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麼不同?

尹鶴翔



道家的道主要是指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家認為,萬物皆是相對,皆循道而生,殉道而終。唯有道是絕對的,不生,不死,不滅。



儒家的道,與之道截然不同。老子之道,孔子命名為天。

儒家之道,是道理,真理,華夏文明。孔子謂之人能弘道,道非弘人。


楊朱學派

簡單來說,儒家的道是一種人生理想,如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道是以仁為核心和根本,而以禮為輔助和補充的人生大道。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是一個人真正理解和實行禮的前提與基礎,如果內心不具備仁的品德,禮就會流於形式。

而在老子的哲學體系中,“道”首先是宇宙萬物的最初本源。老子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創生萬物,為萬物之母,但它本身卻是無形無象,不為任何事物所生,也不因外在的力量有所改變,因而是獨立的、無對待的。老子還更明確地描述了道創生萬物的過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宇宙的生成,首先是由作為宇宙本原的道漸次產生出一(原始統一體)、二(陰、陽)、三(陰、陽、沖和之氣),再由“三”具體產生出萬事萬物。並且,道生成萬物的活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其間既無目的也無意志。“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指道生萬物是自然而然,“無不為”指天下萬物皆道所為,是“無為”所產生的效果。

後來,儒釋道三家都共用了“道”的概念,“道”也就因此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概括性最強也最為抽象的範疇。


雕刻歷史

道的義項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形而上的道法,一個是形而下的道理。從這兩個角度來對照儒家的道和法家的道,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兩者的不同:

道法來看,儒家的道的基礎是“禮”,恢復周禮,一切都在這個“禮”的基礎下運行,包括君主臣民的關係也不是帝王有完全不受限制的權力,君主的權力也應該受制於天地之禮,當暴政出現的時候,這個禮就會去掉這個君主統治的合理性。而法家的道的基礎則在於王法,王法幾乎是不受限制的,所有法律的制定都要滿足王法,維護王法的絕對權威。

道理層面來看,儒家的道有“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一系列具體關於如何達成禮的方式。而法家的道主要是將法律的準繩嚴格執行到皇帝之外的臣子,老百姓身上,君主對對臣子具體一個個的要求就是法家的道理,對於普通老百姓更是嚴於律法。

儒家的道與法家的道的不同,從這兩個方面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出來:儒家是以“禮”為基礎,關涉到政治生活,世俗社會,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條框都是儒家希望的人能成為聖人的要求。而法家的基礎在於王法,一切具體的嚴法都是施展於民,最終都是要維護王法的至高權威性。但兩者的道也有某些緊密的聯繫,法家很重要的一個思想資源是荀子,而荀子又是一位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這兩種思想的道必然會有某些相似點,在面向君主統治這個層面,這兩種思想都給帝王統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老李有刀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見儒學之道是後天之道,是為人處世之道。是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之道。而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可見道學之道是先天之道。又老子: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恍中有象,恍惚中有物。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見道盡管唯恍唯惚,但仍可以通過象和物來證明道的真實存在。可以確信無誤。至此可以斷定老子之道實際上就是現在常說的宇宙運動的客觀規律。老子何以知惚恍中有象,恍惚中有物?何以確信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老子才不信上帝,根據他周王室典籍管理負責人依據歷代典籍多年的研究以及自己對自然的觀察,他確信宇宙萬物運轉的規律一定有一種涵蓋整個宇宙又在宇宙誕生前就已經存在的力量在起作用,而且這種力量是可以觀察天象變化來加以證實的。是有物質基礎的。要知道老子是會運算出日全食的具體時間的,在那見天狗吃太陽眾人嚇得不知所措的年代就已經具有預知日全食具體時間的人是什麼人呀真的不敢想象。老子欲行不言之教讓孔子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一次日全食預測就足以證明老子還是一個優秀的天文學家。可見老子之道確實是先天之道自然之道。是至大之道。所以老子又說:吾強為之曰大。


水推船移

從孔聖人曾拜老孑為師看來。道教的起點就比儒家高。曾被魯迅先生高度讚譽。

魯迅先生說:中華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裡面包含了無窮的智慧!君王用來治國,能創造盛世繁華!修行人用來修行,超出三界,成仙成聖!與道合真!

