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义无反顾过?|留言赠书

你可曾义无反顾过?|留言赠书

充满无力感的平庸生活,值得经历吗?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告诉我们:值得。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平凡的人有过的失败又不失意的一生。

那么,假如你的生活注定不平庸,为了承受命运而失去了所有,依然值得吗?答案,可以在威廉斯的《奥古斯都》里一探究竟。它讲述了作为罗马帝王的奥古斯都的一生:「我们全都会习惯自己的人生。」

两种生活,同样的伟大和失败——如果《斯通纳》是每一段人生的镜子,那么《奥古斯都》就是每一个灵魂的肖像。无论斯通纳还是奥古斯都,他们都选择了直面生活,勇敢地接受了命运的指引。

我的小罗马

撰文|别的熊

1

书信体写就奥古斯都的一生

你可曾义无反顾过?|留言赠书

奥古斯都

公元前 44 年,恺撒遇刺身亡。一个纤弱的少年,忽然被卷入残酷的权力之争,「是命运抓住了我,而我选择不躲开它的怀抱」。他向谋杀者施援,与旧友为敌,和对手结盟……他便是恺撒的养子,多年后的罗马皇帝——尊号「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是因《斯通纳》而再度被大众发掘的作家约翰·威廉斯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该作在 1973 年与约翰·巴斯的《客迈拉》一道分享了美国国家图书奖,也被许多人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此书通篇以书信体写就,夹杂各人的回忆录、日记、手谕、军令、传单等等,在三卷的篇幅里展示了罗马第一位皇帝,屋大维·恺撒(奥古斯都)的一生。

「多年前,出版《屠夫十字镇》后,在着手创作《斯通纳》前,威廉斯的一位作家友人,莫顿·亨特,对他出示了自己一本书(《爱的自然史》)的单页校样。这是本通俗史,探讨了自古希腊时期至今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就在他们随意畅谈此书时,亨特将奥古斯都的故事告诉了威廉斯。奥古斯都深爱女儿尤利娅,却因她触犯了自己制定的通奸法,为拯救社稷而放逐并囚禁了她。这个故事迷住了威廉斯,于是他开始阅读相关内容,并发现尤利娅在正史之外的书面形象更为鲜活。读得越多,威廉斯越被他所形容为‘在公众需求以及个人所愿之间的矛盾心理’所吸引,这也正是《奥古斯都》这部小说的核心。当他开始创作本书时,人已完全沉浸在那个罗马世界中。Wooley 访谈中,他谈及决定使用书信体创作的原因。威廉斯秉持的信念是:阅读时无法感受到欢欣或愉悦是愚蠢的,比起理解或阐释,小说/诗歌更应该是被体验的。」

——摘自 Vintage 版,爱尔兰作家

约翰·麦加恩所撰写的导读

你可曾义无反顾过?|留言赠书

约翰·威廉斯

威廉斯无意写一出史剧,在开篇即言明,自己改变了一些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历史记录缺失之处进行了补充、赋予一些历史未提及的人物性格等等,他更坦言,对那些将此作视为想象力产物的读者们深表感激。

十九岁接到舅公恺撒遇刺的消息,曾经希望成为学者的少年奥古斯都就此踏上征途。命运改变之际,他身边有三位挚友陪伴:善作战的阿格里帕,将尖刀刺入心脏以悼友谊的萨尔维迭努斯,为奥古斯都引介多位诗人的梅赛纳斯 。

一路上,奥古斯都牺牲了自己的姐姐,联合了安东尼和雷必达处理了恺撒的暗杀者,再赢得内战,打败安东尼和埃及艳后的强强联手,剥夺了雷必达的权力,至此,第一卷终了。

不知是否有读者也觉得,第一卷在恺撒遭暗杀,少年们上路这样激动人心的开篇后,一路下来竟有些平淡?小说里所出现的信件,并不是每封都像出自西塞罗之手般善辩,又或者同梅赛纳斯所写的一样诗意惆怅。阿格里帕描述的大战甚至有些冗长,让人不禁思量威廉斯使用书信体,是否意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削弱小说的戏剧张力,使之更显真实?

威廉斯在一次访谈中,透露了使用书信体的原因:

「若运用传统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我搞不好会写出像塞西尔·德米尔的电影或是一部浪漫史剧那样的东西来。况且我也不想让这本书看上去像是历史。其中的人物们那样鲜活,对我来说仿佛就生活于当代。我想要在小说中体现那种直观的当代感,却没搞明白该怎样做。

同样,我也了解所有受过教育的罗马人都能写极佳的信件。西塞罗一天能写八封、十封乃至十二封信件。

何况罗马当时的邮政服务或许和我们当代的一样好……我想要这些角色都呈现本貌。我并不想诠释他们。我不想写一个二十世纪视角下的罗马时代。而书信体可以让人们为自己发声……那些关于我们有多优越的狭隘概念——全是胡扯。」

2

「或许就在少年时代,我们早已死去。」

你可曾义无反顾过?|留言赠书

进入第二卷,让威廉斯为之着迷,并最终写下这部作品的重要角色——奥古斯都一生最珍爱的两个女儿之一,尤利的自述终于登场。

作为奥古斯都唯一直系后代(所谓的「另一个女儿」,当然指的是他耗尽心力建设、保护的罗马),尤利娅聪慧、美丽,却难免沦为政治的牺牲品。父亲无子,为继承权问题她历经三次婚姻,最后因通奸罪被放逐至边远小岛。

