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還在,那個命名“秦俑”的人走了

一人,擇一事,終一生。

5月30日,考古學家趙康民老師辭世整兩週。這14天,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每天都在面對熙來攘往的遊客,但最早為他們命名並進行修復的人——臨潼博物館首任館長趙康民卻再也不能看他們一眼了。

兵馬俑還在,那個命名“秦俑”的人走了

老照片記錄趙康民多年前修復兵馬俑的畫面


與秦俑相遇 三生有幸

5月16日晚9時30分,趙康民老師因病去世,享年82歲。 他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文物保護事業,在他曾長時間任職的臨潼博物館裡,陳列部主任梁方保存了足足十釐米厚的趙康民老師的手稿,其中他這樣描述自己與秦俑的緣分。

“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一個基層考古工作者,我有幸率先科學的發現、鑑定、修復、命名和試掘秦俑一號坑,揭開了這個龐大的秦王朝地下王國軍陣的秘密,可謂三生有幸……”

老人硬朗、工整如字帖般的筆記,彷彿還帶著他生前嚴於治學、探究歷史的氣質。看著這些手稿,梁方心情複雜,“老館長再也看不到這些文字變成鉛字的了,這都是他窮盡畢生所學撰寫的文字。”在梁方的記憶中,老人去世前一個多月,還到博物館來抄新收的一通唐代石碑上的文字,他與文物可謂相伴終生。

如今在臨潼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中,第一組展品就是4件兵馬俑,臨潼博物館館長牛江濤介紹,其中3件輕裝武士俑就是當年打井時拉回來的殘片,被趙館長親手修復的第一批出土兵馬俑。

很少有人知道,在距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遠的這個區級博物館裡,藏著第一批出土的兵馬俑,他們是世界奇蹟的索引。


三天粘起兩個武士俑

“‘老趙,你趕快來,西楊打井打出好多瓦人,頭比真人頭還大,還有銅箭頭和鉛磚等。’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使我又驚又喜,憑著銅箭頭和鉛磚,我當即武斷為秦武士陶俑陪葬坑。於是我立即對副館長王進成和丁耀祖說:‘快走……’”

在趙康民留下的手稿中,他如此描述。聽到“瓦人”出土後,他就已經做了大致的判斷。事實證明,這個判斷並非“武斷”,而是相當準確。

初見兵馬俑的場面,趙康民是這樣記載的。“楊培彥(打井的農民)領我們看完出土的秦磚,又領我們到了井邊看現場,現場一片狼藉,井周殘俑橫七豎八,柿樹上架著俑頭;麥田旁立著殘俑,戴著破草帽嚇麻雀;紅燒土上立著殘俑,俑前香菸嫋嫋,殘燭在燃燒,紙灰遍地……”

後來這些被當地村民當做“瓦盆爺”的東西,被清理現場後,裝上三輛架子車,由原班人送到了臨潼縣文化館。趙康民當晚就把全部殘片分類排隊,清洗茬口。4月27日,開始用環氧樹脂膠粘接,殘缺處用石膏填補,連續三天,終於粘起兩個武士俑。

他為“瓦人”命名“秦俑”

牛江濤說:“秦俑的價值是趙館長經過一番研究後認識到的,趙館長將收集到的破碎瓦片進行拼對,修復了第一尊秦俑,還給它命名‘秦代武士俑’,‘秦俑’一詞就是從這演化而來的。”


他把生命交給了考古

兵馬俑還在,那個命名“秦俑”的人走了

趙康民生前撰寫出版考古著作

已經退休多年的李美俠是臨潼博物館此前的陳列部主任,彼時趙康民是館長。他們一起共事了20多年,於2000年左右先後退休。

趙康民離世的消息,讓李美俠很難受,她說:“我現在還時常能想起來趙館長一個人蹲在文物庫房中,面對上千片陶片拼兌、修復陶馬的樣子。3個多月呀,他一蹲就是一上午,有時候給他拿個凳子,他也不坐,和文物在一起,他就進入了忘我狀態。”

說起自己敬仰的老師,李美俠眼睛溼潤了,“這真是一個把生命交給了考古的人。”在李美俠的記憶中,精瘦的趙康民最常吃的午飯是饅頭夾生辣子,如果有時間他會切上一點鹹菜一起夾在饅頭裡。在生活上,趙康民是一個極其簡單的人,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了考古、研究以及和他生命交織在一起的“秦俑”。

採訪時,好幾位臨潼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手機中都有趙康民的照片,有之前的考古工作照、有後來伏案寫作的、也有老年在博物館的。在大家的印象中,趙康民在文博崗位上一干就是40多年,以博物館為家,以考古工作為事業。年近古稀之時,仍牽掛著臨潼博物館的發展,仍孜孜不倦地研究著書。


別了 兵馬俑考古發掘的拓荒者

兵馬俑還在,那個命名“秦俑”的人走了

趙康民生前撰寫出版考古著作


今年4月,梁方曾接到趙康民的電話,讓她去家裡拿本書,那是老人為自己一生的考古生涯做的莊嚴總結。

在梁方拿到的趙康民編著《考古生涯》的扉頁上,82歲的老人寫道:

“考古生涯四三春,花甲又五退休歸……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得金。”梁方說她從字裡行間能讀懂老館長對考古的情誼。

這本書不僅收錄了趙康民參與姜寨遺址考古發現、西周第一器利簋的發掘、秦始皇兵馬俑坑的發掘、唐華清宮御湯遺址的發掘,以及唐慶山寺舍利塔地宮發掘的文字記錄,還收錄了數十篇老人的研究文章。現在梁方只能拿著這本書去和老人“對話”了,她說:“參加追悼會那天,我眼淚流不止,老師走了,先生走了!”

牛江濤說,老人彌留之際曾囑咐家人,身後事不要大操大辦。李美俠說:“這是趙館長的風格,他一生淡泊名利,一生追逐歷史的腳印。”


鏈接:

 趙康民,1936年生,臨潼區博物館首任館長,1990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秦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考古學會理事,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從事文博考古工作40餘年,發現、參加、主持、發掘姜寨原始聚落遺址、秦兵馬俑一號坑、秦始皇陵便殿遺址、秦始皇陵馬廄坑、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唐慶山寺上方舍利塔地宮、關山唐墓、明劉懋石室墓等。撰寫出版專著有《驪山風物趣話》、《驪山勝蹟》、《臨潼縣誌·文物志》、《臨潼碑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