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100年前,一批風華正茂的有志青年為尋求救國救民、中華復興的道路,從上海啟程,踏上赴法勤工儉學的旅途。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油畫《赴法勤工儉學》

從左至右:陳毅、聶榮臻、趙世炎、向警予、蔡和森、 李維漢、李富春、蔡暢、周恩來、王若飛

(圖源: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北外灘逐漸開始承接原在外灘沿線的外貿航運功能。1860年,英商寶順洋行在北外灘建起上海第一個輪船碼頭——長121英尺(36.9米)的寶順碼頭。次年,美商旗昌洋行也在北外灘建起長70英尺(21.4米)的旗昌碼頭。到1870年,北外灘就有匯源、怡和、旗記、老船塢、順泰、海津關、同孚、虹口、新船塢、耶松船塢、耶松船廠、寶順、仁記等十幾個外商碼頭和船廠。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公共租界東區圖》(1929年)

圖中可見北外灘中的眾多碼頭

(上海市檔案館藏)

伴隨諸多碼頭的建造,北外灘還出現了專門經營碼頭業務的碼頭公司。與此同時,水上客運也同步興起。1862年,美商旗昌輪船公司開闢上海至漢口的客貨運輸。其後,旗昌輪船公司又收購了寶順洋行的船隻和碼頭,開闢了上海至寧波的定期班輪。幾乎是同時,法國郵船公司也把航線延伸到上海。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匯山碼頭景象

(圖源:上海音像資料館)

接著,英國的卡望爾、夏爾及葛連等輪船公司也開始經營上海和英國倫敦之間的航線。1866年,英商藍煙囪輪船公司的大型遠洋輪船“鴨加門”號就首次停泊在虹口碼頭。1873年起,德國航業局也投入了3艘船行駛於漢堡、倫敦、新加坡、香港、上海之間……北外灘的水上客運逐步從沿江、近海發展到遠洋。至19世紀末年,上海已被世界公認為到遠東公出或旅遊必到的地方,而北外灘則成為最重要的交通集散地。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留法儉學會講演會

(上海市檔案館藏)

1912年,留法勤工儉學會成立。蔡元培、吳玉章、李石曾等留法前輩一方面宣傳“勤於工作,儉以求學,以進勞動者之智識”的勤工儉學宗旨,一方面會同歐樂、穆岱等法國友人四處奔走,聯繫接納中國青年的學校、工廠,法國政府也為赴法學生提供優惠船票,後來還設立“中國留法學生監督”職位,負責“向學生推薦老闆、幫助他們建立與其他人的聯繫、將學生的進步隨時告知駐華公使、接待和安置中國學生”等。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華法教育會、留法儉學會、留法勤工儉學會介紹冊

(上海市檔案館藏)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上海華法教育會、留法儉學會、勤工儉學會

印發的《赴法須知》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留法儉學會入會願書和儉學志願書存根

赴法勤工儉學熱潮逐漸興起,勤工儉學運動在進步青年中成為風尚,經數年發展,竟成為風靡全國的留學風潮。到1919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原來從中國北方經俄羅斯西伯利亞再到歐洲大陸的陸上交通線阻斷。從上海北外灘出發,經海路到歐洲成為留法青年的首選。一時間,操著各地不同鄉音的青年才俊雲集滬上。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1919年,華法教育會歡送第二批留法學生

(上海市檔案館藏)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1919年,華法教育會歡送第三批留法學生

(上海市檔案館藏)

檔案記載,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從上海由海路赴法勤工儉學的89名青年,就是從北外灘匯山碼頭乘坐“因幡丸”出發的。兩週後,第二批留法學生乘坐的“賀茂丸”也從匯山碼頭起航。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因幡丸”舊影

除了匯山碼頭,北外灘的楊樹浦碼頭也是留法青年的重要出發地。根據當時滬上報刊記載,1919年10月31日,李富春、李維漢等乘坐法輪“寶勒加”號從楊樹浦碼頭赴馬賽;1919年12月9日,聶榮臻等乘坐法輪“斯芬克斯”號從黃浦碼頭開赴馬賽;1920年5月9日,趙世炎等人乘坐法輪“阿爾芒勃西”號也是從楊樹浦碼頭赴法的。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1920 年11 月6 日《民國日報》記載

乘“博爾多斯”號赴法學生姓名,周恩來在列

此外,1919年8月,陳毅等人乘坐的法輪“湄南”號;1919年12月25日、1920年9月11日,蔡和森、向警予、鄧希賢等人分別乘坐的法輪“盎特萊蓬”號;1920年11月7日,周恩來等乘坐的法國“波爾多斯”號郵船也都是從上海起航開往法國的。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盎特萊蓬號

從1919年3月17日~1920年12月底,先後有21批,1600餘名有志青年從上海的匯山碼頭、楊樹浦碼頭、黃浦碼頭,以及吳淞口登船,走出國門,遠赴法國,認識世界。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上海赴法航行路線示意圖

(圖源: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

赴法的青年學生們在艱苦的環境中一邊半工半讀,磨鍊意志,一邊孜孜以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如同赴法勤工儉學的周恩來1921年1月30日給表兄陳式周的信中所寫的:“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且既來歐洲獵取學術,初入異邦,更不敢有所自恃,有所論列,主要意旨,唯在求實學以謀自立,虔心考查以求瞭解彼邦社會真相暨解決諸道,而思所以應用之於吾民族間者。”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1920年,勤工儉學生在蒙塔爾紀女校留影

(左一蔡暢,左七向警予)

他們在法國學習新知,淬鍊思想,逐步變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日後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乃至新中國的奠基人。勤工儉學風潮中還走出了嚴濟慈、童第周、巴金、徐悲鴻、錢三強、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學家、藝術家、音樂家。

100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那批人,回國後改變了中國

王若飛《聖夏門勤工日記》

(上海市檔案館藏)

可以說,這場以上海北外灘為啟航地的赴法勤工儉學熱潮,為中國共產黨儲備了一大批優秀幹部和中堅力量,也為中國科學文化事業造就了一大批棟樑之才,在中法交流史上留下一段不朽的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