也容易跳槽。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你認為製造業未來的機遇在哪裡?

李顏利:近年來,製造行業產能過剩,利潤下降,一批企業逐漸淡出,剩下的一批還在不斷完善自己,轉型升級,突破重圍,這兩點對我們都是有利的,前者減少了部分過剩產能,避免了一些惡性競爭,後者能讓我們之前積累獲得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價值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