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解读]无人银行 是潮流还是噱头?

传统的金融业正在加速拥抱新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浪潮正让金融服务产生一系列裂变。近日,国内首家无人银行在上海开业,也宣告了银行业正式进入无人银行时代。

[大数据解读]无人银行 是潮流还是噱头?

这家设于上海黄浦区九江路的建设银行无人银行,没有工作人员,只有大堂经理机器人“小龙人”为客户提供指导服务,通过智慧柜员机、VTM机、外汇兑换机以及AR、VR等智能设备来办理业务。同时,采用刷脸验证为主、虹膜验证为辅的模式替代传统的身份证验证。

无人银行诞生的背后,是银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大势所趋。不过,目前无人银行网点全面推行尚需时日,不同年龄层的接受程度、个性化业务的办理难度、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等仍为掣肘因素。

据复兴新媒体中心全国社情民意、舆情监测系统监测显示,从4月14日到4月17日上午,共监测到相关报道367篇。

[大数据解读]无人银行 是潮流还是噱头?

其中“人工智能”、“大堂经理”、“无人银行”、“刷脸”、“机器人”等是在事件报道中最常出现的词语。

[大数据解读]无人银行 是潮流还是噱头?

从上面的情感属性分析图可以看出,网络舆论超过半数以上的文章表示出较为正面的态度。

网友评论

@

时旭科技太酷了,未来靠“刷脸”即可走天下

@许同学521抢银行是不可能了,这辈子都不可能了。去银行就像回家一样,设计师都是人才,机器人说话又好听,超喜欢这里的。

@realadjo减柜压柜是未来的趋势,以后不会都出来营销了吧

@这个世界纷扰嘈杂人来人往个人认为无人银行还是有其弊端的,就如你将简单的问题复杂描述它可能就不是很能理解,这就跟现在服务行业的智能服务相当,很多问题你描述了半天它依旧不懂,你最后还是选择了人工服务 (个人拙见)

复兴视点

这对习惯“刷脸”和“手指”的新新人类而言,一点都不违和。IT时代的人们已经习惯了靠无线终端的生活方式——便捷、高效而且少了面对面社交的焦虑感。

从无线时代的消费到无人时代的金融,具有压缩时空的特征——人们难以想象生活方式演进到类科幻的地步,即使深度融入信息化的年轻人,也没有想到AI时代来得如此之快。

没有一个柜员,没有一个保安,没有一个大堂经理,消费者通过刷脸取号、验证身份证和机器人互动就能完成整个业务流程,一向门禁森严的金融机构有了无人银行,放大了公众的惊奇感。不仅如此,无人银行还融合了银行、图书馆、游戏厅、超市的生态系统,人们不再有排队等候的焦灼,也不会再对VIP和普通窗口的分野释放怨气,不会为柜台服务质量低下而上火,当然也不会因为银行工作人员的粗疏出错而担忧……如果说一些地方的无人超市是一个市场噱头,现在无人银行带给人们的则是震撼性的体验。

[大数据解读]无人银行 是潮流还是噱头?

近年来,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深入推进,“轻型化、智能化、特色化、社会化”成为发展趋势。今年3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对外发布《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布局建设自助银行16.84万,较上年增加7300多家。布放自助设备80.26万台,其中创新自助设备11.39万台;自助设备交易笔数达400.06亿笔,交易总额66.13万亿元。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该行大力推行“人智+机智”相结合的智能服务模式,提升银行网点的服务供给能力和客户的服务体验。

截至目前,工商银行的智能服务网点已达1万家,占全部网点的六成多,网点柜面九成以上、超过200项个人常用金融服务都可以通过智能服务渠道办理,预计2017年工商银行境内的全部网点都将实现智能服务。据测算,客户使用智能服务比在传统人工柜台节省了70%-80%的时间。

银行无人化,用智能设备替代繁琐的人工操作,当然是未来的趋势。减少人力开支,让有限的人力发挥更大的价值,可能是银行积极推广无人技术的最大动力。

但是,银行不能为了减少成本而降低服务水平,忽略部分群体的实际需要,也不能在无人化的未来,推卸保护客户资产安全的责任。在技术应用中,找到用户普遍的“痛点”,才能更好地玩转无人银行。

银行厅堂销售,需要人机互动。人机互动是智能化网点销售的关键。“无人银行”虽然运用先进的高智能技术,替代了程序化的工序;但智能机器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还无法替代厅堂销售中人的情感交流和人的咨询沟通。

对此专家表示网点智能化改造,替代柜台操作岗位,这是银行的大势所趋。智能银行普及会降低银行网点前台人员,但不可能替代全部银行员工。实际上,智慧银行会调整银行岗位的分布格局,但不会淘汰银行员工。

归根结底,智能技术的应用目的,在于提高银行业服务水平,让每个用户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文/宋佳颐

图/复兴新闻网


[大数据解读]无人银行 是潮流还是噱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