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吶喊: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任正非吶喊: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我們國家百年振興中國夢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的基礎在老師。教育要瞄準未來。未來社會是一個智能社會,不是以一般勞動力為中心的社會,沒有文化不能駕馭。……我們要爭奪這個機會,就要大規模地培養人。今天的孩子,就是二、三十年後衝鋒的博士、碩士、專家、技師、技工、現代農民,代表社會為人類去做出貢獻。因此,發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

這段話是任正非於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講的。呼籲發展基礎教育,呼籲把基礎教育作為中國的基本國策,對任正非來說,這不是第一次,更不是應景的需要,而是出於對未來世界發展的判斷,基於深深的憂慮而發出的一聲聲吶喊。

任正非認為,未來世界二三十年內,一定會爆發一場重大的技術革命。這個革命的特徵:第一,石墨烯等的出現,電子技術將發生換代式的改變;第二,人工智能的出現,造成社會巨大的分流,而人類社會也正因人工智能變化。生產模式人工智能以後,簡單重複性勞動力就不再需要;第三,生物技術的突破,將會帶來巨大的信息社會變化,而且這個邊界也越來越模糊。人類世界未來是什麼樣子,還無法想象,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工智能的突破,兩極分化會更厲害,資本僱傭機器人,不再僱傭真人。這個時代也將不再是憑人口紅利就能取勝的時代,而是後技術時代。

任正非深感憂慮的是,應對這個變化所需要的是高文化素質,如果再不重視教育,西方重新恢復競爭,重新恢復製造,我們跟西方不再有工業成本的差距,那麼中國製造完全有可能垮掉,走向空心化。

2018年4月16日,華為內部網絡發佈一個名為《傳播材料徵求意見》,並製作了一個小視頻(如下)。華為準備以企業的名義為基礎教育的振興搖旗吶喊。

(視頻很短,但震撼人心)

華為僅僅是一個商業組織,任正非不過一個企業家,頂多算一位商業思想家,商業組織追求的是利益,企業家的高級使命是繳稅和就業。華為和任正非為什麼不守“本份”多管閒事,成天惦記著基礎教育呢?

01

最感謝中國的教育

2014年6月16日,任正非在華為內部“藍血十傑”表彰會上曾講過這麼一段話:“我們對中國社會最感謝的是什麼?最感謝中國的教育,因為教育才能給我們提供這麼多人才,我們才能作戰。教育最感謝的是農村教育的改進,因為沒有農村幾億孩子的進步,就沒有高等教育的基礎。”華為在發展過程中,大量招聘的是“胸懷大志,一貧如洗”農村出身的大學畢業生。早在1997年華為就向教育部捐獻2500萬元,任正非親自起名為“寒門學子基金”,教育部門想把“寒門”改為“寒窗”,任正非說:“我認為出身貧寒並不羞恥,而思想與知識貧寒,出身高貴也不光榮。我的青少年時代就是在貧困、飢餓、父母逼著學中度過來了的。沒有他們在困難中看見光明、指導,並逼迫我們努力,就不會有我的今天。”

任正非的父親名叫任摩遜,是一名鄉村教育工作者,他深深理解父親的理想和痛苦,任正非在《我的父親母親》中說:“文革又是從教育界首先開始的,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中,他最早被拋出來,反動學術權威、走資派、歷史有問題的人……,萬劫難逃。他最早被關進牛棚,直到粉碎‘四人幫’,歷時十年,短短的人生能有幾個十年。這又是在他最能為人民做事的時期……父親是校長,父親的同事、原來的書記黃宣乾是老革命,忍受不了而自殺了。其實他們的錯誤就是要把教學搞好為國家,就是今天的科教興國。今天能把科教興國的口號喊響,一百多年來有多少人為它殉道。”任正非從父親身上看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光輝,或許這也是父親的遺願吧。

如果說這是一種情懷的話,絕對不是功利性的,而是個人成長烙印的必然結果,是發自內心強烈使命感的驅動。

2

基礎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黑土地

華為為什麼要做這麼一個《基礎研究與基礎教育是產業振興的根本》傳播材料呢?

“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走在基礎科學進步的大道上的,而基礎研究的根本要靠基礎教育。為傳遞腳踏實地的精神,倡導著眼長遠發展、營造加大基礎研究與基礎教育投入的氛圍。”從華為芯片的研究、5G標準的參與,我們多多少少能掂量出這幾句的份量。現在,華為一個企業雖然力單勢薄,但至少象丹柯一樣,舉起一隻燃燒的火炬,讓更多的人看到光亮,讓更多的人懂得基礎教育其實是一座照亮未來的燈塔。

歐美工業強大,強在長期重視基礎研究,沒有基礎研究,產業就會被架空。航海技術成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通向世界的航海時代;蒸汽機成就了英國的工業革命和日不落帝國。

任正非吶喊: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一個國家只有數學蓬勃的發展,才能展現它國力的強大。

——法國拿破崙

通往火星的航行並不能解決饑荒問題,但它能帶來旅行之外的新技術與新方法。

——美國NASA

記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頭看腳下,無論生活如何艱難,請保持一顆好奇心。

——英國霍金

任正非吶喊: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數學是科技創新的一種資源,是一種普遍適用的並賦予人以能力的技術,是開啟一切的工具。任正非說:“我認為用物理方法來解決問題已趨近飽和,要重視數學方法的突起。”基於這個認識,華為在俄羅斯和法國建立了兩個數學研究所,集合了全球不少知名的數學家。這些數學家幫助華為將無線技術帶向全球一流。華為繼續在數學領域加大投資,用數學的辦法來解決大數據流量的管理問題。從華為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一種探索的力量。

