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国企工资改革的话题,聊聊国企公司那些令人捶胸顿足的槽点

对于从事工程领域的人来说,提起国企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国企比较稳定,内部薪酬制度相对更健全,平台更广阔;恨的是,待遇搞大锅饭平均主义,内部工作活力差,人员关系错综复杂……

借着国企工资改革的话题,聊聊国企公司那些令人捶胸顿足的槽点

在广大莘莘学子毕业之际,能够进入一个稳定的国企对于职业初期来说,相对会起到一定的护航作用,毕竟在职业生涯初期国企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相对更系统、能够提供的平台更广阔、包括落户等在内的薪资福利相对更健全,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小白来说,更容易成长。但,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的积累,很多人就越发感到了国企的种种弊端。在国企里,稳定安逸的生活适合养老,却不适合奋斗和追梦;薪酬永远都是大锅饭平均主义,干得多和干得少最后收入都差不多,没积极性;人事关系错综复杂,永远不要低估身边的人背后有着怎样庞大的隐形网络,说话、做事时时刻刻都要谨言慎行;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有时候国企的实际氛围所表现出的态度并不真诚鼓励多做事;待遇始终无法和市场保持同步,各项激励措施僵硬、缺乏吸引力。国企啊,国企,你真是……

借着国企工资改革的话题,聊聊国企公司那些令人捶胸顿足的槽点

在大家较为关心的薪酬这一块,很多国有企业是有工资总额限制的。简单说就是:每年某个单位的工资发放是有工资总额限制的,上级部门根据各项考核制度给下级单位制定工资总额框架,具体发放时钱由下一级单位自己出,具体分配执行。如果今年效益好,可根据根上级单位签订的考核办法适当少量多发,但也无法大量多发,因为下级单位没有多余的工资总额“粮票”,这时候就会出现看着口袋里有钱,但没途径发放。反之,如果今年经营效益不好,则为了保证待遇稳定,工资发放受影响也不大,因为今年的工资总额早已制定好。再说工资增长这一块,每年国企的工资基本都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每年到手的工资依然懒得看,没什么实质变化。这里边其实也有一些原因,比如:虽然工资总额是增长的,但今年人员增多了,那每个人的增长幅度就不会明显;再者,工资总额增长,但并不一定是普涨,可能只是一部分人增长,另一部分人“被平均增长了”。

借着国企工资改革的话题,聊聊国企公司那些令人捶胸顿足的槽点

对于一部分把国企当做养老圣地的人群来说,国企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确很舒服,不太累的工作,还可以的待遇,内部差距不太大,相对来说比较安逸、舒适。但是对于很多有追求的人来说,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早已是一种枷锁,让人异常难受。在如今的行业环境下,国企的总体待遇相对来说和市场待遇还是有差距的,很多时候是低于市场价的,但碍于国企的稳定,各项福利健全等原因,一部分人也就忍了,留在这里。久而久之,付出多的人不仅得不到更合理的薪酬回报,反而因为做得多,更容易犯错,更容易受到公司的问责!这样的环境下,谁还有多少激情去多做事、认真做事?这样的环境下,又能拿得出什么留得住那些想做事、有梦想的人呢?

借着国企工资改革的话题,聊聊国企公司那些令人捶胸顿足的槽点

有人说,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觉得不好,可以离开!这话有合理的成分,的确对于庞大的国企来说,离了一两个有梦想的普通人来说可能的确不会伤筋动骨。但,国企的大环境如此,又岂是一两个人的问题?如今的环境早已今非昔比。不像从前一样,行业里有的企业在前进,退步的企业会被淘汰;今天的环境早已惨烈到,发展更快的企业更容易出线,发展缓慢的企业举步维艰,跟不上节奏的企业直面生死存亡!再抱着以前的国企家底厚,无所谓的心态,真的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竞争环境了。建筑行业如今的外部竞争相当惨烈,这些年的工程竞标乱象深处行业中的人应该都深有体会。行业发展到下半场,拼的除了人脉还有精细化管理!而,精细化管理就涉及到企业中的人和做事的效率。到这个层面,就直接和企业的人员层次、结构直接相关了。有了工程,管理跟不上,口碑不好的企业将会越来越难以生存,今后想中标也是越来越难了。反之,牌子硬、管理精细、效率高、经营有道的企业会在行业下半场的赛道中脱颖而出,逐步显现出优势。未来的建筑行业可能会逐步淘汰一部分企业和从业人员。

借着国企工资改革的话题,聊聊国企公司那些令人捶胸顿足的槽点

国企,确实需要改变自己迟缓的脚步,真正市场化运作,把企业里的人用活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在这场生存淘汰赛中占得一席之地。国企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敷衍性的小打小闹不足以改变现状,期待借着改革的东风重新激发国企员工的活力,为社会和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借着国企工资改革的话题,聊聊国企公司那些令人捶胸顿足的槽点

尾记:如果你也关心工程领域、国企,不妨进来聊聊你眼中的槽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