中國歷史上有道明君和賢良君子都是信仰道家的,而且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盛世王朝!為華夏民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道家與儒家的主要區別。道家始陰陽,儒家源禮教。

道家講無為卻非真無為,為在使合天道。

釋家講皆空卻是真皆空,空可免除世魔。

儒家尚治世不過是愚民,愚民可以掩蓋天下不平而使天下太平。


魯南觀點

先說答案。

以老子思想為代表的“道家”的“道”,說的是天之道。也就是萬物的始源,萬理的始源,造化的始源。遵守“道家”的“道”(注意,不是後世道教的道),是常德,上德。

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的“道”,說的是人之道。也就是人倫綱常,在孔子是仁,在孟子是義,在荀子,仁義皆不可得,不得已化性起偽。遵守儒家的“道”,是下德。

道家之道到儒家之道

從道家之道到儒家之道,是一個過程,其轉變,大致在周朝以後,在那個時期,社會失去道德,不得已要以禮教立人之道,人倫之道,以匡正社會。儒家的“道”講的是人法天的“人道”,實際上還是敝於天而無道的。遺憾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由天道而人道,這也是必然的趨勢。

華夏思想源流

這裡,進一步說清楚華夏思想的源流吧。

中國正統的思想和文化,是由遠古時期華夏通天之聖觀天察地統以人文而來,也就是《陰符經》中所說的“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正統的中國思想和文化,以天地為根,歸於天地,宇宙,天下,國,家,人,或者說人,家,國,天下,宇宙,是一個層層遞推的多層結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至宇宙道理的根源,都被總結成“易道”的思想。

社會生產力逐漸發展,不同的社會分工帶來了不同的社會階層,階級漸漸出現固化,資源佔有不再平衡,天之道的治理體系再也無法平衡社會關係,人不復天真,天道自然消隱。

無法以天真合天道之後,不得已,立人之道以匡正天下。所以道家思想消隱,儒家思想登場,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以後,人和社會的治理,不再符合天然的道理,而退化成以人為設立的規範準則來維繫社會的運行。所以,按正統的思想觀來看,華夏從周朝之後,就陷入了失道的狀態。下面,我們就詳細的來說一說。

世界的誕生

《列子·天瑞》中記載:“子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道儒源流

沖和氣而為人,華夏人生於至中至和之地,故稱中國。伏羲觀天地,掌握了天地運行的規律,進而掌握農時,駕馭了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農業生產,帶來了足夠的食物,讓華夏民族擺脫了漁獵遊牧時代的食物匱乏,人口有了一個突飛猛進的增長。

《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的出現,代表著華夏易道思想的初現,從此,華夏文化的總源頭,成型了。三皇以來,華夏以天之道治理天下,延續到夏商周三代,社會進入了最後的有道時代。

在孔子的眼中,那就是他的思想學說所致力於恢復的大同社會,什麼是大同社會呢?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為什麼孔子的時期社會更加的昏亂呢?因為周天子統治之下的封建世襲制,讓周王室的直屬的土地減少、經濟、軍事力量的削弱,分封的諸侯國的土地增加、經濟、軍事力量的增強;同樣,各諸侯國的封建世襲,讓部分諸侯的直屬土地減少、經濟、軍事力量削弱,大臣的封地增加、經濟、軍事力量增強。這直接導致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周王室的衰微。為了爭奪私利,王公貴族和豪商巨賈互相征伐,天下大亂。

在孔子的心目中,什麼是仁,就是通過禮的教化,達到人人皆堯舜的境界,孔子用畢生心血,為華夏民族塑造了人倫道德的底線。到了春秋晚期,孟子的時代,仁不可得,孟子希望用義作為底線,來約束哪些失德之人,可是,社會崩亂,仁義皆失。荀子應運而生,荀子希望能守住最後的“禮”的底線,這就是化性起偽。