任正非吶喊: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任正非吶喊: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任正非吶喊: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3

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華為認為,加大基礎研究與基礎教育的投入,可以“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大部分的費用應該投給人頭,而不是儀器設備,以匯聚世界最優秀的人才。
  • 教育要順應時代發展與市場的需要,既要產生一小部分精英,也要滿足不同行業的職業教育需求。
  • 提高教師待遇,尤其是農村小學教師,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任正非吶喊: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我們認為目前對農村教育的重視不夠,說農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學校,我承認,但是為什麼不寫最紳士、最有錢的人是教師呢?如果農村的中小學教師都是最有錢的人,大家都會爭著去做教師,讓最優秀的人才能培養更優秀的人,未來中國不可估量。”

——《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向“藍血十傑”學習》,任正非,2014年

“我們要更多關心農村教師與孩子。讓教師成為最光榮的職業,成為優秀青年的嚮往。”

——《以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為祖國百年科技振興而奮鬥》,任正非,2016年

“國家的政策正有利於‘用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用什麼樣的價值觀就能塑造什麼樣的一代青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奮鬥,創造價值是一代青年的責任與義務。青年的思想比較開放、活躍、自由。我們要引導和教育,形成一支主流團隊,為未來的領袖,作好準備。”

——《為祖國百年科技振興而努力奮鬥》,任正非,2016年

從一個企業家的口中說出這些充滿力量的話語,我們是不是會感到汗顏呢?!因為我們還是很遺憾地看到,有地方因為拖欠教師的工資獎金而發生激烈衝突,甚至壓制教師的不平聲音。

4

基礎教育可以減少管治成本

我們還需要記住另外一個人,她就是華為的前董事長孫亞芳女士。孫亞芳認為,中國有可能形成優於世界的最富有的資源是全民基礎教育。她在2006年1月9日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發言說:“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何況中國並不是資源大國。如果我們把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當成一種資源來開發,變人口劣勢為人才優勢,對中國二、三十年後和平崛起,一定會起到巨大作用。而且提高民族素質,有利於建立和諧社會,從而減少政府的管治成本,為將來實現小政府,是異曲同工。”

孫亞芳建立了一個特別的視角,即通過基礎教育,建立和諧社會,減少管治成本。彈指一揮間,就是13年!

2018年初,國家出臺《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意見說:“把提高教師地位待遇作為真招實招,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明確教師的特別重要地位,吸引優秀人才從教”……

雖然晚了些,但還是令人倍感振奮!

5

一個國家的強盛

是在小學講臺上完成的

任正非曾在內部說,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人才。

這裡面有兩層含義,足夠高的薪資,一是會讓人因為珍惜自己的職業而倍加努力;二是會讓更多的人才進入這個領域,起到優勝劣汰的作用。

我們應該尊重教師這個群體,尊重的第一表現是提高教師的待遇。教師是天底下最光榮的職業,但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師都安貧樂道;沒有大量優秀人才的湧入,提高教師群體的整個素質也就是一句空話。

當然,發展基礎教育也絕不是提高老師待遇就能全面解決問題,教育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歷史欠賬又多,既需要國家和教育部門的努力,更需要全民智慧。

教育是為發展國家經濟和全民素質服務,學校教育不是政治和行政的產物,它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不應該為地方政府所左右,要尊重學校的主體發展,要維護教師的教學地位;也不應該有公辦、民辦的差異,正式老師和代課老師的區別。平等是教育的基本理念,沒有學校和教師的平等,何來孩子們的公平和民主。

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有必要反思現在的教育體制,分數不代表人才,知識不意味善良,當把所有孩子都壓到一條道路上的時候,多寬的路都會變成羊腸小道。社會是多元的,人才更是多元的。

作為學校,拋棄僵化的治理方式,給教師充分的信任和參與權,由控制走向激發,以責任結果和價值貢獻,作為對教師的衡量標準,釋放每個人的工作積極性和人性的善意。

作為教師,尊重不是施捨,需要自己努力爭取,自怨自艾和過於世俗,都不是你的正道,作為教師,註定平凡而卓越,“轉人磨芯”才是使命和未來。孩子是你的產品,家長是你的客戶,請給予充分的愛心和耐心,當學生走出校門還能時刻惦記你,那是你的幸福與榮光,如果即刻“相忘於江湖”,那是你的悲哀。貴州石門坎支教老師梁俊,用烏蒙山孩子們的平凡故事和歌曲《苔》打動了億萬中國人,他跟我們一樣卑微。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作為家長,不一定做得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但為了孩子,一是陪伴,二是榜樣。孩子是你的全部,但不是學校和教師的全部,多給予理解與支持。

作為企業等社會組織,是大量人才的使用主體,最瞭解人才的內涵與價值,相信有大量的企業和企業家,跟華為和任正非一樣,本著使命感和社會負責,可以幫助我們政府和教育部門,來定義人才的培養方向和價值標準。不喧囂,不機會主義!

作為每一個公民,雖然力量微薄,但可以把華為這份初心無限地傳播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