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悬壶济世”的壶是何意?葫芦与中药的文化渊源

许多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但是,提到“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你就会知道这葫芦肯定与药有关。我们常听到“悬壶”、“悬壶济世”,那么悬的是什么壶呢?

根据《诗经》中记载:“匏”、“瓠”、“壶”、“甘瓠”,指的都是葫芦,只是品种有别罢了。古时候在中医、中药铺门前常挂着一个葫芦,或者四处行医的郎中腰上也都挂着个葫芦,人们就称为“悬壶”。可是,为什么行医卖药都要以葫芦作为标志呢?

文化漫谈:“悬壶济世”的壶是何意?葫芦与中药的文化渊源

考证“药葫芦”的典故,

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的记载:悬壶济世 雕像“费长房者,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华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饮毕而出。翁约不听与人言之,复乃就楼上候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遂欲求道,随从入深山,翁抚之曰子可教也,遂可医疗众疾”。

文化漫谈:“悬壶济世”的壶是何意?葫芦与中药的文化渊源

关于壶翁的记载,则有“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于市。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以此观之,壶翁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士医者。因其诊病货药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壶翁。

因为壶公当时悬壶卖药行医,于是后人便纷纷仿效,行医或卖药的人都在自己的店铺前挂上葫芦标志,藉以表明自己的医术高明,药石灵验。“悬壶”一词就因此被沿用下来了。

文化漫谈:“悬壶济世”的壶是何意?葫芦与中药的文化渊源

元朝张昱《拙逸诗》“卖药不二价,悬壶无姓名。”唐朝杜甫《寄司马山人》:“家家迎蓟子,处处识壶公。”由这两首诗可发现,“悬壶”这个典故名称由来已久了!

中医除了“悬壶”这个别称外,常见的别称还有“歧黄”、“青囊”、“杏林”,另外“橘井泉香”也是中医的另一则典故。

《神仙传‧苏仙公》记载,西汉时湖南有个叫苏耽的道人,非常孝顺父母,后来得道成仙。在他成仙前曾叮嘱母亲,隔年将有疫病流行,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治病。翌年果然爆发大规模疫情,他母亲按照他所说的,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救活了无数的乡民。而“橘井”也就成了中医的另一个别称。

文化漫谈:“悬壶济世”的壶是何意?葫芦与中药的文化渊源

想知道更多文化、风俗、轶事、传统经典,请关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