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看法?

布朗司机

这个问题很大,还是着重谈一下日本的民族主义吧。

可以说,日本自民党领导人比日本民主党领导人更敏锐,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日本的国家安全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的民族主义)在竞选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大。日本的政客,动辄向民众灌输将日本建成美丽而强大的国家的宣传,从而把自己打扮成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强有力的领导者。

2012年,曾经因身体健康问题等原因撂挑子不干的安倍晋三重返首相官邸,实施所谓“安倍经济学”的经济措施,提振了日本股市,激发了国内不少人对日本经济前景的乐观情绪。

但是,与此同时,安倍首相还宣扬日本为没有受到丑陋往事玷污的“美丽国家”。这显然不是事实。安倍及其心腹,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民众对日本国力的自豪感。更有甚者,他们还声称,在20世纪,日本的行径并未比其他殖民大国更坏。显然,这是日本政客抹杀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表现,也是傲慢自大的表现。

从历史上,日本人的自卑心理一直存在。19世纪中期,日本的国门被美国打开之后,日本的政客就意识到,只有模仿西方列强,才能保障本国的安全。于是乎,日本政客引领国民脱亚入欧。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后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的附庸国。尽管日本在经济上傲视群雄,但日本人内心仍然很焦虑彷徨。他们也意识到,日本无非是“经济上的巨人,外交上的侏儒”。

日本的民族主义者,动不动就把日本的“战争罪行”给美化,声称这是战胜国不该如此这般地审判日本的军国主义者。但他们又紧紧抱住美国的大腿。安倍和其心腹,都想方设法跟美国建立更紧密的军事合作关系,还不失时机地宣扬“日本例外论”。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对日本是个不小的打击。缺乏格局的安保,就拿中国来说事,进一步助长了日本的民族主义。


世界东西

民族主义首先让人想起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是哪里来的?

民族主义(nationalism )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是在打破神权和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民族认同运动。在此之前,人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的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的居民,然后才不得已说自己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上升阶段的表现之一,不过后来则变成了大国沙文主义,成了侵略他国和殖民的借口。


中国古人似乎没有民族主义这样的概念。不过,好在汉语词汇丰富 ,有的是替代品。

华夷,或称“夷夏”,用来区辨华夏与蛮夷就是中国古人的民族主义的诠释。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是当时当仁不让的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相对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程度,礼仪规范为标准进行族群划分的观念;即区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而不以种族(race )或血缘(blood )。大凡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或称夏、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夷,或称蛮夷、化外之民。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著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结果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一举摘掉了蛮夷的“帽子”;不过郑国本为诸夏,但行为不合礼仪,亦视为夷狄。

蛮夷的划分,首先是从地图开始的。华夏位居中央,番夷依方位分为“四夷”,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国的皇帝是天子,中国的皇朝是天朝,中国视其它国家为贡国和属国,其首领只能被称为王。

华夷之争或者中国古代版的民族主义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文明程度阶段,风俗习惯和血缘阶段。而以血缘来彰显民族主义的阶段是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即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占了主流,主要也是为了保护华夏文明与民族尊严,如“五胡乱华”以及后来的元,清。

以上就是民族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的来龙去脉。


闲看秋风999

对民族主义有看法的人脑子里都被无政府主义给洗脑了,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民族主义这个东西好不好,关键是要看立场……说难听点就是屁股……所以说!民族主义没毛病,我们唯一警惕的就是极端民族主义,即纳粹那种极端民族主义!!一个国家,连民族主义这种都没有的话……不如散伙



我们国家应该复兴,汉唐盛世,所达到的国际地位,才是我们的目标!不止是军事实力,更应该是话语权!现在西方掌握着话语权,所以他们就用民族主义来污蔑我们!更用无政府主义来干扰我们,信了西方那一套的年轻人



我就无话可说了!注意立场……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不爽的,不过作为中国人,你的立场居然是胳膊肘向外拐!我无话可说!作为普通人,可以喷,但是请别无脑喷……但是请别带上国家


涵涵爸的忧桑

在一些西方人和西方媒体眼里,中国人经常与“民族主义”画上等号。尤其是前段时间《战狼2》的热映,又让一些西方媒体给中国人贴上这一标签。与此同时,西方很多学者、媒体认为在2016年以来的世界各地,全球化正遭遇复兴的民族主义力量的挑战。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民族主义?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江时学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拉美研究中心主任

怎么看民族主义


作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很多人其实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和涵义并不了解。从客观上说,民族主义是一种精神意识。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甚至每一个人都拥有这样一种精神意识。这一意识的本质就是本国或本民族的特性优于其他国家或其他民族的特性,因此必须努力维护这一优越性。

