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現

春秋時期,王權衰落,諸侯爭霸,禮崩樂壞,社會動盪。面對這種局面,“士”階層提出了不同的治國方案,並得到了諸侯國的支持。由於“學在官府”被打破,“士”階層紛紛開辦私學,宣傳自己的思想,因而形成諸多學派,歷史上稱為“百家”。實際上,百家中比較有名氣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其中在文化方面有重大貢獻的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在春秋時期,這些學派基本出現。

1,孔子和儒家

儒家正式作為一個學派出現,從孔子開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以恢復周禮為己任,周遊魯、齊、衛、陳、楚等國,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始終沒有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講學,整理“六經”,為中國文化做出巨大貢獻。同時孔子也是中國私學的開創者,他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理念,如今被奉為“萬世師表”。孔子作為儒家開創者,有“至聖”之稱。

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現

孔子

(1)禮制。孔子主張恢復周代的禮制,也就是恢復過去的社會等級制度,反對僭越禮樂的行為。同時,他要求自己和弟子克己復禮,非禮勿視,嚴格要求自己,強調內心修養,奠定了中國人人格特徵。

(2)仁。孔子提到“仁者愛人”,仁就是一種有等級差別的愛,是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道德準則,例如忠(君臣之間),孝(子女對父母),悌(兄弟之間),和、信、義、恕等。孔子的這些觀念對中國古人道德規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3)中庸。孔子提出“不偏不倚謂之中庸”,中庸就是要行中正之道,不要過於偏激,要恰到其中。中庸思想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4)德治。孔子主張實行“以德治國”,“輕傜薄賦”,反對苛政暴政。孔子心中理想的政治模式為“大同”,也就是一種十分和諧圓滿的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同”不能實行,退而追求“小康”,小康也就是夏商周“三王(大禹、商湯,周文王)”時期的禮制,特別是周禮。後來人們也把儒家的思想稱為“王道”,也就是“三王之道”。

(5)教育。孔子不僅首開私學,整理六經,還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等教育理念,對後世教育影響深遠。同時,孔子在人性上提出“行將近,習相遠”,強調教育對人的重要。

(6)哲學觀念。孔子的思想集中在於社會領域,對於哲學方面的探索很少。孔子在哲學方面比較突出的就是“天命觀”,但是孔子並非去強調天命,而是強調“尊天事人”,對天命“敬而遠之”。

2,老子和道家

在中國古文中,“道”也就是規律、規則的意思,類似於西方的“邏各斯”。而道家就是探究自然和社會的“道”的學派。因此,道家是中國少有的哲學流派,為中國哲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道家在研究自然發現自然的運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特別強調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發展到政治上就強調無為而治。同時道家淡泊名利,他們追求“小國寡民”的世外桃源生活,主張消極遁世。

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現

老子出關

道家的創立者為老子,但是老子究竟為何人並不是很清楚。《史記》記載老子本名李耳,字聃,為春秋末期陳國人,屬於楚地文化地區。楚國地區巫風盛行,因而產生了具有玄幻色彩的道家文化。老子曾寫下五千言的《道德經》,成為道家和道教的經典著作。從《道德經》來看,老子的思想主要有:

(1)本體論: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萬物的運動要遵守“道”。因而主張順應自然,清靜無為。

(2)辯證法:認為時間萬物都是相互對立的,比如陰陽、天地、日月、男女、高低、貴賤、長短都是對立統一的,而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因而,他主張任何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過度,不然就會朝著不好的方面發展。因此告誡人們要懂得明哲保身,功成身退。

(3)政治理念。老子十分嚮往上古“帝力於我何哉”的原始狀態——小國寡民,認為那時候的認為干預很少,人們淳樸,生活快樂。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過分的干預。老子的“小國寡民”成為中國古人追求“世外桃源”的思想淵源。

3,墨子和墨家

墨子是春秋末期宋國平民,長期居住在魯國,曾學習於儒家學派。不過墨子對儒家學派的仁愛(有等級差別的愛)、禮制、任人唯親觀念十分不滿,因而提出自己的主張,並且得到了許多下層平民的支持,創立了墨家。墨家還是一個組織嚴密的團體,其首領為“鉅子”。墨子的主要思想有:

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現

墨子

(1)兼愛:愛無等差。

(2)非攻:反對戰爭

(3)尚賢: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

(4)節用:反對奢靡浪費和厚葬

4,法家

法家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理官”,也就是掌管“法律文書”的官員。春秋時期,部分諸侯國開始公佈成文法,實行社會改革,促使法家出現。法家十分強調“以法治國”,主張廢除過去的制度,實行社會改革。因而,法傢俱有改造世界的魄力,他們的思想被諸侯國所重視。春秋時期出現的早期法家人物有:

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現

管仲像

(1)齊國管仲:在齊國進行改革,開始廢除井田制,實行按畝收稅;實行國家壟斷山川鹽鐵經營的政策,開闢了“鹽鐵官營”先例;開始廢除分封制,按照地域劃分行政區;在任官方面,實行從下往上的推舉制,打破了世官制。在管仲改革後,齊國強盛,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

(2)鄭國子產:在鄭國廢除井田制,按畝收稅;頒佈刑書(成文法),成為法治的基礎。

(3)晉國郭偃:強調“尚賢”,有利於打破世官制;實行按畝收稅的政策,推動井田制的廢除。

5,名家

名家產生於“名辯之學”,創始人為鄭國的鄧析(前545-前501)。他反對儒家的禮制,同時也反對法家的公佈成文法的行為。但是他卻聚眾講學,向人們傳授法律知識和訴訟方法,並幫助別人訴訟。該學派類似於希臘的智者學派。

6,兵家

兵家類似於現代說的軍事家,也就是研究戰爭的學派。兵家產生於春秋後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孫武(孫子),司馬穰苴。

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現

孫武

(1)孫武:孫武是齊國人,主要活動於吳國,曾幫助吳王闔閭進攻楚國。孫武的代表作為《孫子兵法》,是中國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強調以“仁義”治軍治國,以計謀制勝,並且富具有唯物辯證法思想。因此《孫子兵法》不僅是一部軍事理論著作,還是一本富有哲學思維的書籍。

(2)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曾多次帥軍擊敗燕國和晉國,代表作為《司馬法》,不過《司馬法》在西漢便失傳了,僅存五篇。司馬法中體現以仁為本的戰爭觀,強調仁愛、信用、正直、統一、道義、權變、專斷等治軍原則。

7,縱橫家

縱橫家這個名字產生於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的鬥爭,是一種外交活動。實際上,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外交家,只是沒有冠以“縱橫”之名。但是他們卻能夠縱橫捭闔,拼接自己的口才去遊說各國,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晏嬰。

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現

晏嬰生活在齊景公時代,是齊國著名的賢良大夫。在內政方面,他多次勸諫齊景公實行仁政,反對苛政暴政,重視禮樂制度;在外交上,晏嬰足智多謀,他多次出使列國,留下了許多外交佳話,如“晏子使楚”等。他的主要事蹟記載於後人編撰的《晏子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