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与文学彼此的影响(上)

(本稿原为北大通选课讲授提纲,后应北大团委之约,作公开讲座,在讲课提纲的基础上写出了此文,文稿刊载于《北大讲座》第三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与文学彼此的关系”

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作主要盛行在十九世纪。到了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仍然余音绕梁,但是已经到了黄昏阶段,可以说,十九世纪整整一百年欧洲的音乐都是浪漫主义占主流。或者扩大一点讲,叫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因为美国的音乐也处在欧洲音乐的影响之下。

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很多,择其荦荦大者有:

一、乐曲的形式和篇幅由大变小。浪漫主义音乐是有古典乐派发展出来的。古典乐派不管是交响乐、室内乐还是独奏曲,形式都比较大,大多是多乐章套曲,浪漫主义音乐大多是形式短小的三段式或两段式的乐曲如“瞬间音乐”,“即兴曲”(舒伯特),“谐谑曲”,“叙事曲”,“前奏曲”,“圆舞曲”,“练习曲”(肖邦)“随想曲”,“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单乐章的钢琴曲或管弦乐曲来取代古典乐派时期的奏鸣曲,交响曲;甚至把传统的三乐章套曲的协奏曲压缩为一个乐章(李斯特)。短小精悍的抒情小品在各个作曲家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二、艺术歌曲盛行。几乎每个大作曲家都有数量可观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不仅登了大雅之堂(贝多芬,莫扎特,海顿都创作过艺术歌曲,但那时这种乐种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在音乐会上演奏),而且影响到交响曲的创作,使交响曲的主题变长(例如舒曼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象个用管弦乐奏出来的艺术歌曲。

三、带有标题的单乐章交响诗盛行。表现在以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开端,李斯特,R.施特劳斯等人数量众多的创作曲目,法国、俄国作曲家的兢相仿效。这种音乐带有与标题相连的描绘性或暗示性,李斯特甚至用钢琴来写旅游日记(Années de plèrinage)。

四、音乐强调民族化,产生了民族化的音乐创作。这与十九世纪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封建复辟会议实施民族镇压后发生的民族运动和民族国家的纷纷成立有关。音乐史上的民族乐派也纷纷产生,著名的有捷克,匈牙利,北欧,俄罗斯(强力集团)。与此相连,民族化的音乐必然与民歌和民间音乐相连。

五、管弦乐队不断扩大,音量扩大,重视音色配置(色彩效果);瓦格纳的乐队增强铜管(特制瓦格纳大号),直至有马勒号称“千人交响曲”的第八交响曲。

浪漫主义音乐尽管有很多的特点,但在这些特点中,带有普遍现象的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浪漫主义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题材,作曲家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这是普遍现象。今天晚上我就想在我的报告中介绍这个现象并对此略作分析。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必须扩大一些范围来讲。

从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文学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的特点是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范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古典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主张,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采用了大量的古典题材,因而有“古典主义” 的名称。也有人称这时期的古典主义为“新古典主义”,因为真正的古典文学在希腊。这种古典主义主要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学为理论基础,以拉辛、莫里哀、弥尔顿的作品为代表。古典主义模仿希腊、罗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对象限制在宫廷。

古典主义文学有下列基本特征:“理性”至上,要求文学的作用是正常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它不着重抒发个人的思想情绪, 而关心于写一般性的类型;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首先说教,在于劝善;悲剧必须遵守“三一律”,即要求一个戏剧只能有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个情节。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必须遵守的清规戒律。

德国也曾在17、18世纪之交出现以高特舍特为代表的古典主义,但很短命,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蓬勃发展的启蒙运动淹没。很多眼界开阔的思想家都抛弃了古典主义古板的教条,投身到启蒙运动的洪流。因此,德国的古典主义只有理论,创作只有一个剧本(《卡托之死》),影响力很小。德国的古典主义没有形成气候。

从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通常在教科书上和音乐界中被称作“古典主义音乐”。我认为这个称谓是不确当的,因为它容易与前述的17世纪的英法古典主义概念混淆。我认为不称它为古典主义而称作“维也纳古典乐派”比较妥当。这犹如在文学史上把歌德与席勒合作的10年(1795-1805)称之为“德国古典文学”,不称“德古典主义文学”一样。 “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刻板模仿,而德国的古典文学和音乐具有完美的形式和深刻的人文主义内容的。