民族主义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倡导合作共赢、尊重他国利益的民族主义积极向上,因而是求之不得的好东西;相反,自私自利、信奉强权政治、鼓吹“老子第一”的民族主义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坏东西。

积极向上的民族主义既能提升本国国民的爱国热情,也能为全球化创造正能量;狭隘的民族主义则是为民粹主义添油加火,阻扰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能否使狭隘的民族主义变为好的民族主义?对于出现在他国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只能依靠国际舆论的引导。对于出现在本国的狭隘的民族主义,笔者认为除了本国舆论引导以外,政府应该做更多的工作。一方面,政府应该增加外交政策的透明度,拆除“精英外交”的藩篱,使大众了解外交行为的来龙去脉及其正确性;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允许大众在合法的渠道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民族主义可进入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领域,由此产生的影响虽不尽相同,但不容低估。

在政治领域,民族主义的体现就是爱国主义。众所周知,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人应该拥有的热爱祖国的公民道德,蕴含了民族自豪感和忠诚。因此,放弃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不忠,甚至会导致对祖国的背叛。无怪乎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倡导爱国主义。

在经济领域,民族主义可以成为一国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因此民族主义常被称作经济民族主义或资源民族主义。在这样的民族主义理念的指引下,一些国家的政府常对外国资本或外国商品实施多种多样的限制,有时甚至对外资企业实施国有化。正如肖萨纳·坦塞在其《拉丁美洲的经济民族主义》一书中所说的那样,“那些尚未取得‘现代化’或‘发达’地位的国家,对于控制本国自然资源和经济命运越来越警觉,并认识到这种必要性。这一现象的特点就是‘经济民族主义’。”

在外交领域,民族主义常与国家主权、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密切相连。因此,每当本国的领土、主权或其他形式的国家利益受到他国的损害时,民族主义情感会急剧上涨。到他国大使馆门前示威游行,就是民族主义情感在行动上的体现。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偏激的民族主义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文化领域,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就是不认同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厌恶、限制、甚至抵制外来文化。由此可见,在这样一种民族主义情感的支配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必然会变得难上加难。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自古以来,民族主义从未偃旗息鼓,而是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其顽强的力量。尤其在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主义情感抬头似乎是一种更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无疑与全球化的弊端长期得不到消弭有关。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全球化破坏或削弱了本民族的特性,打击了本国的经济利益。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成了反全球化人士的思想武器。

在一些国家,狭隘的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排外”心态的情感基础。令人遗憾的是,在欧美的投票箱中,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大有市场,两者沆瀣一气,相互利用,干扰了正常的政治氛围。

事实上,虽然全球化趋势淡化了民族国家的隔阂,强化了全球主义的特性,但是,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并非“零和游戏”,更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相反,全球化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而这样的交往和沟通能推动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中国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存在早已成为国际媒体和外国学者关注的一个“兴奋点”。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上升,中国人的言行必然会受人关注。

但是,不少国际媒体和外国学者在观察中国的民族主义时,总是放不下“有色眼镜”。因此,一些敢于捍卫中国国家利益、敢于倡导“爱我中华”、敢于回击国际媒体的虚假报道、敢于批评外国学者不实之词的中国媒体和中国学者,常被冠之以“民族主义”(nationalistic)的“雅号”。在这些国际媒体和外国学者的心目中,似乎中国人就应该放弃爱国主义,不应捍卫本国的主权,也不必重视中国的国家利益。这样的要求,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媒体和学者而言,都是无理和蛮横的,对中国媒体和中国学者也不例外。

有人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引起了周边的忧虑和恐慌,这一判断是言过其实的。古老的中国文化一直倡导“远亲不如近邻”,中国领导人早就表示,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毋庸讳言,当中国的领土被他国染指后,确实有一些中国人采取了不理性的行为,但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这些人的狭隘民族主义行为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也是中国主流社会强烈反对的。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几天前发表题为《中国人眼里的中国崛起》的文章,通过调查访问分析中国人的真实想法,有理有据。这家澳媒在北京高校对30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不到5%的受访者支持 “极端民族主义”,而近80%的受访者支持爱国主义。这表明,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的声音并不是中国民众态度的主流。■

首发于“环球时报”。

主编邮箱:[email protected]


盘古智库

民族主义是人们对本民族的一种信仰、意识形态、世界观。民族主义的两个基本性质:对内同一性和对外独立性。对于什么是民族主义,在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但其所包含的内容大致相同: A. 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B. “民族主义”一词意味着包含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原则或信念;C. 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D. 民族主义意味着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忠诚超越于其他任何对象。

