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廚具與智慧廚房的博弈

新春佳節剛過,你是否在為“每逢佳節胖三斤”而煩惱?這也在所難免,中國講究民以食為天,春節大魚大肉,清明節要吃青團,端午又將迎來鹹甜粽子之爭,中秋團圓夜又叫月餅節 、臘八節吃臘八粥……可真是一整年都在“食俗”上孜孜不倦。

有趣的是,2018年的新春,你肯定不止“胖三斤”。因為時隔4年的《舌尖上的中國3》迴歸,再次為國民奉上美食盛宴,聚集了吃貨們的目光。出人意料的是,《舌尖3》第一集沒有介紹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而是從傳統的鍋、刀、灶、案、籠、壇等器皿器具入手,講述中國烹飪器皿的匠心獨運。

  第一戰:生產過程

“我是來看美食的,怎麼被種草買了鍋?”《舌尖3》第一集“器”播出後,不少網友如此評論。“12道工序、18遍火候、1000度高溫錘鍊、36000次捶打”,雖然都是虛數,但千錘百煉的章丘鐵鍋,一夜之間成為“網紅”爆款。

實際上,不只是章丘鐵鍋,鐵質的鍋碗、刀具等傳統廚具,都需要反覆錘鍊才能成型。生產過程繁複、耗費大量勞動力,是傳統廚具最大的短板。即使反覆錘鍊的廚具質量優良,但在泱泱大國裡,沒有量產能力的產品,是缺少發展後勁的,難以成為一個成熟的產業鏈。因此,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廚具,普遍存活於個別地域以及用戶口碑裡。

傳統廚具與智慧廚房的博弈

而智慧廚房,則是由一系列智能家電單品互聯構成的。他們不需要人工的千錘百煉,凝聚的是設計工程師們最前端的科技設計,是人腦智慧與終端產品的結晶。

目前,在國內主營智慧廚房的廠商,均是在家電領域的領頭羊企業,如海爾、長虹、TCL等。它們在傳統家電領域擁有強勁的研發和生產實力,並將越來越多的黑科技,如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植入到廚衛單品之中,再由整體方案串聯出定制化的智慧廚房系統。

當然,從使用層面上來看,傳統廚具即買即用;智慧廚房還需要整體的佈線調配,使用成本較高,目前尚未廣泛普及。但個別的智能單品,如智能抽油煙機、智能烤箱、智能電飯煲、智能冰箱,都已經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相信再過幾年,智慧廚房將會“飛入尋常百姓家”。

 第二戰:菜色味道

眾所周知,中式烹飪最講求“火候”。以最簡單的蒸排骨為例,蒸的時間長了,肉就老了,時間短了,則還沒熟透。最終要達到“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爛而不化”,才算得上是上乘菜色。那麼傳統廚具與智慧廚房在菜色味道上,是否也各有千秋呢?

鐵鍋爆炒火光沖天、砂鍋燉湯三四小時、老壇醃菜數百天……無需質疑,經過數千年的事實證明,傳統廚具在控制火候方面是十項全能的,為我們製造眾多刺激味蕾的美味佳餚,是中國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美食秘籍”。

傳統廚具與智慧廚房的博弈

相對而言,智慧廚房在控制火候上更程序化,炒、蒸、熬、煮、燉、煨等烹飪方式都有標準的火候、時間控制。雖然口味上大致相同,但還是少一點“火候”。因此在老一輩心中,智慧廚房在菜色味道上,始終不及傳統廚具有“人味”。

好在智慧廚房擁有操作簡單、清理方面等特點,能彌補味道上的不完美,滿足了快節奏生活人群的飲食要求,悄然成為年輕人市場的一種生活新風向。

  第三戰:營養保障

中國人對美食的追求一直費盡心思。尤其是隨著國民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不僅追求食物好吃,更加追求營養。

由於傳統或低端廚具製作簡單,在烹飪時令食物的營養流失嚴重。舉個例子,鐵鍋燒飯可以補鐵,聽起來挺有道理的。但事實上,鐵鍋能增加食物中鐵含量,但那叫烹調器具帶來的金屬汙染,並不是人體所需要的鐵元素。況且,鐵鍋烹調也會增加抗氧化物質的損失,指望鐵鍋扭轉缺鐵性貧血或者解決什麼問題,實在不太現實。因此,傳統廚具在營養學的角度來說,效果並不及格。

傳統廚具與智慧廚房的博弈

為了解決這一營養問題,智慧廚房採用了嚴格的營養均衡管控系統,通過數據運算把握食品、菜餚的高營養指數。例如,在海爾智慧廚房平臺,利用大數據、網絡應用等技術,通過對歷史一個月的食材分析和新鮮指數的數據分析,對用戶的營養進行評價、推薦;並對食材的保質期、種類等信息統一管理,保證食品新鮮安全。

未來,智慧廚房在營養保衛戰中,還將會加入人工智能技術,讓廚房告訴用戶所需要補充的營養、涵蓋該營養的菜餚、如何製作該菜餚等信息,感受更智能化的廚房體驗。

  小結

文章來到尾聲,相信大家對傳統廚具與智慧廚房都有一定的瞭解和偏愛。以“黑貓白貓論”來看,兩者其實也不需要過多比較,只要能烹飪出我們喜愛的菜餚,它們都是我們的生活好助手。

只是隨著智能化時代的穩步推進,家電廚房來到了發展的轉折點,傳統廚具固然不會馬上退出歷史舞臺,智慧廚房也不會立即佔領市場。循序漸進,才是家居廚衛產業發展的最好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