威廉斯笔下的帝国之女,从青涩少女,到身体觉醒,对爱欲的顺从,解放天性,终于寻得真爱后招致幻灭,一系列的成长堪称精彩。但「公众需求以及个人所愿之间的矛盾心理」,在奥古斯都、尤利娅身上不同的表现,以及父女最后的分离,或许才是本作最令人心碎的一笔。

电影《史蒂夫·乔布斯》里,由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男主角乔布斯,曾言不由衷地告诉女儿:你的名字丽莎是取自电脑。最后,在一场发布会前,他冲上天台挽留已近成年的女儿,终于承认:「电脑当然是以你的名字命名的。」

奥古斯都将一生献给了罗马,对自己挚爱的女儿,他称之为「my Little Rome」(我的小罗马)。往后的岁月里他不得不承认,一语成谶,女儿与帝国的命运,竟息息相系。

尤利娅曾问奥古斯都:「这值得吗?您的权威、您拯救的这个罗马、您建造的这个罗马,值得您付出那一切吗?」一件事到头,要旁人来问值得与否,这真是太令人伤心。放逐女儿那一日,他在广场上偶遇幼年家中仆人的女儿,过了这么多年,他们都垂垂老矣……他对老妇人说:

我给了罗马一种自由,只有我享受不到它。( I have given to Rome a freedom that only I cannot enjoy.)

他说过如果自己不是罗马皇帝,绝不会将女儿嫁给提比略那样的人。而女儿提问的这一刻,他久久看着她,然后别过眼睛才回答:「我得相信这是值得的。我们俩都得相信是值得的。」

丽莎不是以电脑命名的,电脑才是以丽莎命名的。罗马不是以尤利娅命名的,但奥古斯都在最后却自陈:长久以来,人们对他给女儿的昵称有所误解。

并非因为他爱极了罗马,才这样称呼女儿。他赋予尤利娅如此爱称,因那时他希望未来的罗马,亦能呈现出他在女儿身上看到的那般潜力。

最终,他深爱的女儿和罗马都背叛了他。

第二卷末尾,所有曾经的挚友几乎都离奥古斯都而去。或离世,或年迈归隐。梅赛纳斯与贺拉斯相继逝去后,历史学家尼古拉斯记录下他的叹息:

或许就在少年时代,我们早已死去。(Perhaps we all died then, when we were young. )

3

回顾少年时代的旧梦,驶向终点

你可曾义无反顾过?|留言赠书

看到古罗马题材有些发憷的中国读者,长途跋涉至此却不难发现许多情节并不陌生。我们有过几千年的历史,早已对王侯将相的故事深谙于心:

陪你初出茅庐的人,没能陪你走到最后,

少年时代肝胆相照,却有一天要面对彼此冷却的心志、频繁的猜忌,和最终的兵刃相接。

往后的岁月里,你必定也会有珍爱之人,

好比尤利之于奥古斯都,悉心培养,耐心教导,

最后有朝一日,

再由你亲手毁去。

要说熟悉,又岂止是权谋倾轧。

你可曾义无反顾过?|留言赠书

作家用两卷的长度,从各个侧面,以各种不同立场的人物之口道出奥古斯都迄今的一生,亦可作为古罗马的民风画卷欣赏,诗人、士兵、将领、老妇、名媛、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等等依次登场,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风俗……因而这是人物侧写,也是时代侧写(而这个时代对你我来说,或许也并不陌生)。在第三卷,他终于让这位罗马皇帝开口自述。拼图的最后一块补上了,又似乎一切都被推翻重来。不论如何,这都是让整部小说升华的一卷。

你可曾义无反顾过?|留言赠书

约翰·威廉斯好像特别擅长在终章写这种经提纯的灵魂。从《屠夫十字镇》到《斯通纳》,再到这本《奥古斯都》

,他的视角看似由芸芸众生转向伟大领袖,但实则一直以来,威廉斯写下的是人类的灵魂。

不论伟大或卑微,也不应由伟大或卑微进行划分。他传统、内敛、自省,将对情感的表达控制在严肃的维度里。他笔下的罗马皇帝于一生落幕的远航中,提笔写下致友人的书信,其中剖析了自己作为各种角色走过的岁月(「这是一个为铸就世界而塑造自我的人……」),年少的友情与志向,改变世界的命运与决心,文明与野蛮,人性的卑劣与其中一瞬之光,超越一切、纯粹的爱……最后他终于释然,罗马迟早将被征服,他从不因自己的伟业而感骄傲,却领悟了足够使自己感到慰藉的传承。

于是,他的灵魂终不至于被一切成空的绝望所压倒,在那片汪洋中得以沐浴着晨光,回顾少年时代的旧梦,驶向终点。

你可曾义无反顾过?|留言赠书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修改。

- 留言赠电子书 -

你可曾义无反顾过?|留言赠书你可曾义无反顾过?|留言赠书
你可曾义无反顾过?|留言赠书

〔美〕约翰·威廉斯

豆瓣评分 9.0

全本定价¥35.00

初夏采书集·世纪文景满减专场

满 200 减 80、满 100 减 30、满 50 减 10

命运使我成为奥古斯都,而我将这名字铸成永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