“维也纳古典乐派”不是突然地一下出现的。它从巴洛克、“后巴洛克”过渡而来,而“后巴洛克”是巴赫的儿子,埃曼努埃尔(在柏林)和克里斯悌安(在伦敦)以及在曼海姆的施塔米茨父子和一帮子捷克音乐家形成的世称“曼海姆乐派”创作的所谓“华丽风格”,这个名称的德语原文是galanter Stil,“galant”的意思是欧洲中古时代的骑士以彬彬有礼和故作多情的姿态向贵夫人献殷勤,以讨得她们的喜欢,用现在时髦话来说,就是“帅”。因此译成“华丽风格”是不太确切,未能传神。也有人称为音乐中的“罗珂珂”风格;有些书上有“前古典乐派”的说法。

繁多的名称指的实际上都是从巴洛克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过渡,海顿和莫扎特早期就曾按这种过渡风格创作过作品。这种风格的显著特点便是从复杂的复调音乐过渡到主调音乐为主的音乐。它适合于当时的市民听音乐以娱乐为目的的欣赏口味。有些作品流传至今,还在在音乐会上演奏。

他们两人通过他们不厌其烦的实验和实践和他们的天才(还有互相学习)逐渐形成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为标志的古典风格。海顿非常喜欢实验,他把从意大利传来的戏剧中的交响乐本由一个乐章改变为三个乐章,即快乐章、慢乐章、快乐章。后来莫扎特又在这三个乐章中加上了小步舞曲,这样标准的古典交响乐就包括四个乐章:快乐章、慢乐章、小步舞曲和快乐章,四个乐章作成一个套曲。

莫扎特比海顿小24岁,但他们关系很好,互相学习、彼此促进,成了忘年交,在音乐史上传为美谈。海顿、莫扎特时期形成了古典乐派的格局。一般音乐史上称海顿是“交响曲之父”。

这里,大家要注意区别两个概念:交响曲和交响乐,交响曲是交响乐的一种,交响乐比交响曲的范围大。人们称莫扎特是“旷世天才”,意思是几百年、甚至千年也很难遇到一个他这样的天才。可以说,维也纳古典乐派格局的形成是海顿和莫扎特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海顿年纪大一些,出名也比莫扎特早,但他从来都直言不讳莫扎特的功劳。

继海顿和莫扎特之后又一位在音乐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笔的是贝多芬。贝多芬到维也纳学习之前,朋友们临别在一本纪念册上题了词。有一位叫瓦尔特施坦的朋友在纪念册上的题了词。

题词的大意是:凡是一个有思想、有才能的人都有守护神附在他的身上,莫扎特就是这样有一位有守护神附身的天才,现在莫扎特去世了,守护神在海顿身上找到归宿,但他在海顿那里“无事可做”。

所以希望贝多芬到维也纳后,能够从海顿手中接过附在莫扎特身上的守护神。这份题词对贝多芬的鼓舞、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它预言了贝多芬一生的成就,即继承海顿和莫扎特。莫扎特曾经听过他的演奏。传说莫扎特听完他的演奏后评价很高,预言“将来全世界都会谈论他”。贝多芬拜海顿为师,这样,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就从海顿、莫扎特传到了贝多芬。贝多芬在继承前两位大师的基础上又有创新。

讲到这里,我想讲一点题外话,现在大家都在讲创新,我个人认为,就文学、文化而言,创新不是光凭灵机一动,就能从天而降,创新只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深刻感受的基础上,通过艰苦努力,创新才有可能。

贝多芬就证明了这一点。他是最讲创新的,在耳朵失聪之后还在不断地创新,一直创新到最后一口气。但他的创新都是建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的。鼓励创新本身没有问题,但要清楚创新不是廉价而得,靠机会主义侥幸获得的,创新需要下苦功。

自然科学也许能在不知前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一定要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才能有所创新。

音乐就是这样的。以上讲的是古典乐派。从海顿、莫扎特时代开始,古典乐派从宫廷中走出来,广大的市民只要付钱买门票,也能在音乐厅里听到。

音乐与文学(甚至加上舞蹈)本来就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的史书《左传》上有一篇文章“季扎观乐”,他观的“乐”就是鲁国保存下来西周的一种口中唱着诗经里的诗,同时跳着舞的综合艺术。

