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足球初期的“12分钟跑”是怎么回事?该如何评价?

只有一点不同

“12分钟跑”是中国足球从专业走向职业阶段的一个体能准入制度,参加职业联赛的所有非守门员球员在12分钟内必须跑满3100米,否则无法参加本年联赛。

起源和详细规则

中国足协认为当时中国球员的态度和作风都出了很大问题,根本无法适应正进行职业化改革的要求,特别是体能问题极其严重,于是在职业联赛初始之年就实行了体能准入制度,以“12分钟跑”为主要体测方式,但不局限于“12分钟跑”。

要求——

  • 在云南海埂基地为主要测试基地
  • 成绩得不到2900米,直接取消本年职业联赛比赛资格;
  • 成绩在2900-3100米,可以参加补测;
  • 成绩达到3100米,为及格,还需进行5*25米折返跑测试,测试过关,可以参加本年职业联赛;
  • 成绩达到3300米,可以免测行5*25米折返跑。

反对批评声音很大

这个体测制度,一开始阻碍了某些球员参加职业联赛的机会,而这些球星还很大牌,甚至是国家队成员,譬如第一年被刷下来的李红军、冯志刚就是当时的现役国脚;而像郝海东、黄启能、彭伟国、高洪波也是当年著名的几个困难户。

因此,这个制度从一开始就遭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观点——

1、足球不是田径,能跑不代表会踢,足协是在本末倒置;

2、球员有不一样的类型,有些人是跑不死,有些人就不用,譬如高洪波就说自己是抢点型前锋,没必要多能跑;

3、足协太过一刀切,在这个执行上没有任何变通,导致很多优秀球员踢不上球。(后来每队还真有一两个免测名额了)

4、都已经职业化了,球员能不能打上比赛,是教练和球队说了算的,足协管的太宽太多了。

以至于到现在,提起此事,批评声还是四起,而且很多人之所以反对,理由更加独特——因为这是中国足协推出的,就一定是脑残的。

我的观点——在当时,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关键,我们要看到,这个“12分钟跑”的标准简直低的可怜,一些批评这项政策将足球变成田径的批评都有意无意罔顾了一个事实——这不是在选拔田径高手,而是在保证基础体能。

12分钟跑生死线2900米,及格线3100米,这是一个什么标准?

  • 同时代在国家运动员评级中,少年级(也就是四级运动员)3000米的达标时间是10分50秒!

  • 而在12分钟跑的评判体系里,对于普遍30岁以下的男性,低于2800米都算不上身体素质最好的那批人了。


  • 也就是说,“12分钟跑”实际上是用运动员最低的标准去要求我们的职业球员,而当时连国足都有多人无法达到;更可怖的是第一次广州预测的时候,甲A甲B足足400多球员,就有四分之一的球员无法及格,有些人甚至早饭都吐了出来,可见当时球员的综合体能低劣到了何种程度?!

而足球的本质,就是一个争取时间和空间的游戏,体能和跑动,永远是一个必备的基础——所谓的技术,在没有体力的时候,不仅什么都施展不出来,更相当于比对手少了一个人!

而当时中国足球的实际氛围也很是不好,人情关系在足球场上和社会一样严重,比赛靠打招呼;有些球员防守动作勇猛一些,放个铲,都有可能被认为是不懂事不讲规矩,甚至会被打;抽烟喝酒烫头,几乎成了习以为常的风气……强如徐根宝,让队友跑跑步都得好话说尽。

所以,我认为,足协的这一举措,虽然蛮横而用权过度,但我觉得还是利大于弊的。

而后来事实证明,这个“12分钟跑”后来根本就不再是球员的障碍了,就连彭伟国,也能经常到3200,甚至后期,大多数球员都直接奔着3300免测折返跑的线去了。

这是我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里来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