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投資中賺錢的都是那些價值投資者?

最近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那些聰明人最後不能成功,反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起來笨笨的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並非想像個學者一樣討論這麼大而非的事情,只是想弄明白一個道理,是做個聰明人好還是做個笨人好?

為什麼在投資中賺錢的都是那些價值投資者?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談個詞“焦慮”

這個時代最能描繪都市生活人群精神狀態的詞語就是“焦慮”,所以羅胖寫了一本書《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說實話他懂個球,最多懂怎麼讓你為知識焦慮付費而已。

我自己焦慮的原因就是感覺時代進步太快了,而我成長的又太慢了,總感覺一但停止成長就會被身邊的同齡人追趕而過,你看這個同學又買房了,那個發小年薪又過百萬了。在看看自己在碩大一個城市即無安身立命之狗窩,也無馳騁千里之良駒著實有些惱火。

所以這個時代流行追風口,每個人都在想成為那個風口上的豬,以便能夠一飛沖天。風口年年有,豬卻總是隻有那麼幾頭吹起來過。所以我們就開始焦慮了,而焦慮又是可怕的,他會讓我們忽略內心的訴求去追求那些喧囂的聲音。就好比一個女孩子上街購物一開始想買雙鞋子,結果看見衣服也漂亮,褲子也漂亮最後可能根本就沒有買鞋子,而是買了一些原本不在計劃內的東西。

如果這一點放在投資上,你就會發現同樣適用於大多數人的投資焦慮。投資的正確方式是低買高賣,但是大多數的散戶操作是追漲殺跌,多麼簡單的一個投資原則很多人一生都做不到,原因就是總是受到個人情緒的左右。

為什麼在投資中賺錢的都是那些價值投資者?

我覺得克服焦慮最好的方法就是“迴歸匠心,做個價值投資者”。

回到那個問題“為什麼那些聰明人最後不能成功,反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起來笨笨的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前幾天我在《財富自由之路》上面聽到這樣一個故事,萬科的傳奇股東劉元生先生1988年購買了360萬股萬科股票,一直持有到現在都沒有動過。按照現在的票面價值衡量在27億人民幣左右。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劉元生先生就是一個價值投資者。因為相信自己最初的選擇,繼而用匠心的心態始終如一看好萬科的價值。

同樣的還有巴菲特在1988年購買了可口可樂的股票,30年來始終如一不變初心,那這個時候投資技巧有用嗎?天天看大盤有用嗎?這種我們認為的笨人和笨方法自然就避免的很多的陷阱和技巧,從而戰勝絕大數人取得了高額的回報。

為什麼在投資中賺錢的都是那些價值投資者?

我始終相信一點這個世界上的任何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那些你看似很偶然的成功背後其實有著必然的因素在裡面。

就拿現在很火的知識付費來看,很多人已經堅持寫作了10多年,在全網積累的大量的粉絲。當知識付費的風口到來的時候自然贏得了成功,如果你也覺得知識付費是一個不錯的風口,你拿什麼去和那些在這行耕耘了10多年的人比了?

周星馳在成為巨星前,從1982年熬到1988年,對於一個心懷演員夢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煎熬?

良品鋪子的老總,在創立品牌之前已經在乾果行業做了十幾年,熟悉市面上所有乾果的價格和品質。

搜狐CEO王小川突破重重關卡,把企業送上市前有著十年如一日的辛苦耕耘,帶著不上市不結婚的人生誓言。

在匠心構建的城牆面前,你拿什麼去和人家比?我總覺得做事業做投資和競技是很像的,世界上最優秀的拳擊手一定沒有太過花哨的動作,擊打對手的時候也總是不斷的攻擊一個地方,也許一次沒有用,但是長久的打擊一個地方就足夠為對手帶來麻煩了。

10000小時理論我們都懂,按照複利的計算,我們每天成長1%一年後我們就成長了38倍,但是很少有人能夠長久的堅持去做一件事情,其實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時間就足以淘汰絕大數人,你要確實的就是認定一個事情長遠的把它堅持下去,和這世界死磕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