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2万元钱,锦州警察与“北京警察”较量了3个小时!

用户61875307

有的,被称为“量子物理之父”的普朗克既是。

他痴迷经典物理,却无意打破了经典物理的绝对权威,但他不愿意相信,于是后半生费尽所有时间尝试证明量子物理是错的,最终掉了颜值,丢了信仰,绝了子嗣……

上面这段话,看客们一定会怀疑我打错了字,不过真的没有,普朗克就是想毁掉自己建立的成就,毁掉一个无比正确的成就。

这样的人你听说过吗?

上图是年轻的普朗克,在当时也算得上盛世美颜。

他的家境优渥,受极好的教育。他的音乐天赋极高,钢琴、手风琴样样精通。

侧颜也是很完美的。

他大学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学习音乐、语言学还有科学,几乎是学啥啥都行,这他就纠结了,该学什么呢?

在他纠结期间,他所在的慕尼黑大学的一位老师就曾苦口婆心地劝诫普朗克:不要再研究物理了,这一行里已经没有任何机会留给年轻人了。

此言不假,在19世纪中后期,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基本竣工了。物理学家能做的顶多就是往这座辉煌的物理殿堂扫扫灰尘罢了,再也不会有什么重大理论被提出了。

普朗克自然对老师的规劝感到十分感动,然后婉拒了老师,毅然投入物理学。

可能大牛都喜欢这样折磨自己吧。

一踏入物理世界的大门,普朗克就对热力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或者说沉湎其中。

1879年,年仅21岁的普朗克就凭论文《论热力学第二定律》获得了慕尼黑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贯穿了他对“熵”深刻和独特的见解。

随后他取得了大学任教资格,在物理学界,地位更是节节攀升。20世纪初,他已经是热力学领域公认的权威了。

那么,什么时候,普朗克才开始奠基量子论呢?

正如前文所言,经典物理学已经算是一座竣工的大厦。

而普朗克就是这座神圣的物理殿堂最虔诚的信徒之一。

那时候物理学有一个让人陷入困惑的问题:黑体辐射。

所谓黑体,是指这样一种物质,在任何温度下,它都能将入射的任何波长的电磁波全部吸收,没有一点反射和透射。例如太阳就是一种黑体。

然而,普朗克的时代,有两个人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公式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两个公式完美地相互抵制,而又同时符合理论。

一个现象,对应两个公式?

在经典力学时代,这完全是个不可思议的悖论!

普朗克是热力学的权威,对于这个问题,他更愿意自己验证哪一个公式才是正确的。

他从自己擅长的熵和能量作为突破口,反复验证,却发现结果仍然证明,存在两个都合理的公式。

他开始意识到,传统物理学的基础还是太狭窄了,需要从根本上的改造和扩充了。

他开始尝试打开物理学的新世界大门!

1900年,他发表了《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论文。文中给出了著名的普朗克公式E=hv(其中E为单个量子的能量,v为频率,h是量子常数,后人称普朗克常数)。

为什么就说是著名的呢?

经典物理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自然界无跳跃”,而根据普朗克公式却指出,能量在辐射过程中不是连续的

许多人都不愿意接受这个理论,但无论如何验证都无法驳倒普朗克。

这也就说明,经典物理的严谨性被这小小的公式击破了,经典物理大厦摇摇欲坠!

事实上,经典物理出了问题,最伤心的是普朗克才对。

他是经典物理忠实的拥趸,却亲身破坏了经典物理学。他决定用余生对抗自己提出的量子理论基础

整整6年,他不断想要证明自己的理论是错的,而外界,量子理论已经在飞一般地发展。许多新的理论不断诞生。

普朗克没有在意,仍在寻找自己理论的缺口。

玻恩在评价普朗克时写道:“从天性来讲,他是一位思想保守的人,他根本不知道何为革命,只是他惊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让他不得不折服于事实面前”。

玻恩没有说错,普朗克不该是个革命者,但他的智慧使他成为一个革命者。

许多年没有成果,他终于坦然接受,量子假说是正确的!

打开了心门的他,也迎来了19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在科学界的勤恳和奉献,并不能带他逃离“悲情”二字。

1909年,普朗克的妻子因病去世。

他一共有四个孩子,长子于凡尔登战场战死,两个女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死于难产。

而最大的不幸还是次子,他几乎是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而又无能为力。

次子埃尔文在一战期间就曾被法国俘虏。在1944年,他竟被卷入到刺杀希特勒的720政变中,被纳粹投入监狱。那时的普朗克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力量,都没能把他唯一在世的亲人救出来。

1945年,埃尔文被处以绞刑。

那时,普朗克已是87岁的高龄,心情不言而喻。

也就在那一年,他位于柏林的家在一次空袭中被摧毁,家中无数的藏书和毕生的研究成果也毁于一旦。

一时间,他失去家园和亲人,只留下一副病躯。

那是战争对一个科学家的不公,此时普朗克丢了一切。

作为战后重建德国科学界的男人,没有人愿意将他与纳粹联系在一起。

他的伟大和悲情,注定他应该拥有如此待遇。

他的墓碑上,刻上了他的名字。

底部刻着属于他的普朗克常数——

“h=6.626196×10^(-27)erg·s”


SMETalk

牛顿啊

艾萨克·牛顿爵士(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
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就是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到了晚年的时候,不是进一步研究科学,而是相信了宗教。

牛顿后来写了很多处理圣经的文字解释的宗教小册子。他说:“重力解释行星的运行,但不能解释谁使行星运行。上帝治理万物,知道一切可做或能做的事。

牛顿还说:他认为天体之所以会运动,是因为上帝创造了万物以后, 也设定了各种自然规律, 比如运动定律等等。上帝先把它们一推,然后天体就按“动者恒动”的定律一直运动下去,事物都就按照自然规律和概率顺其自然的发生。上帝不再作任何事情。

牛顿活了80岁,但他40年用于科学研究,另外40年沉迷于神学。他用许多“科学现象”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虽然没有推翻自己之前的发现,但也走向了另外一条路。


以史为鉴

维特根斯坦,早期就完成了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后来放弃继承的万贯家产,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后来是修道院的园丁助理。

在生命的后期回到剑桥三一学院教书,再后来,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死后出版引导了语言哲学新的走向的《哲学研究》,否定了自己早期在《逻辑哲学论》中的结论,同时否定了在《逻辑哲学论》中所用的研究方法。

而这两本书,都是哲学史上的不朽名著。


Dreamer144573710

设立奖基金者。每人每天都在做累了休息也是改变吗。一阳一阴谓之道。说个小故事,李自成战河南,见人就杀,见有烟气的地方就去找生存者杀掉,原来河南家家不敢竖烟筒由此而来。路上放银宝有人拾去,还找到人杀掉。可见此杀人狂者。后来每天发愁过黄河难,不知不觉过了黄河。(可能是枯水期吧)他认为天助有天下,就不再杀老佰姓了,这也算改变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