終於,“禮”的全面失守,循名責實的法家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道、儒、法三家的思想,都源於易道的思想,是被賦予了時代精神的易道思想在不同時期的應用。

失道而後禮,失禮而後法,大概就是這樣吧。



平凡2850

什麼是道?簡而言之,世界觀而已,下面就儒道兩家世界觀做粗淺的爬梳。

儒家敬畏天。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唯天為大”《論語.泰伯》。道家尊道貴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老子》

儒家人之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引申男尊女卑,君尊臣卑,夫尊妻卑。道家人之道:法天象地;物我同源自化(齊物論);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我命由我不由天。

儒家之理(秩序):孔子克己復禮,追慕周禮,希冀恢復周禮,建立以“禮”為基礎的族群秩序,君王上承天命,稱為天子,言法統政統威嚴合法。道家之秩序:道法自然;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微妙玄通冰激凌

老子的“道” ,是指“道之本”與“道之體”之合,用當下的語言可以稱之為“宇宙之本”與“宇宙之體”之合,即宇宙本與體。

道之本,就是“道生一”的“一”,在哲學範疇稱之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宇宙萬物本原的“一”,中國古哲人稱之為無限無體的“精”、“精氣”、“陰陽二氣”或“元氣”,用當下的語言可以稱之為“無限無體的物質基因”或“無限無質量的物質基因”。而宇宙萬物本原的“一”,中國古哲人認為“一”內在的存在陰氣、陽氣的雙方之“二”,即“一生二”。無限無體的陰陽雙方之間,共同產生共制的、唯一的糾纏引力之勢(沒有電磁勢、核勢、弱勢力)的陰陽之氣,即“二生三”。

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認為,“道之本之一的陰陽者”依據“陰陽行為原則”生化“道之體之萬物的陰陽者”。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孔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陰陽合德。

中國古哲人諸子百家的學說,都遵從“道”的形而上學為理論核心,展開各自領域(如,倫理、法學、兵學、醫學)的學說。也就是說,道的形而上學是老子、孔子奠定了理論基礎,尤其是老子揭示了“道”存在行為原則之德,也就是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原則,即道法自然。進而,古哲人諸子百家對“”的認識觀是一致的。

那麼,針對老子的“道”,我可以在哲學範疇給出定義:

萬物之本生化萬物之體的活動中,“有”與“無”共同存在,“無”依存在“有”之中,並且“無以勢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稱之為“道”。

或者說:

宇宙生化之道

,是道中的“有”與“無”共同存在,“無”依存在“有”之中,並且“無以勢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稱之為“道”。即“道可道”。

注:

“有與無”在道之本之“一”中,“有”是“無限無質量的陰陽雙方之精”的抽象,“無”是“陰陽雙方之間之氣之勢之德”的抽象。無限無質量的陰陽雙方之精,遵循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行,生化,有限有質量的萬物,即為“精之德行之謂神”,亦即,“精神”的本義。也就是說,無限無體的“精神”之勢之德,就產生於道之本之精內在的陰陽者雙方之中,並推動“陰陽者”之一的自身,生化演變,“陰陽者”之多的萬物,進而形成有限有體的宇宙。“精神”是哲學概念範疇的稱謂,具有絕對性、普遍性。那麼,絕對性、普遍性的“精神”,是哲學概念。因此說,當下的我們不要用相對性、生物屬性的狹義科學概念的“意識”來替代。

“有與無”在道之體之“多”中,“

有”是宇宙萬物的“物質世界”的抽象,“無”是宇宙萬物內在的與外在的“精神世界”的抽象。“有”是“無”的本體,“無”依存在“有”之中而共同的存在。也就是說,古哲人老子揭示了宇宙“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體,“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質世界”之中而共同的存在。“有與無”之間不存在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偽命題。

