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明朝有一妻侍二夫,還有男男通婚的風俗,是真的嗎?是因為明朝比較開放,還是因為他們民風彪悍?

Zeng-Liping

明朝時中國某些地區還真有一妻侍二夫、男男通婚的情況,放到今天,這兩個現象就是

開放式性關係同性戀。但請不要搞錯了,明朝發生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他們社會觀念開放。恰恰相反,這是長久以來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觀念導致的

要解釋這兩種看似異常的社會現象,還要從明朝的女性地位說起。

加拿大漢學家卜正民寫過一本研究元明時期中國歷史的書,《掙扎的帝國:元與明》,也是哈佛中國史系列裡的一卷。裡面講述過元明時期女性低下的社會地位和被壓迫的生活狀況,比如,如果丈夫過世,夫家會對尚在生育年齡內的寡婦施壓,要求她在五年之內改嫁,以免她的生計成為夫家的負擔或由於不甘貧窮而做出失節的醜事。再比如,許多家庭為了控制人口數量,就會把先於男孩出生的女嬰溺殺。

去年殺害女嬰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沒想到這個可怕的陋習居然有這麼悠久的歷史,從五百年前就出現了。元明時期,殺嬰這件事的直接代價是女性的死亡,而女性人數一旦下降,男性也被迫單身了。這就要說到題目中問及的兩個現象了,不論是一妻多夫,還是男男通婚,都是來應對“女人不夠,單身漢太多”的方法。

下面的資料仍然整理自卜正民的《掙扎的帝國:元與明》。

“一妻侍二夫”是人類學家所謂的兄弟共妻(fraternal polyandry),即兄弟數人合娶一個女人的做法。浙江沿海一個俗稱“手巾岙”的地方就因這種風俗而聞名:兄弟以懸掛手巾為通房的標記,兄先懸巾,則弟不敢入。據說貧家女歡迎這種做法,因為嫁給兄弟比嫁給獨子獲得的經濟保障更多。有人說是日本先引入的這種風俗。這種揣測也許只是將不合常理的做法歸之於蠻夷,但兄弟共妻也可能與當地人出海的高風險性有關,久而久之便被人引申到日本“島夷”身上。弘治四年(1491),這項風俗被禁,違者以明律第392條奸兄弟之妻罪論處。

手巾岙的共妻之風雖然被禁了,但單身漢的性需求仍然存在,怎麼辦呢?其中一種做法就是男男通婚,多見於廣東和福建的部分地區。漢語裡的“男”字是上“田”下“力”。將其中的“力”換成“女”,便成了對與同性通婚的男性的專稱。這種風俗可能也與航海有關,由於出海的男性長期與女性隔絕,只能轉向身邊的男性紓解性需求,不過,女性人數不足是導致這種做法常態化的原因之一。


overflee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在中國古代自父系社會以後,女性或多或少是附屬於男人的。古代男人能一夫多妻,妻妾成群,那麼有沒有一女侍二夫的情況呢?根據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下明朝有沒有這種現象。

明朝萬曆年間,江西一帶有著嚴重的重男輕女現象,這裡的許多男人,如果老婆生的是女孩,他們會直接把孩子扔進臉盆淹死。《湧幢小品》記載:“江西人最喜溺女。民有連生四女者。皆溺之。瘞於寢室。”



重男輕女導致明朝男女比例失調,在一些偏遠地區,確實有一女侍二夫的情況,且多為兄弟共娶一妻。所以,這種現象並不是因為開放,而是因為無奈。畸形的社會風氣,在明末清初,讓男風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搞基開始盛行。


在明朝末年,男人和男人結婚是合法的,宮廷之內,也有許多明朝皇帝豢養男寵。男人和男人結婚被稱作“契兄弟”,這種情況,一般除了尋找刺激的有錢人,多數存在於偏遠地區,因為找不到老婆,又想成家,所以只能這樣。明末清初的李漁在《無聲戲》中的《男孟母教合三遷》中記載了當時“契兄弟”的過程:“男子之間“婚嫁”與男女一樣,也是需要提親、聘禮和酒席等流程。”到了晚清,西方思想的衝擊,這種畸形的社會風氣逐漸被禁止了。


歷史密探

明清時期個別地區出現的這類奇葩現象,根本原因不是性開放,而在於性別嚴重失衡,男人娶不著老婆,只能這樣將就成家。


明清時期,重男輕女觀念大行其道,古人沒有計劃生育,也不能做性別鑑定和選擇性流產,一些偏遠地區便採取溺死女嬰的殘忍做法,有時為了生出一個男孩,居然接連溺死三四個女嬰,導致當地男女比例失調,窮苦人家的男人更是娶不著媳婦。

為解決打光棍問題,完成繁衍後代重任,個別地區出現了奇葩的解決方案——兩個男人合娶一個媳婦,且多見於親兄弟。這種方式經濟實惠,能有效解決生理和生育問題,不但受到男方歡迎,有些女方也很認可——同時嫁給兩個男人,相當於家中有兩個勞力兩個頂樑柱,對家庭而言更穩定,對女人而言更有安全感。


除了一妻侍二夫,明末清初還有一種畸形的社會風氣——契兄弟,也就是如今俗稱的“搞基”。除權貴人家為尋求刺激外,男男結婚大多存在於愚昧落後的偏遠地區,大家都找不到老婆,又想成家過日子,所以只能將就著找個伴。


狄飛驚

作為中國人自古以來中國人最看重地的日子之一,婚姻可謂是節節攀高,於是乎,在慢慢的演變過程中,它幾乎是一度高過了考取功名的影響力,但作為明朝比較開放的婚戀觀,導致了一度社會,對於婚戀觀的發展,但站在歷史的高度上,這種僅在於明朝發展了,而後也同樣止步於明朝,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社會百家形態綻放的方式,有利於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因為這種情感的百態,供大於求,所以一度穩定了明朝的發展,如果在一開始就扼殺掉這種特殊的情感,那麼勢必會把統治的,拉攏人心的方式所破壞,就會是社會不穩,民心浮沉,總之還是不利於發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