民族主义指以具有政治性的民族( 实际上等同于国家) 为中心, 以该民族及其国家为最终效忠对象的一套既定的思想、信念和行动。在它的影响下, 一些尚未建立国家的民族寻求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是人们认识和思考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民族认同是确定本民族在世界上归属的一种心理与社会过程;民族认同是民族主义的形成基础。除了认同基础外,民族主义还经常包括建立本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爱国主义是民族主义的褒意表述,极端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贬意表述。在学术研究与政治实践中,都没有关于极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明确区分标准。民族主义不等于种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1、瓦解殖民体系;2、促进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3、推进民主政治。(二)民族主义的消极作用:1、破坏国际秩序的稳定(民族自决引发了大量的分离主义和国家解体现象);2、加剧大国冲突(美法伊拉克战争);3、制造民族仇恨(奥运圣火传递)。

理性民族主义要以尊重其他民族国家的利益和价值为前提,将本国摆在世界体系当中,以此来建构平等的民族主义,和平、和谐的世界秩序。理性民族主义要摆脱“工具”和“信仰”的符号性,政府应该通过完善治理模式来保障公民权利,进而赢得民众的自觉认同,而不能单纯依靠外向型民族主义来建构其内在的合法性。理性民族主义需要逐渐摆脱历史包袱,回归现实国情,重构表达上的平和与实践上的秩序,进而真正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塑造。


詹思丁

首先明确的说,我支持民族主义。但是我脑中的民族主义有两个内核:

一,这个民族是中华民族,不是汉族。我不会搞汉民族主义,我想要维护的是全体中国人的利益。

二,汉族是长兄之族,少数民族是幼弟之族,是需要讲长幼之序的,哥哥有哥哥的位置,弟弟有弟弟的权利。如果有人想要把长幼秩序给乱了,那我就会变成汉族民族主义者。

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崛起的巨大动力,但如果太过也会伤及自身,把握好程度最重要。

另外提一下,五千年国和美棍不同,五千年国不是移民国家。五千年国人排外这再正常不过了。大家不要被美分公知带偏了观点,觉得应该以美棍那一套为标准。

我记得以前听高1晓1松1的节目,他就说过俄罗斯非常排外,五千年国人到了俄罗斯根本搞不成“唐人街”,一旦开始聚居,俄罗斯人就会想办法把你的聚居区拆散。全世界对中国人最宽容的是美棍,你想搞聚居区,搞“唐人街”美棍帮你一块搞,这叫文化多元,他还很高兴。抛开立场,我赞同俄罗斯的做法,中国也应该学俄罗斯,绝不能让异族搞聚居区!高1晓1松1说的这个很有欺骗性,他的欺骗性就在于他不动声色的把华人换成了中国人,这让一些没脑子的蠢货潜意识的就受了高这套说法的影响。高作为一个美籍华人,作为一个高级美分,他自然是以华人群体的立场来对比俄罗斯和美棍,而不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他也自然知道该否定谁,又该为谁唱颂歌。


嚼史嗅今

从家族,到宗族,到民族,到国家,到大型跨国公司。

我们的团体的组成,是由“身份”到”契约”的过程。也是从前现代文明到现代文明的标志。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是个体生命从“天生的存在”决定,到“后天努力的决定”的过程。

总结:民族主义的观念,已经是弊大于利。非常不适合劳动效率的提高以及个体的独立人格的树立。

该抛弃了。


李夏旭59977051

民族主义,其实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对外排斥,对内抱团的本能。

在生物学里,食物来源相同的物种之间,只有一种关系,那就是竞争关系。这种关系会一直持续到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彻底消灭为止。一个民族要壮大,就必须要扩大生存空间,去掠夺其他民族的土地。如果你停止扩张,止步不前,那么其他民族获得喘息之机后,就会来消灭你!抢你的土地,屠杀你的同胞,灭绝你的民族!

纵观世界历史,创造了古埃及文明的古埃及人,被阿拉伯人屠杀到灭族。创造了古印度文明的古印度人,被雅利安人奴役,现在是印度种姓制度最低级的贱民。美国人扩张,把八千万印第安人杀得只剩下几十万。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活了下来,因为汉人用五千年的时间,把神州大地杀成了清一色,消灭了无数土著民族。要么消灭别人,要么被别人消灭,这就是这个世界的主旋律。

我们这些弱小的个体,想要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活下去,就必须要抱团自保。民族主义就是最原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抱团方式,把同文同种的同胞,都看成是自己人。对内团结,组织成国家,制定法律,树立道德,人自己人之间能和谐相处,建立军队,保护自己的土地,抵御外族的入侵,壮大后去征服其他民族,开疆拓土,掠夺其他民族的土地,抢其他民族的女人来生孩子。在民族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中,胜者壮大,败者文明衰退,甚至灭亡。万幸的是,在八十年前的那场民族之战中,我们胜了!