針對人的生命機制而言中國古哲人稱謂的“精、氣、神”,就是人之性之中的“精、氣、神”相統一的特性。其中,“精”,反映的是人的生命機制中的物質世界(各器官);“氣、神”,反映的是人的生命機制中的精神世界(各器官的行為);而且,“氣”,反映的是精神世界中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神”,反映的是精神世界中的陰陽行為原則之行(德行)的理性之善。

針對人的“思維與存在”而言:“意識”是人腦通過身體器官對大腦內外表象的感知、覺察,或是生物體基於對外界的感知。那麼。外在的物質世界是第一性的,而人感知的“意識”的精神世界,是第二性的。

所以說,“精神”和“意識”不要混談或替代。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古之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試著答一下。

老子和孔子做為道家和儒家的鼻祖,並且同處春秋時期,兩人還認識,孔子特意拜訪過老子。但春秋不是華夏文明之源頭,現在比較公認的是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都源於易經,兩家也都認可易經,也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可以說“道”不是春秋時期之首創,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早就有道的說法。

那先看一看道家是怎麼說的。老子在他唯一留給後人的《道德經》中開篇就說“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老子在《道德經》二十五章中說“萬物混成,先天生地,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這表明不是平時人們認為的道,因為老子不知“以為天下母”的本源叫什麼名字,老子免強給啟個名字叫做“道”。因此可以說道家所說的道是與前人所說的道是有區別的,道家的道是老子首創。

老子《道德經》七十七章中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而從這句話中,又可以看出與儒家孔子所認為的道又有一致的地方。因為周易的《易傳》傳說是孔子寫的,即使易傳不都是孔子所寫,至少寫一部分,這點史學界是沒有爭議的。而易傳恰恰對道就有天道、地道、人道之劃分。如果孔子不認可在《易傳》中就不會存在這種說法。

應該說在記載孔子語言的儒家經典中,孔子很少提到道,在《倫語.述而》中孔子說“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在《中庸》中孔子倒是多處談到過道,但是,什麼是道,沒發現孔子親自定義過,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懂道。在《中庸》中子思在開篇倒是對儒家的道有闡發:“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之謂教。”按子思的說法,人的本性中存有天命,人按其本性而不受後天影響的行為就是道。他的意思,人的天性就是道,他在《中庸》第十二章就說“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君子之道,造端之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看明白了嗎?在儒家看來,小到夫婦之事是道,及至天地之變化是道。

綜上,道家之道與儒家之道沒什麼本質區別。只不過道家與儒家追求目標不同,儒家以德以仁治天下,所以儒家重點講德治和仁治,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道家以無為而無不為治天下,講功成名遂身退。

什麼是道?道就是老子所說的可為天下母的那個本源。它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就是說知道的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它,用語言所描述出來的並不是它。所以老子《道德經》也只是給人指出的一條路徑,只有你真正悟明白,你也就知道了。從這個角度講道是什麼,就是求取終極目標的那條路。


閒聊天下

道不道,非常道。道則成仙,故有仙風道骨的稱謂。又和儒家相左,史稱道家,道家始祖是老子,陰陽八卦學術深奧,長期被韓國盜用為國旗,可見老子的智慧超群,道家分武道和文道,武道以武當山為練道修行場所,以紫陽道人為代表,是典型的仙風道骨。而文道則是專門研究的道士,這部分人專門從事老子思想研究,是典型文道士。儒家則是鼓吹仁義禮智信,君臣父子,忠君思想,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誰也不能違背,也不敢違背。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影響深遠,道家似乎和儒家一起,構成中華民族的信仰,但是,道家好像隻影響中國一千多年,沒有儒家那麼產生出那麼大的影響,說到此,儒家應該感謝釋迦牟尼佛,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不謀而合,兩個思想碰撞,產生出強大的感染力,吸引著人們信奉儒家思想。可以這麼認為,人家統治中華民族兩千多年,想要割裂出來太難太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