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梯田,水是怎麼上去的?

1777803

高高的梯田,水是怎麼上去的?

嗯,這個問題有創意,七星老農願意與大家分享一下我見到的,我見到了農村勞動農民的智慧吧。

過去在七星老農家鄉,山村梯田多。有些而且地勢很陡峭,耕種梯田確實困難重重了。


如果是大山邊上的梯田,我們還可以修水庫,儲蓄山澗水源來灌溉,縱然是遇上乾旱年,山澗水已經斷流了,我們還可以用水風車傳遞水源進行灌溉,也可以用人工肩挑水桶進行灌溉,反正一句話,不能眼見農作物被幹死是吧,能挽救一部分莊稼就算一部分,反正比顆粒無收強多了。


不過如果遇到獨立山坡上的梯田需要水源灌溉的話,確實工程很大,很犯難了。

不過勞動農民的知慧是無窮無盡的,在七星老農家鄉,我發現過梯田埋竹管的老辦法遺址,也就是說把高山上的山澗水,利用通了節的楠竹連接起來,也就是說用竹尾對竹頭,一節節連通起來,如果碰到彎曲的地方,就用火烤楠竹,把它慢慢揣彎就行了,然後地下挖一條溝,沿路埋藏起來,直至梯田頂部,利用水壓把高山上的水源,利用竹管送到小山坡上的梯田頂部,就解決了梯田用水難的問題了,這個辦法雖笨,但很實用了。



不過到了現代經濟社會,山坡上的梯田水源灌溉問題就容易解決了,政府給梯田埋水泥管引水源灌溉,有水庫河流的地方,政府還出資在梯田上修有水塔,用電泵泵水上山入水塔儲存起來,農民種田時根本就不用擔心梯田無水源灌溉了,大家說說,農村農民幸福不!

所以,七星老農個人認為,高高的梯田,除了靠天吃飯以外,其餘的水是從高山上通過水管水壓,修建蓄水池,然後用電泵泵入水池引流上去的,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發表評論!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高高梯田水是怎麼上去的?

從來沒有水往上的,人工水車也致多提3至5米了不起了。最頂上幾丘梯田確定有可能靠天儲水,時有時無,沒有保收成的。但是下面的是絕對有水的,只這個水也是山上自然出水,只是出水很小,這些很小的水基本平流,繞圓形梯田繞到平行土的田中,再由每丘田往下方。因為出水較小,多利用每山彎出水點,先行繞平行田再往下放,不然一開始往下放,那旁邊的田就沒有了水,也有水不汲水的楠行通空幾根接入另一丘平行田中,這樣水不過田沒汲不幾多水。其實梯田春夏彎里長樹木地方都是冒水的,只是現實許多人用大範圍照片人的眼中縮小了,誤導了許多人,看不出山彎,只見彎中幾棵樹,而沒能拍出樹下小溝出水。

不管如何,種田之事,水是不會用人工往上抽的,那能保幾平方米田的水呢?保多久呢?

只會在稻穀快成熟時,保苗,保穀粒保滿才會幹抽水往上之事。其他時間,大旱之年,乾脆不種水稻,種耐旱作物了。

下面幾張照片,幫你分析一下
圓圈處為出水點,為節水一般從梯田最下端開始分水,原則先平行流滿,再往下流。看到梯田中段,也是由出水,往兩邊梯田平衡平行分配水的,這樣不至於兩邊梯田,一邊有水一邊無水。

高處梯田,也是有水的,因為有更高處出水點,水路遠些,原則也是平行先流滿再往下流。這梯田就好分水了,山上有出水最高處平行開出平行梯田,上面就不開田了,慢慢往下分水,致每丘田都有水了。
象這種梯田,每條山彎都有水,只是大小而己,稍合理分配一下就可以了。

實質梯田,在分田時就會考慮水路而分,只要勤快,自己用楠竹接而來,一般非大旱天氣,不愁水的,反而是平陽地,的大田塊地方為爭水種田吵鬧的多。我在農村幾十年,走訪過幾百地梯田地區,就沒有因水,水路而吵架的。


老艾葉

梯田的水來源有兩個:一是自然雨水;二是灌溉系統引水。

吳叔雲南人,熱愛戶外、喜歡旅遊,多年做旅遊自媒體,重點關注雲南旅遊那些事。很高興參與討論這個問題。

下面就具體說說。


自然雨水:來自天上

在雲南紅河南岸哀牢山南段的元陽、綠春這些地方,看得最多的天氣就是雲霧繚繞的時候,說明降雨特別多。

據統計,這裡的降雨量竟達到年均1397.6mm,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地方。因此形成全省、全國最集中、最發達的梯田稻作區的地理構成環境,梯田稻作文化發達。所以說,梯田的水首先是來自於天上

灌溉系統:來自山上

梯田美景,我們看得最多的都是俯視拍攝的圖片,平視都很少,這說明什麼?還有比梯田更高的山!

元陽最有代表性的地貌特徵就是山高谷深,溝壑縱橫,而且分佈各山各嶺的原始和次生林覆蓋率相當高,這些森林構成了巨大的天然綠色水庫。它們涵養的巨量水份在高山上形成了無數條小溪、清泉、瀑布和龍潭,提供了所有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可謂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有了這兩個來源,再高的梯田都不愁水源供給。事實是:梯田基本都在半山腰。


以上回答,希望小夥伴們能喜歡!


吳叔視角

我到過廣西龍脊梯田,其實最頂梯田海拔不是最高的,它的後面還有更高更大的山,水是從高山上流下來,梯田頂建有大水池,然後逐級引流到下面的梯田裡,攝影師只拍了梯田,更高的山不入鏡頭,所以引起水從哪裡來的疑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