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贾赟、贾复英:传承运河文化,打造运河之都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贾赟、贾复英:传承运河文化,打造运河之都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运河,运河对于城市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运河兴城市兴,运河衰落,城市随之衰落,两者息息相关。研究历史,我们会发现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的辉煌发展历程,城市的发展随之影响广泛,随着大运河的衰败,沿岸的城市随之衰落。

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最长的人工河,全长1794公里,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十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纵观古今,京杭运河在毎个历史时期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它内敛而又渊博,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流淌着久远的历史文化,不仅如此,京杭大运河连接了南北的交通,带动了南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又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在城市的发展中,它解决了很多难题,京抗大运河不仅将流经的城市贯通起来,还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京杭大运河就像一副展开的历史画卷,它记载着每个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进程,每个时期的文人墨客都因运河的出现,大量地吟诵诗篇,留下不计其数的杰作,影响着后世人的情操。

2014年,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目光转移到运河上来,重新带起了运河热,使得运河成为新社会新时期的一个新的主流方向,更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运河对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

一、运河之都——济宁,依托运河而生

济宁作为中国著名的运河城市,素有“运河之都”“江北小苏州”的美誉,济宁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荣,济宁与大运河共命运,它随着运河的兴盛而兴盛,随着运河的衰落而衰落。京杭大运河段与城市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兴衰,直接对济宁的发展和衰败有着重大的影响,没有辉煌的大运河就没有辉煌的历史济宁。

作为一个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济宁对运河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依托京杭大运河,综合考量济宁段的历史文化,运河本身的一些现状,历史文化遗产、风情民俗等等因素,让运河恢复原貌,才能真正带动一个城市的快速发展。

二、运河之都——济宁,依托运河而荣

济宁处于京杭运河的中段,处于枢纽位置,作用位置显赫,今济宁城区古运河是鲁运河的一段,旧时称“济州河”“运粮河”,这段运河从西流向东,沿着顺河口到了南四湖,这一段的长度为6.44公里。济宁古运河流经城区,沿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地段,旅游价值很高,对于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段运河与城市交叉,极具特色,能够体现济宁城市的特色景观,且具有文化内涵,周边的历史遗迹也为济宁的发展增添了光彩。

(一)著名的历史街区——竹竿巷

竹竿巷明代时期位于济宁老城的东区,形如“曲尺”,毗邻老运河河道两侧,因为与竹相关的店铺约占整条街的40%,故名为竹竿巷。其长约2华里,条石铺地。至元代竹竿巷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街区特征,建筑各具特色,有着苏州的建筑韵味,特色尤为突出。这条街区巧妙地将建筑构成同商业功能结合起来,前院临街,后院临河,这种独特的布局对于经商非常有利。竹竿巷的房屋多是风窗阁楼式的建筑,上实下虚,竹竿巷的建筑特征是最能代表济宁建筑特色的建筑群,竹竿巷非常巧妙地将商业发展同居民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满足了人们各种生活需求。

(二)诗仙太白饮酒处——太白楼

太白楼位于城区古运河的北岸。太白楼源于唐代李白在此饮酒作赋而得名。现在的太白楼是1952年在原来城南墙的基础上重新规建。太白楼延续了北方筑房坐北朝南之势,七个开间,两层重檐,砖木的结构。

李白在济宁定居多年,期间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今太白楼内李白的很多作品依旧被后人传诵,影响着后人。

(三)江北小苏州——私家园林

元明清时期,济宁城区古运河达到鼎盛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发展,富商追求生活的品质随之提高,纷纷建造起私人的园林。济宁城区的私人园林,大多数为宅园,前宅后花园。明朝时期追求自然式园林格局,清朝时期添加了一些人工造景,园林的功能不拘泥于观赏,增添了更多的功能。这些造园的风格大多延续了苏州、扬州等园林的风格特色。技艺极高的扬州叠山,在济宁的私家园林中基本都可看到。济宁的园林建筑,恰好处于中国古典园林成熟的最后时期,济宁此时的私家园林体现着极高的造诣和水准,如现存的吕家宅院、潘家大楼等。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济宁城区除了有历史遗留下的历史足迹,以及一些曾经被记载而现在不复存在的历史景观或者遗迹,还有一些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包括戏曲、曲艺舞蹈、杂技、掌故、传说、民间歌谣等等。

