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復興鄉土文化尤顯重要

家瑪格麗特·米德的著名理論,將人類文化的傳承分為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所謂前喻文化,就是在農業文明時代,文化的傳承是靠祖祖輩輩的經驗積累,然後向後代傳承。到了工業文明時代,就是並喻文化,即同時代的經驗互相傳遞,不需要經驗積累。後喻文化,就是今天到了信息時代,特別是智能時代,文化的傳承就變成後代向先代傳承,年輕人的接受能力強和反應速度快,新知識馬上就能接受和掌握,向先代傳遞,特別是在農業上,這個特點非常明顯。今天我們的鄉村振興正好進入後喻文化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培養一批新時代年輕人來從事鄉村振興工作,還想用老一輩的經驗積累是遠遠不能實現的。

鄉村振興,復興鄉土文化尤顯重要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振興鄉村,建設鄉村文化,應該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是興教育。把鄉村教育復興起來,否則未來人才就是個問題。留守兒童也好,流動兒童也好,流浪兒童也好,他們急需的就是現代教育支撐,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沒有良好的素質,沒有良好的素質就不能從事現代化的工作,沒有現代化的工作就沒有現代化的收入,由此就會進入惡性循環。2005年法國城市周邊發生的年輕人焚燒汽車事件,起因就是進城的年輕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沒有好的技能,就業受到阻礙,收入受到阻礙,他們對社會不滿,集體向社會報復,我們應該嚴防這類現象。

第二是續文脈。文化的血脈要很好地傳承,涉及幾個方面。一個是我們鄉村中世世代代累積的世家大族名門望族的家訓、家風、家教,那是鄉村中文化的精華。包括中紀委門戶網站等很多網站前幾年都在宣傳世家大族好的家訓、家風、家教,農村中許多名人賢達大多是從這些家族中走出來的,這些傳統文化的血脈要好好地繼承。再一個是培養新鄉賢,新鄉賢的培訓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工作,因為鄉村的治理和城市不一樣。國家的權力要想達到每個家庭每個人,不是那麼容易實施的。我們傳統社會靠鄉賢讓國家意志達到家家戶戶,所以鄉賢這個中間環節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不光是文化的問題,社會治理也需要這個環節加以輔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人多主意多智慧多,對鄉村的發展有好處。

第三是集器物。集器物就是藉助我們的中國農村博物館說事。我們文化的傳承不外乎三個方面,一個是實物傳承,一個是文字傳承,一個是人的傳承。文字傳承就是史書傳承,實物傳承就是博物館、展覽館和紀念館等。其功能就是為歷史記錄今天,為後代留下當代。比如村志館,設一個館專門放村志,那是最具體、最細微的記錄;比如大學生村官館,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大學生村官了不起,現在全國有二三十萬大學生村官,有的做得非常好;比如廣州建立了農民工博物館;還有鄉賢館,這些館都有其價值。不少地方還有一些專業的館,沿著這個思路把他們做大做強做全面,是非常有意義的,不亞於《二十四史》,甚至更偉大。

第四是修志書。村應該做好村志,我們歷史上最有名的村志就是安徽池州杏花村的村志,它是中國唯一一部收入《四庫全書》的村志,是當地一個文人花了十幾年時間修成的。志書太重要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完整的歷史應包括四大方面:國有史、方有志、族有譜、家有書。史書和方誌都是宏觀的,族譜和家書是微觀的,反映的東西是最真實、最具體、最細節的,這些東西最能反映歷史。我們應該彌補這個不足,應該把村志當成一個重要的文化工程來做好。方誌在歷史文化記錄中太重要了,村、鄉、縣、市、省都應該有志。

第五是承技藝。傳承各種技藝,包括一些手工藝、民間的文學藝術、雜技藝術等,應該由專門的人員學習、沿襲和傳承。我在芬蘭考察時瞭解到,國家規定小學生在畢業的時候都必須掌握一門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吹笛子也好,拉二胡也好,或者打毛衣,做一頓飯,民族的食物文化也是非物質文化,要把這些掌握了,就是對技藝的傳承。挪威把全國古村落的古房子拆了下來,在首都的郊區批了一片地方,重新組建保護起來,國家花這麼大的功夫把全國的古房子都收集起來,這是最好的保護。承技藝是對傳統經驗積累的繼承,如果我們老祖先忙活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東西讓我們中斷了,那就太可惜了。

第六是革舊弊。深化改革,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制度是文化的一種,文化是寫在人們頭腦中的規則,而制度是掛在牆上的規則。比如不能穿拖鞋穿背心上班,這就是文化,大家默認的刻在心裡的。比如必須穿西服打領帶上班是制度,是規定,這就是區別。文化建設在制度問題上很多不適用的東西,比如產權制度、經營制度、農業生產支持保護制度、城鄉融合制度、鄉村治理制度、鄉土文化的發展制度等等,需要不斷深化改革,適應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

鄉村振興,復興鄉土文化是重要方面。鄉村振興若沒有文化做支撐,那就很難振興,物質再發達、再豐富,也只是一個軀殼,沒有內涵,缺乏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