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根據考古材料,早在3000年前的殷周之際,黎族先民就曾定居於此。在所有有關黎族的歷史畫面中,出現最多的場景,便是紡輪紡線,踞腰織錦的黎族婦女,而有關這種特有的紡織工藝,也已經在黎族存續了數千年。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使用踞腰織機紡織的黎族婦女)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通經斷緯”的織造工藝)

從最開始的一無所有,到種棉花、紡線、織布、染色、織黎錦,隨著歲月的變遷和沉澱,偏居於南疆海島的黎族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造就了被稱為中國紡織史“活化石”的海南黎族織錦。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紡線步驟:棉花去籽、彈松、捻線)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染色步驟:三種染色原料——薑黃、蘇木心、檳榔的熬煮)

黎錦之所以珍貴,主要是因為它所用的製作材料,都來自於原生態的植物,所有的工藝,都是由阿媽們一針一線的精雕細琢。

海南五指山通什鎮番茅村的媽媽合作社據說很好地保留和傳承了千年的織錦工藝。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合作社阿媽們的織錦日常)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五指山媽媽製造合作社的黎錦織品)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大家可以通過我與她們接下來的談話,粗略感受一下這三代人與黎錦不可分割的生活以及黎錦傳承的現狀。

黎錦傳承人黃桂南老師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Q:您是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製作黎錦的?

A:從10歲開始我媽媽就教我織錦了,但是在那之前,我已經偷偷學習好久,會偷線過來悄悄織。

Q:這麼多年一直是依照媽媽教的在製作黎錦嗎?

A:是的

Q:所以你們從採集棉花、採集染色原料,比如檳榔,到加工檳榔,染色,這些步驟,都是按照原始的方式在做嗎?

A:之前是的,現在合作社的染好顏色的棉線是可以在市場上買到的,防線、染色的步驟都是非常原始和繁瑣的。織錦還是原始的(踞腰)織機。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已經捻好,染好的線)

Q:所以合作社的棉線都是買的現成的嗎?

A:現在是這樣子。

Q:和自己紡的,染的線有什麼不同嗎?

A:比自己紡的粗細均勻,顏色也好一點。

Q:平時合作社的黎錦訂單多嗎?

A:訂單有的時候很多,有的時候比較少,所以忙一陣閒一陣。

Q:都是什麼樣的訂單?

A:訂單一般有筒裙、手機袋和圍巾,這幾種會多一些。飯店對筒裙的需求是比較多的。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合作社被年輕人喜歡的商品:手機袋,售價在60~80元/個)

Q:有比較特殊的訂單嗎,比如客人指定的圖案,比較現代的設計?

A:也有,一些外國(友)人、搞研究的特別喜歡,會拿自己想要的圖案和設計來問。

Q:那你們可以承接這些訂單嗎?

A:有紋樣成品的話我們可以照著織,沒有的話我們就不會織。

Q:對於黎錦的紋樣或者設計,平時有沒有這種創新的嘗試?

A:我們這一輩的從小跟著媽媽學,有了孩子再傳給孩子,我們不像現代人這樣可以將這些工藝記錄下來再教給下一代,所以現代人可以做的一些紙上的設計我不會(因此也沒有創新)

Q:訂單一般還是省內比較多嗎?

A:省外的也有,不過具體的合作社的社長會比較清楚,我們只要織就好了(笑)

Q:黎錦對於您除了是收入來源還意味著別的嗎?

A:是老人們的智慧的傳承。

Q: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傳承黎錦嗎?

A:他們喜歡的話我會讓他們傳承的,但是如果有自己喜歡的別的工作,也是好的,不強迫他們選擇。

黃甫容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Q:您是什麼開始學習製作黎錦的?

A:我不是這裡人,81年嫁到這裡才開始跟著婆婆學習織錦。

Q:現在的節日裡還會穿黎族服飾嗎?最隆重的節日穿的是哪套衣服?

A:我有兩套黎錦的衣服,身上這套就是其中一套,另一套也差不多。平時過節就換著穿。

Q:現在您的主要收入是依靠黎錦嗎?

A:是的。

Q:還有其他別的工作嗎?

A:種橡膠和檳榔,但是我們這裡地少(番茅村離城市較近,地不是很多),而且這兩種作物的售價不高,所以收入也不多。

Q:您織一條圍巾要花多久時間?價格大概是多少?

A:織一條圍巾大概一個禮拜,價格在500~1000元左右。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普通圖案的黎錦,售價在500~1000元/條)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另一位能夠自行設計的傳承人胡春芳根據客人要求設計製作的雙面錦售價達到6000元/條,但是能自行設計

Q:買家一般都喜歡什麼樣的圖案和顏色?傳統的這種黑底圖案賣得怎樣?

A:傳統的圖案銷量沒有一些顏色鮮豔的賣的好,我們會根據需要,改變一些傳統的顏色和圖案。

Q:您覺得黎錦工藝發展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A:現在外面的訂單,很多花紋在沒有標本的情況下我們都不會織,我們只會織傳統的一些花紋。還有一次,一個廣州商人過來,問我們,你們一條圍巾要織多久,我們說熟練的一週左右,他就笑起來,說:我的機器一天能織幾百條。

Q:那你們有想過購買這種織布的機器嗎?

A:也可以的,可以增加產量(想了一會)但是機器織的很不牢靠,不耐用,布比較薄,現在我們織的和老一輩織的也是不太一樣的,老一輩不要求量,織出來的手感都不一樣的。

Q:所以還是人工織比較好是嗎?

A:機器可能我們不會操作(笑),我們只會織布。

Q:如果合作社社長買來機器呢?你們會選擇哪種織錦方法?

A:沒有想過......(猶豫片刻)手工織的好,機器不行的。

李熙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Q:學習黎錦是自己喜歡還是黎族的傳統,每個小孩子都要學習的呢?

A:自己喜歡,學校裡也教。

Q:學校裡面會教織錦嗎?學校裡學織錦都是什麼時間段?一週幾次?

A:學校裡面每週一會教,一星期一節課,一節課40分鐘。

Q:長大了還會製作黎錦嗎?想像外婆一樣做一個傳承黎錦工藝的守藝人嗎?

A:沒有想過,但是想和外婆一樣一直織黎錦。

Q:喜歡什麼樣的花紋和顏色的黎錦?

A:我不知道(哈哈),喜歡粉紅色。

Q:發揮想象,以後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A:想和外婆一樣,能織得很快。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學校的黎錦課程)

作為旅遊城市的海南,每天也迎接著大量的旅客,黎族的傳統節日比如:三月三愛情節,每個黎族男女都要穿著黎族服飾載歌載舞,但是,他們在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的同時也會受到外來文化的滲透。

新絲路公益行|三代人的黎錦

(黎族三月三節日,每年都迎來大量遊客)

政府對傳統手工業的扶持和現代互聯網銷售平臺的介入會讓黎錦被更多人所認識和知曉,然而在對黃桂南等三代人的採訪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黎錦守藝人尚處在農耕和紡織結合的小農經濟狀態,對於現代機械生產比較陌生,而對於傳統黎錦的傳承又沒有很多的創新。傳統手工藝是不是可以引入更多的現代設計元素?是不是可以在傳統織法的基礎上有更多的創新?是不是可以用機器進行大批量基礎的生產,從而降低普通黎錦製品的價格,讓更多的人能夠購買到?

在服飾文化氾濫的今天,如何讓黎錦在這個文化洪流沖刷的背景下更具生命力,如何讓黎錦在傳承和創新上做到兩不耽誤,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