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舌尖上的剿杀

唐朝初期,怀州河内县一带时常干旱,往往庄稼绝收百姓饿死,连换几任县令都没能改观。

后来,有一姓曹的县令到任后,去山上走了一圈,回到县衙便贴出告示:凡在山坡每种一棵柿树者,奖励铜钱十文。一时间,百姓蜂拥抢栽,如此几年过去几个山头全成了柿子林。当再一次干旱来临的时候,人们发现虽然庄稼又绝收,但山上的柿子却仍能挂满枝头。百姓们将那些柿子摘下来,晾成柿饼或晒干磨成面,掺着杂草竟也度过了饥荒。

这年,一伙强盗流窜到了河内县,他们盘踞在山上,不时下山抢掠。

曹县令让捕快打探之后,弄明白这是周边地区的悍匪,大多是负案在逃或好吃懒做之人,并且附近官府已围捕多次,但由于强盗人多势众对地形又熟悉,每次都得以成功逃脱。

曹县令打算抓捕这帮流窜匪徒,于是上书到了州里,让州官联系临近几个县衙,同时派出人马在各交通要隘严防死守。强盗与外界的联系被截断了,却仍可在深山内流窜,虽然官兵几番进山追到强盗,但几次交手下来损兵折将不说,除了捕获几个因伤动弹不得的,并没能对强盗造成实质性打击。

曹县令觉得长此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在山道上到处贴出劝降书,劝说强盗下山归降,并言明归降者从轻发落。但这办法一点也没奏效,强盗依然我行我素,祸害山民。

不得已,曹县令只得派人在山里各村寨贴告示,让百姓采摘足够的柿子以备饥荒,尤其是山涧浅滩的肥蟹。告示上说的浅滩位于山沟底部,滩水很浅,根本无法灌溉山上坡地,滩里也没有鱼,倒生长着许多的山蟹。

往年饥荒之时,山民到处抓捕山蟹来填肚子,但山蟹毕竟量少,禁不住那么多人抓捕,差点绝种。后来山上到处结满了柿子,百姓才转而依靠柿子来度饥荒。

岂料,这告示刚贴出,百姓们还没有动手,强盗们先得到音讯动起手来,将山涧中的山蟹捕了个干净,待官兵闻讯赶去抢蟹时,强盗早已跑远了。

第二日,曹县令就集合所有能出动的人马,亲自带队进山围剿。

在一个石洞外,官兵遇到了强盗,这次还没厮杀几下,强盗便纷纷缴械投降,一个个捂着肚子上吐下泻。

官兵在石洞内外仔细搜寻了个底朝天,并没能找到强盗头子。经过审问,缴械的强盗吐露自打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好多人都上吐下泻,几名匪首一大早便去村落中寻找郎中了。

没捉到匪首,剿匪等于白剿,要不了几天匪首就又拉出一帮人。还未待曹县令想出主意,有山民来报:强盗挟持了郎中!

原来,早上村寨里的郎中刚起床,几名强盗便闯入家里,威逼郎中给他们煎服了治腹泻的汤药,又押着郎中带着药材进山去了,许是半道发觉老巢被官兵端掉,丢下郎中逃走了。

曹县令听报,赶忙又派出几拨官兵进山搜寻,但在偌大的山中寻找几名活人,绝非易事。如此几日过去,进山搜寻的人一无所获。

眼瞅着进入冬天,由于强盗隐匿山中,百姓不敢进山采摘柿子。不得已,曹县令让官兵暂且先护着百姓上山采摘柿子,并且要求一枚柿子也不能给强盗留下,纵使掉落地上的烂柿子也要埋入土中,同时去函告知临近县衙做好防范,免得漏网强盗再从山中逃窜出去。

待柿子采摘完毕,曹县令吩咐几拨人马再进山里,不用漫山搜寻,只要站在几个山头观望炊烟与乌鸦。

“炊烟与乌鸦?”听到曹县令如此安排,一名手下忍不住脱口而出。

“是!炊烟与乌鸦。”曹县令重复,而后告知了理由,手下这才恍然大悟。

这日,在一个山头驻守的官兵发现了袅袅炊烟,待赶过去时,地上只剩刚燃过的一堆灰烬和几片烧焦的山药皮,看来强盗已有所警觉溜走了。尔后,有官兵发现成群的乌鸦朝着一个方向飞去,待赶到乌鸦盘旋之地,只见草丛中有一具腐烂的野兔尸体。

终于,循着盘旋的乌鸦,官兵发现了一堆血迹斑斑的山鸡羽毛和一堆嚼食过的碎骨,随后在附近一块大石后发现了瘦骨嶙峋的强盗。

匪首被缉拿归案后,这才知道使他们被缚的“元凶”:柿子与山蟹一旦同时进食,则会中毒引起腹泻呕吐。河内县的山上结满了柿子后,起初不断有山民将柿子和螃蟹同吃引起身体不适,使得当地百姓都已知晓这二者不能同食,奈何强盗是从外地流窜而来,不清楚这些食物禁忌。至于贴出的告示中特意提到浅滩里的山蟹,实则是故意引诱强盗误食。而观察乌鸦,是因为往年采摘柿子时树上总会留下几个给那些同样需要度饥荒的鸟类。但为了找寻漏网的强盗,曹县令吩咐将所有的柿子一个不留地全处理掉,这便断了鸟儿的食,乌鸦不得不到处找寻一切可以进食的东西。

听完这些,强盗头子惊诧不已,连连感叹道:“不曾想将我等吃掉的,竟会是柿子!”

当衙役将强盗头子的话向曹县令禀报后,曹县令淡淡地笑了笑,尔后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一行字,令衙役送给了匪首。那纸上写着的是:非因柿子食人,只缘遇上本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