后来这三种艺术独立了,本来是联姻的,后来离了婚,门户独立了。这三种艺术各立了门户,但它们的发展受着同一个历史力量支配。各种艺术在自己发展道路上,常常受着同一个思潮的摆布,它们各个发生的变化由于各自所依仗的材料不同,对象物接受它们的感觉渠道不同,它们在发展道路上变化呈现的形态以及发生变化时间的早晚也有所不同,比如,浪漫主义音乐和文学就是浪漫主义文学先开始,浪漫主义音乐要比浪漫主义文学晚了10年才开始,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音乐与文学的艺术形式不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诉诸于阅读;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诉诸于听觉。二者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发生的时间有早晚。虽然如此,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变化地后面存在着同一个原动力。

如果把一部欧洲的音乐史与一部欧洲文学史对照起来读,常常使人感到两者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一般欧洲古代文学都从史诗开始,希腊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英国的《贝渥沃夫》,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希尔特勃兰特之歌》,冰岛的《埃达》,这些史诗出现的时间并不一样,史诗歌颂的英雄事迹的时期也有早晚,但它们有共同的地方,比方说它们都是民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没有作者,希腊的两部史诗最著名,艺术性最高,时间也最早,一般说它是有作者的,是一个叫荷马的人作的。

这些古代的诗歌都是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都是唱出来的诗歌,说荷马是一个盲乐师,便是证明。到了中古时代,欧洲的文学一般都是骑士诗,也是唱的,这些骑士诗人,在德国叫做Minnesänger,在法国叫做Troubadour,他们唱的也是长篇的叙事诗,也有短篇的抒情诗。其中有一个叫“特里斯坦和伊索尔达”是歌颂爱情不可抗拒的力量的叙事诗,故事出自英国,但传到了法国写成宫廷小说,传到德国被骑士诗人斯特拉斯堡改变成了叙事诗。可见当时欧洲各国的文学是相通的。

后来这个叙事诗被瓦格纳,他是19世纪的音乐家,利用来改写成他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达》。19世纪欧洲歌剧创作的数量很大,其中用各民族古代和中古时代的传说和文学作品改编的歌剧的数目是很多的。我们上面说的是,欧洲各国古代和中古的音乐是和文学结合在一起的,其形式是叙事的诗歌,在古代是史诗,在中古时代是骑士诗,它们先是流传在口头上,文字材料是后来记录下来的。

中古时代,基督教利用文学和音乐来传布教义和圣经故事,唱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成了教堂神甫和修士不可缺少的仪式,音乐在这里逐渐从实践中从单声发展成复调。以后音乐和文学都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各自发生了与声音艺术和语言(文字)艺术本身特点相结合的变化。比方说器乐(比如管风琴)从原来仅起声乐伴奏作用的音乐中独立开来;或从(如小提琴,竖笛等)本来依附舞蹈的伴奏中独立出来,自成独立的世俗的器乐舞曲(萨拉班特,库朗特,阿勒曼,吉格舞,小步舞等)。

歌剧是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弗罗伦萨,威尼斯,那不勒斯等地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它天然地要与戏剧和诗歌结合,问题是初期的歌剧所结合的戏剧和诗歌的水平是不高的。

意大利人喜欢并善于唱歌,它们在歌剧中置戏剧和诗歌于不顾,把歌剧演出变成了“化装音乐会”,所以那时意大利歌剧中的文学因素是被看低了的。意大利歌剧在启蒙运动时的法国巴黎和奥地利维也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和改革,其原因正在于此。

但文学也罢,音乐也罢,正象意大利此时的造型艺术,特别时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强调的是现世的(此岸的)快乐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对幸福和美的渴求和追求,但不要忘记得到这种快乐,幸福和美,是需要有物质基础的,从中古城市的手工业劳动,发展到工场劳动,创造了必要的财富,并通过海盗式的航海和与在新大陆进行掠夺式的通商,使意大利的贵族兼商人富有起来,能使教皇有钱建造圣彼德教堂,能使米开朗杰罗设计、负责建造这个辉煌的大教堂有了可能,后来和拉菲尔先后在西斯廷礼拜堂画上不朽的壁画,也使米迪契家族能养得起一个乐队,使佩里能创造出欧洲第一个歌剧“达芙妮”。相应地,出现了以意大利歌剧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音乐。

“巴罗克时期”这是一个时间跨度较长的,音乐上的巴罗克时期从1600年到1750年, 这个时期的音乐和文学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在君主集权,君主专制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都要迎合宫廷趣味,音乐和文学都带有宫廷礼仪性的,使用规正的形式,颂扬君主的武功文治,威严的气势,热闹的气氛;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便具有这种性质。音乐在天主教统治的地方,则发展出弥撒曲,神剧(清唱剧)。

