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民间故事:温凉河的传说

温凉河,原名“祊河”,是费县境内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梁邱镇西北、平邑县太皇崮,也称“大匡崮”,因流经古祊城而名祊河。河水四季温暖,水质清醇,此水制酒,味道纯厚,用此水煮药,疗效显著。关于温凉河的来历,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人们都听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吧,那是在盘古开天地的时候,天上有很多窟窿眼子,天河的水“哗哗”地往下淌,地上洪水泛滥,人们苦不堪言。后来有个叫“尧”的首领,派遣一个叫“鲧”的能人去治水,鲧花了九年的时间,没把水治服。因为他只知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挡,只知造堤筑坝,堵塞洪水,结果洪水冲垮了堤坝,水灾反而更凶了,尧就把他杀了。

  后来“舜”当了首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吸取了他父亲的教训,改变了做法。他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山势的走向,用挖山排水修渠、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水向外引,先后开出了长江、黄河和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河流,把水引到大海里去了。据说,他和民工百姓一起劳动,带着草帽,拿着锹镐,带头挖土、挑土,把腿上的毛都磨光了。他四处奔波,四海为家,多次路过家门都没进去。有次他正从家门口经过,听见儿子在哇哇地哭,也狠下心没进家门。历史上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因此,人们尊称他是“大禹”。

  那时,咱蒙山一带,由于山峦层叠,山又高又多,水路不通,水灾更加严重,蒙山最高峰——挂薪(心)崛子上都挂满了淤柴。当时的费县城四面环山,水排不出去,是个大淹子,成了东海的海岔子。传说钟罗山半山腰里有个大铁锚,有年,有个村民拾了一个很大的海螺,抱回了家。

  大禹就带着一伙人在蒙山顶上安下营盘,治理这一带的水患,他带领老百姓在蒙山前开出一条河叫“治水”,现在叫“浚河”。又在钟罗山前开出一条河叫“祊河”,现在叫“温凉河”。在开这条河的时候可费劲啦,因为那时候,条件简陋,没有炸药,大禹愁得茶饭不饮,徒步查看,想了很多法子,让水向南淌不行,有汶山阻挡,往东流不行,有肖山阻挡。最后,大禹想出一个法子,在钟罗山东边二神山脚与小花山相接处,挖了一个大豁口子,把水引向北,跟治水汇合,才把积水排走了。“蒙山九回头,费县水倒流”的说法,就是从那时候形成的。

  据说,在大禹治水的时候,舜王的两个妃子,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听说大禹治水有方,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非常感动,就再三恳求舜王,去给民工烧茶做饭,舜王被两个妃子的行为所感动,就让她们前去。娥皇和女英也没有娇气,和大禹一样,吃苦受累,起早贪黑,使民工们吃上了热乎饭,喝上了干净水,治水的劲头更大了。

  大禹花了近十三年的时间,终于把天下的水治好了,开出了片片良田,老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在感谢大禹英雄的同时,也牢记娥皇、女英的名字。

  治水任务完成以后,在人们收拾家什回归的时候,大锅里还剩下不少热水。没用啦,娥皇和女英把锅一掀,“哗啦啦”把热水倒在地上。说也奇怪,就在她们倒水的地方,冒出一眼清泉来,泉水翻出的水花像串串珍珠,还冒着热气,尝尝清香甘甜。泉水从大匡崮顶顺势而下,与梁邱境内的地表水汇合,流入祊河。从此,祊河的水左边的凉,右边的热,人们就将祊河改叫“温凉河”。据说住在河右边的人因为常饮此水,大都健康长寿。传说乾隆下江南时路过祊河,还留下一段传说故事呢。

  据史书记载,大禹确实在蒙山一带治过水,并在此安营扎寨,去治徐淮之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