种田狂魔

主义都是鞋子,合你脚的就是OK的。我们国家,过去有主义问题的纠结,就像美国有种族主义的纠结。其实国情比什么主义都重要,就像脚比鞋子重要。你是为脚选鞋子,还是为鞋子选脚呢?当然是为脚选鞋子。

——少谈主义,多谈国情。


用户67498973657

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字典里,“民族主义”都被认为有贬义的属性。而在中国的文化中,民族主义也历来不是什么好词,只有一个时期例外,就是清末民族主义革命时期到日本侵华时期的这50年。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民族”这个概念,是西方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才明确的一个概念。在这以前,世界上本来并没有现代这样的“民族”概念。

而人们对于讲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其他人类,也以各文明的习惯来看待其差异化的属性。例如中国的“蛮夷”,基督教世界的“异教徒”“蛮族”等概念,但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在现代的概念中,民族是以血缘或文化为核心的划分人群的一种方式。

但在古代,通常是以地理位置,习俗,生产方式和政治派别来区分人群。例如“匈奴人”有据可靠的历史发现,他们并非一个有共同血缘或文化的人群,而是居住在欧亚草原上多个不同语言,宗教,习俗的人群的集合体。类似的还有“斯基泰人”“日耳曼人”“哥萨克人”等。

有趣的是,19世纪以前,人类社会几乎从来都没有过以族群划分的例子。族群利益在任何时候都低于阶级利益和政治利益。这意味着19世纪以前,从来都不存在“民族共同利益”这种东西,因此,也就没有“民族主义”可言。

换句话说,人类社会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时期都是以地理、风俗、文化、政治派别、生产方式作为人群划分的标准,而几乎没有现代“民族”观念中的血缘。

今天的我们会觉得,民族利益是一个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利益,甚至高于阶级,政治派别,甚至高于国籍和宗教的重要利益区分方式。这和中国自近代以来饱受其他国家和民族摧残欺侮的历史有关,也和中国近代并没有经历过“民族观念”发源地,欧洲19—20世纪激烈而频繁的民族战争的历史,并修正民族主义方面的思想错误。

因此从历史角度来讲,中国的“民族主义”仍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发育程度,把民族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甚至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除了历史导致的思想原因,制度原因也是形成“民族主义”发展程度低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上有自己的华夷分辨系统,然而清末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华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西方化”。

于是有了把“汉满蒙回藏”扭曲的分割各种不合理的民族。

例如,1把赫哲人从满人中独立出来。2把部分羌人合并到藏人 3把多重不同人群混进壮族 4把汉族穆斯林混合进回族。不合理的利子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56个民族的划分没有一个是合乎民族划分的原则的。

当然,这也和全世界一样,“民族”划分,都是人为的,有政治意义的,而并不遵循和反映其人群的历史形成和演变。

有些讽刺意味的是,当今的不少中国人,对于“民族主义”形成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

把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华夏认同,与西方民族观念混为一谈。

对于中国几千年来,从没有按照如今的民族划分作为利益集团划分的历史一无所知。

例如对于“五胡乱华”时期,简单的把这一时期看做民族之对立和厮杀。是完全不符合这段历史的真实样貌的。

实际上我们都能从史书上看到,无论是“匈奴族刘渊”,还是“杀汉人如嘛”的石勒,他们并不是匈奴族和羯族民族利益的卫道士,而仅仅是地方多民族军事政权的统治者,仅代表其拥护者的利益,无论这些拥护者是什么民族。

例如北魏作为一个多民族政权,特别是汉族氏族地主阶级利益为主的政权,其资源分配制度和权利分配制度,与汉族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军事上的一些鲜卑族特权,但也并不属于典型的阶级特权。

这也是历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基本形态。直到元朝的出现才有限的打破了这种基本形态的典型性。即便元朝中后期这样一个“民族冲突”历史罕见的阶段,也依然呈现代表蒙古宗亲势力的伯彦们,和代表传统地主利益的脱脱们你来我往的政治博弈。从任何一个角度,都无法得出两个派别就是代表汉蒙两个民族的民族利益。

到了明朝就更加典型的符合统一多民族传统了,每天看着“君主华夷”的明朝皇帝们,几乎没有一个是不任用少数官员的,也没有通过牺牲少数民族利益来获得普通汉族人利益的。从朵颜三卫到马三宝再到李成梁,洪武永乐两位操着蒙古口音汉语的汉人皇帝,从对待西南土司和边疆卫所的方式上看,依然某种程度上沿用了元王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