但是由于各国所处的政治情况不同,音乐和文学以同样的形式传达了迥然不同的内涵,比如德国处在30年战争中,动乱,破坏,死亡,瘟疫是那时德国人民的家常便饭,所以早巴赫100年生的巴罗克音乐家许茨(1585-1672),他在意大利威尼斯的老师加布里埃尔那里学来的大协奏曲和用来表达那时意大利安定和生活富裕气氛的华丽风格以及辉煌的多声部器乐和合唱的一些巴罗克手法,他回到德国只能利用来表达德国苦难的宗教音乐。

等到巴罗克后期,德国从战争破坏恢复过来,经济好转,从哲学家莱布尼兹那里传来了乐观主义哲学的“单子论”和所谓“前定和谐”,根据这个观点,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乐观主义的结论,于是文学上出现了歌颂现世和世享乐的诗歌和文艺,他们歌颂友谊,爱情和美酒,自称为“阿那克里翁”的诗歌。

相应地,音乐里传来了前古典主义乐派(或罗珂珂,或华丽风格),这种音乐再不是使耳朵应接不暇的复调音乐,而是一种愉悦听觉的,轻松的音乐。这又一次表明了音乐与文学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下互相呼应的事实。

至于德国出现了以莱辛为开始,以歌德席勒的诗歌和戏剧为高潮的德国古典文学,那么我们可以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顶峰的德国古典音乐中找到它的对应物,如果德国的狂飙突进的文学运动——它发生在1770-1780之间——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前夕以卢梭开始到百科全书派制造的革命舆论在德国青年中的回声,那么贝多芬1804年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1804-08年创作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狂飙突进的文学运动的对应物。

浪漫主义音乐首先露出苗头是在德国,威柏的《魔弹射手》是在1817年演出的,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1822年创作的,这可以说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它们都出现在1814年拿破仑失败后,开了一个封建复辟的维也纳会议之后。应该说德国的浪漫主义是一个倒退的时代出现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它失望,在生活中彷徨,心情苦闷在音乐和文学中的反映。

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来得早些,最早的有施莱格兄弟牵头的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派别是耶那派在柏林办的杂志叫“雅典娜神殿”,他们发表了浪漫主义纲领性的论文,吹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号角。时间在1802-1805之间。他们的首领除施莱格兄弟外还有梯克和瓦肯罗德尔。费希德和谢林是他们的哲学代表。从时间上看,浪漫主义音乐要比文学晚一些。舒伯特寄给歌德为他的诗谱的歌《格丽卿在纺车旁》、《魔王》、《野外玫瑰》等最初的艺术歌曲是在1914-1917之间。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是一样的。

音乐上的浪漫主义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和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都在拿破仑失败欧洲发生了封建复辟以后,青年们失望苦闷,音乐和文学的调子都不是很高昂的。这反映在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磨坊姑娘》,《冬之旅》,《未完成交响曲》等乐曲中。

中期浪漫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发展的高潮,音乐家舒曼,李斯特,肖邦,柏辽兹等等的作品散发着积极,豪放,战斗的精神,这个时候的文学雨果,拜仑,雪莱,海涅都是有名的鼓吹革命的诗人,音乐和文学的背景是18世纪欧洲1830年的7月革命和1848年的革命。一般在革命前夕反映在音乐中的情绪高涨,革命失败了情绪就低落,1848年革命失败,一直到世纪末,反映在音乐里的悲观情绪强烈而持久。

但在文学中的情况稍有不同,文学中在浪漫主义后出现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但限于音乐这种艺术的性质与文学不同,不可能出现描写细节的现实主义,而是受到绘画中印象主义的影响和启发出现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的音乐,和瓦格纳,马勒的音乐一起,开始了作为西方音乐的支柱——调性音乐——被动摇了,这种倾向导致了20世纪以勋伯格为首的新维也纳乐派的出现,无调性音乐的创作愈来愈强劲,人们把这种音乐与20世纪初开始的文学中的表现主义相提并论。工人运动群众歌曲在19世纪开始反映在音乐里,拉萨尔工会会员组织唱歌,有工人歌咏队,国际歌(鲍狄埃)。

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与文学彼此的影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