三、运河之都——演绎运河民俗文化

济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历史遗产,也有着济宁特色的的民俗风情。从古至今,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运河也形成了特有的运河文化风俗。

运河的民俗文化,可从三个层面进行概述,一是自然层面,运河流经居住地的人们的衣食住行随着运河的开凿产生了新的变化,漕运的兴起,带动了造船业,由此产生了酒运习俗,为调节水位设置的“水柜”,后来形成微山湖等各大湖泊,渔家捕鱼狩猎的习俗逐渐形成。后来的运河还生成了贸易习俗,影响着运河两岸居民的衣食住行,房屋建筑也随之兴建。随着运河的发展,运河从最初的漕运功能,逐步发展为集社会、文化、经济等一体的历史文明之河;二是社会层面,运河民俗中最典型的民俗莫过于商业手工业方面的习俗,各大城市直接的贸易通过运河进行,这种商业习俗每天都重复上演,到最后形成特有的商贸习俗;三是精神层面,包括一些礼仪、活动、信仰等等。运河精神层面的习俗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习俗而产生,比如一些祭祀习俗、信仰习俗,还有一些戏曲艺术等。沿运河两岸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区,还有庙会文化等。只要运河存在,运河的风俗就会日复一日地发展延续下去。

四、运河文化的缺失与传承一运河之都的思考

古运河流经地区,运河与沿岸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上的运河两岸居民大部分经商。济宁城区古运河最初的功能是漕运,随着运河的不断开挖,时代变迁,运河的功能随之增加。运河从萌芽期、繁盛期到没落期,逐渐衰败,尤其是到了近现代时期,对运河整治不善,运河出现部分河道淤积断航的情况,呈现衰败之势。随着工业不断变革,交通运输方式逐渐增多,新型的交通工具出现,旧的运河水运方式开始受到排挤,运河的漕运通航功能日渐衰落,运河的商业功能不复存在,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重视运河自然生态的环境景观,却忽视了运河文化的发展传承,运河文化如今与居民的生活脱离开来,孤立存在,显得格格不入,备受冷落。

(一)进行运河景观规划,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

运河本身体现着地域文化,通过运河本身可以看到济宁城区的缩影,运河本身的文化与周边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形成富有特色的城市运河文化。运河流经的不同城市及相同城市的不同区域,存在着不同的地域特征。每个城市历史背景不同,形成的地域文化也不同,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可作为一个城市的代表,凸显城市特色。研读济宁运河史,研究航运史,挖掘济宁运河的文化,将体现运河文化主题的风物遗址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保留历史遗迹,传承济宁当地本土文脉,通过对重要地块重要节点进行打造,形成与城市完美结合的富有地域特色的运河景观。

济宁城区古运河发展至今,有一部分历史遗迹,如建筑、桥等等,地域性文化可通过对这些沿岸建筑、桥梁来体现。利用有价值的建筑进行保留更新改造,将现代的创意手法结合古老的建筑,形成独特的创意建筑,运河沿岸的景观通过重塑,使得运河辉煌再现。

运河与城市有着紧密性的联系,在对济宁城区古运河规划设计时,要构建属于济宁城区古运河独特的地域性特色,促进城市发展。

(二)举办特色文化节,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除了地域性特色和地点性特色,济宁作为运河古城,还具有着传统性特色。城区古运河有着本土的传统文化,在城区古运河的沿岸举办特色传统文化活动,能够使当地的人们具有认同感,并且能够让不了解传统文化的人们深入了解运河传统文化,将这种传统的文化继承下去。特色的传统文化还能吸引游人前来观赏,带动旅游业发展。通过举办各种特色文化节,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宣传自已的城市,让更多人了解济宁运河的传统文化。

(三)文化场所修复,实现运河文化元素的再生

了解一个城市,首先要对城市的文化进行了解,通过对文化场所的再生,重塑运河文化精神。

文化场所的再生是指修复历史上存在的公共空间,济宁城区古运河就是这样一种蕴涵着历史文化的公共空间。修复济宁城区古运河的公共空间,能够提高人们对济宁城市的归属感,能够对外来的游者带来一定的认知感,形成特有的城市魅力,再现济宁城区古运河的特色,结合济宁运河文化,打造出具有多种功能分区的运河文化场所。

挖掘济宁运河的历史文化,传承这种文化,再生出新的运河文化元素,再现济宁运河的辉煌。

运河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愿与运河沿岸城市一起携手共创运河的辉煌。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河南段)来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