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阜城县是怎么来的

大家都知道阜城县是西汉刘邦置县,因境内地势高,多土岗、沙丘,为求物阜民丰而得名,又取《尚书》“阜成于民”之义名阜城。在往深处就不知道了,今天就大略的捋一捋阜城县的详细来历。

说起阜城县必须要提一个人,就是赵简子,赵简子是谁呢?其实要明白赵简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必须明白中国秦朝以前的历史,秦朝以前是周朝,周朝又分西周东周。小学历史课本历史朝代歌就说“东周分两段”也就是春秋和战国。那么我们就把目光集中到春秋和战国之间。春秋和战国的东周标志性历史实践就是“三家分晋”哪三家呢?就韩,赵,魏。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好了,马上要入题了。而赵国的奠基人就是赵简子,赵简子又名赵鞅。

《阜城县地名资料汇编》说赵简子为春秋晋大夫,名为晋臣实专晋政。赵简子确实是晋国春秋时期掌握实权的人物当然这个是有一个些复杂历史过程的。赵简子是很有作为的政治家,那个时候秦国还没有崛起,但是在战国初期赵简子就开始实行变法了,可以说比商鞅变法早的多,而商鞅变法都是从赵简子哪里参考了很多。赵简子为了避开列强会战中原黄河两岸,同时为了稳定晋政,也为避开赵氏篡位之嫌,就迁都,从晋都城(山西侯马西南)迁到了东部偏僻的海滨之地。其实就是今天的阜城县古城。我们在阜城地质构造一文说过,阜城县在春秋时期还是一片海滨,这是由于沧州海侵造成的。公元前602年黄河改过一次道,沿着今天运河一带改道北向由天津入海。所以,阜城县春秋战国时期是海滨。

就这样赵简子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城,也叫东城,既赵简子城。“周廻土城高筑,四方城魏然,东谓齐门,今天有齐门村,其他门名称无考”并且这里是古县八景之一,东五里湘江河东岸有金灯寺,目前只有遗址。后来沦为一般村庄。

细说阜城县是怎么来的

赵简子画像

北齐天保7年(公园556年),古城作为阜城政治中心才结束,县治前往城关自然镇,因为城关镇有四关所以叫城关。由于城关位于北京至南京的官道上,用今天的话就是国道了,又是军事要冲,所以历史上这个地方战事不少。人口流动就多。同时这个地方庙宇也多,“一步两井,两步一庙”,但是太平天国战乱以后庙宇就大大的绝灭了,今天就剩下文庙了,并且文庙也差点没了,后来保护起来,在保护也是缺胳膊少腿。

城关的城池是在隋朝建立的,东门外有套了一城叫东城,从此城关分内外两道城,东门设置东门和东南门。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9年)刘六刘七起义,军克阜城,摧毁城池踏平县衙,公元1516年知县梁恺重修,以后又多次重修,公元1567年后,城关用砖墙才代替了土城。李自成起义后,清朝对又继续重修,日本侵华后再次损毁城墙,解放后拆墙修成了柏油路。

细说阜城县是怎么来的

细说阜城县是怎么来的

细说阜城县是怎么来的

直到今天,城镇建设仍然是历届政府发展经济的一个抓手,城市修好了经济GDP就上来了。城市发展是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大城市修地铁,我们小县城修个大道,拓展一条街,发展经济不都是一样吗?你对阜城县还有哪些认识欢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