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是羅馬帝國,可為何3世紀前的羅馬與3世紀後的羅馬截然不同呢?

王者再臨1

公元前27年,在經濟激烈的政治奪權鬥爭後,羅馬元老院授予勝利者屋大維以“奧古斯都”稱號,標誌著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到羅馬三世紀危機的結束為止,稱為前羅馬帝國,從戴克裡先成為羅馬君主到公元395年帝國被分為東西兩部分,稱為後羅馬帝國。二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看到了二者之間的差異也就能理解為何3世紀前的羅馬與3世紀後的羅馬截然不同了:

一、“元首制”轉變為“君主制”

戴克裡先已經不再像元首制時的元首一樣強調自我權力來自人民,而是宣稱自我權力來自神的賦予,並規定所有臣民晉見時必須向他行跪拜禮,還要親吻他的袍衣。這與元首制時期平民見到元首僅需行致意禮即可已經是千差萬別了,他通過各種手段逐漸控制了帝國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和財政權,這些都是此前的歷任元首所不能實現的。

二、元老院走向了名存實亡

屋大維的“奧古斯都”稱號是元老院授予的,戴克裡先被軍隊擁立為君主也需要得到元老院的認可,說明從帝國建立到戴克裡先上臺之時,元老院都一直是帝國重要的政治實體和最高權力機構。元老院還參與帝國的行政管理,是帝國真正意義上的管理機構,下設有執政官、保民官、財務官、行省總督等重要職位,而元首及其附屬官僚僅在帝國行政管理中扮演輔助性的角色,如果元首行為不端,元老院有權宣佈其國家公敵,並且廢除元首所制定的一切制度,正如古羅馬著名歷史學家塔西佗所說的,這一時期的元老院是“帝國的柱石和行省的光榮”。

三、公民轉為臣民

雖然元首制下平民的地位已經不能和早期羅馬公民大會中的平民相比,但是平民對於元首來講依舊是不可忽視的力量,並且在法律上平民與元首地位是平等的,平民見到元首僅需要行致意禮就可以了。隨著元首制的發展,元首不斷加強對平民的控制,二者之間的關係也逐漸的向統治與被統治轉變,但是在原則上元首的權力仍舊來自於人民的賦予,平民在政治中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君主制確立後,平民就徹底淪為被統治對象了,原先的元首與平民之間法律上平等地位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高在上的神化的君主和處於君主腳下的奴僕,見到君主要行跪拜之禮、吻袍之禮而不是致意之禮了。君主權力不再是平民賦予的而是神的賦予,平民失去了對君主權力的制約作用,君主個人利益完全凌駕在平民之上,平民成為了被宰割的對象,正如恩格斯所說的:“羅馬國家變成了一架龐大的複雜機器,專門用來榨取人民的膏血。捐稅、國家徭役、各種代役租是人民大眾日益陷於貧困的深淵;地方官、收稅官以及兵士的勒索,更使壓迫加重到使人不能忍受的地步。”

以上三個維度的分析,足以看出,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是不再是之前的羅馬帝國了。


國家人文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先舉個例子更好理解。

蒙古帝國佔領亞洲大陸以後為何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畢竟那些統治者都是堂兄弟,時間隔得不是很遠,相貌差別不大,但就是給人不一樣的感覺。

蒙元帝國忽必烈,感覺就像個戴蒙古小帽的漢人

伊爾汗國旭烈兀,他可是忽必烈同父同母的親弟弟,感覺就像個外國人

這是金帳汗國拔都的雕像,看著就像個歐洲人·········

截然不同除了文化外,主要因素各國的宗教信仰不一樣。

而羅馬帝國3世紀前的羅馬與3世紀後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正是由於羅馬帝國宗教信仰的改變——由羅馬本土的多神教轉信單一的基督教。

而這個時間點正是3世紀左右。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皈依基督。 313年,君士坦丁頒佈了有名的米蘭諭旨,給予基督徒及其它人民有宗教信仰上的完全自由。325年,君士坦丁進一步頒佈了一大告示,諭令全國臣民都要皈依基督教。雖然君士坦丁諭令羅馬帝國所有的臣民都要皈依基督教,卻是狄奧多西正式立基督教為國教。

國家宗教信仰的改變確實改變了國家整體的印象。

除了羅馬帝國,北歐也一樣,信仰北歐神話的維京海盜跟信仰基督的北歐人,感覺就是兩類人。


銫媒體

羅馬帝國一般分為兩個階段,也就是前期帝國(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193年-395年)兩個時期。


全盛時期的羅馬帝國版圖

帝國前期由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至安敦尼王朝組成,五賢帝時代(96年—180年)達到全盛,這段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被稱為羅馬和平時期。

帝國後期由塞維魯王朝,伊利里亞諸帝時期,四帝共治時期,君士坦丁王朝,瓦倫蒂尼安王朝,狄奧多王朝知道395年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伊利里亞諸帝時期,政治混亂,內部鬥爭不斷,奴隸制度已走至窮途末路,導致各種經濟部門衰落,各種矛盾激化,引發了全面危機,帝國的上層結構更使衰退的奴隸制經濟不堪忍受。到了第三世紀,皇帝的宮廷、官僚體系、軍隊都已擴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史稱3世紀危機。從此以後帝國走向衰敗,直至後來一分為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