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故事|王公“一字”報恩德

在黃山腳下,群山環抱中間,有一個充滿詩情畫意般的村莊。生活在這谷中盆地上的先民們創造出一個個神奇的故事。

這個建於漢代的村莊原名叫陽幹。到明代,該村的王姓家族興起,成了本村的大族。明崇禎年間這個村子出了個大文學家王泰徽,歷任吳川①、新會②、建陽③知縣。在任期間為政清廉,政績突出,提升為禮部主事。但當時朝廷正值多事之秋,許多大臣都阿諛奉承,對朝中忠臣給予彈劾,捏造罪名,不是發配邊疆,就是飽嘗牢獄之苦。由於王泰徽辦事幹練、加上剛正不阿的性格,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於是就有一些朋友勸他辦事靈活一點,注意自己的前程。王泰徽看到官場如此險惡,審時度世,王泰徽認為再在朝中繼續做下去,要不和那些貪官一樣同流合汙,就有可能身遭牢獄之災。想到這裡,王泰徽毅然向崇禎皇帝遞上了辭呈,當時皇帝就封他為按察御史,代為巡視江南一帶的民情。

王泰徽離京後,就歸隱故里專心講學,並拿出多年的積蓄建學館。當時求學的人絡繹不絕,多達數百人。王泰徽一邊教學,一邊著書,以立德、立言為樂,傳世之作有《樗庵集》、《記事隨筆》、《南華質》、《道德經頌》、《周禮考工辨》、《王代史嘆》、《詩書評》等。話說王泰徽正在家過著幸福的晚年生活時,有一天,病魔突然降臨在他的身上,終日疼痛難忍,雖然他的學生遍佈六邑,請來名醫,但都無法醫治他的病。

有一天,有一自稱為楊半仙遊方郎中來到陽幹,他來了以後在村子周邊走了一圈,然後對人說:“這地方陽氣太盛,將來必遭大禍”,當時就有門生報告老師,說有一名過路的郎中來到後說,陽幹陽氣太盛,將來必遭大禍。是否要請來為老師看病。王泰徽聽後道:“快把此人請來,我要見他。”楊半仙來了以後,王泰徽開口就問怎樣才能消災避禍,但他卻閉口不說,只是給王泰徽把脈,然後認真地說:“老師的病是由心病引起的,急火攻心,這種病邊用藥、邊放開心結,方能徹底治癒。”這樣,王先生就把這位楊半仙留在家裡,邊吃藥邊談天下事,談時局的變化,談人生道路的坎坷,談人生的無奈,非常投機。就這樣楊半仙在王家一住就是一年。經過一年調理,先生的病居然完好如初,身體比以前更有精神了。

一天,楊半仙來辭行,王先生堅持不給他走,並對他說:“我的命是你救回來的,你的大恩大德都沒有報,怎麼能這樣就走了呢?那我們就結拜為異姓兄弟如何?”在王先生的一再請求下,兩人當場就焚香結拜,並對家人和學生說這位楊醫生和我是弟兄,今後他的事就是我的事,他講的話就是我說的話,我們兩家今後要世代住在一起,王、楊是一家永不分家。說完就把他家中進的房子全部過戶給楊半仙。為了留住楊半仙,他還在村裡挑選了一位漂亮的姑娘許配給楊半仙,但是王先生覺得這樣做還不夠,就把陽乾的地名改為楊幹,一來報答楊半仙的救命之恩;二來又破了陽幹陽氣太盛的禍患,因為當時朝廷正處於改朝換代的年月,怕新政對他這位前朝老臣進行報復和追殺。

後來新的朝廷建立後,果然派人前來追殺前朝忠臣。來到楊幹後,與陽乾地名核對不一致,問姓名,都稱姓楊也不一致,官兵就到別處尋找,王家後人等官兵走後,大部分都遷移他鄉,只留下少數人仍和楊姓住在楊幹,後經長毛反亂,把王家大院大部分燒燬,只留下少數老屋作證,楊姓後人現居住的老屋大部分都是王家的老屋。

注①今蘇州市②今廣東省新會縣③今福建省建陽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