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微信前,最好別發朋友圈

這個設計不知挽救了多少段關係,那些實際上已讀的信息,在沒想到如何回覆之前,統統可以假裝沒看到。

01

不回微信前,最好别发朋友圈

沒有收到對方的回覆,卻赫然刷出了對方剛剛更新的朋友圈。

這種事情你遇到過嗎,不管你承不承認,我反正遇到過。


那天寫著稿子,突然想起來大學舍友曾經講過的一個故事,很契合稿子的主題,想要再回味一下,充實案例。

老鐵,有空出來冒個泡咯,你有故事,我有酒哦。”


過了一上午也沒收到迴音,心想這廝忙就忙吧,反正閒下來會回覆的。

快中午的時候,習慣性的刷了下朋友圈,舍友半小時內更新的狀態:再吃我就是豬!

我給她留言:一隻記性差、耍大牌的豬!

不回微信前,最好别发朋友圈

中午飯後,舍友終於現身了,“塑料姐妹花,我來了,沒屏蔽我?拉黑我?畫個圈圈詛咒我?”

我說“不至於,把故事講好,酒取消。”

就這樣,誰都沒把它當回事,也就沒有啥事。


但是假如發信息+評論都沒能引舍友現身,我可能也不會再次驚擾對方,而是重新梳理一下雙方的關係,是不是彼此的層次和距離已經遠到無法碰觸,生活已經失去了交集。


我拿你當朋友,你拿我當殭屍粉,這種不對等、零互動的感情,維護起來難度太大,乾脆就交給緣分吧。


02

不回微信前,最好别发朋友圈

那天,舍友講完故事之後,說起她最近比較鬧心的事:突然發現自己被同事小美屏蔽了。


當天同事們都在討論小美最近拍的照片很有感覺,舍友問:“在哪?我也看看。”同事說:“朋友圈啊,你沒看到嗎?”


哦……微商太多,估計是錯過了。”



這不還沒等舍友再提起此事,已經被阻擋在了朋友圈外。

不回微信前,最好别发朋友圈

舍友說:“既覺得自己挺冤枉,又覺得對不起小美。這幾天還偏偏在朋友圈裡異常活躍,你說這事鬧的!”


一方後知後覺,一方生性敏感,缺少交流的關係說崩塌就崩塌。


不管是朋友、戀人或同事,每一段關係都需要維護。

《成均館羅曼史》中曾說就連“‘吵架’這種事至少也要兩個人配合才能進行,我方唱罷你登場,有這樣的‘互動’,才能算得上‘吵架’。”


吵架亦需要互動,更何況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03

不回微信前,最好别发朋友圈

其實,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這麼快,忘了回覆信息很正常,那什麼時候可以一笑了之,什麼時候需要重新審視呢?


一是條件受限。看到信息當下正在開會、看電影,或者和其他人說話聊天。


二是思考中斷。正聊著的時候,有突發事件需要應付,或者當下沒有想好怎麼措辭,一忙起來就把聊天的事拋到腦後。



此時,大可不必心生怨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規劃和生活軌道,等不到想要的回覆,再發一遍,提醒一下對方,或許問題就解決了。

不回微信前,最好别发朋友圈

但是,如果對方長期不回信息,朋友圈卻更新正常,這就要注意了。你需要的不是提醒對方,而是打醒自己。


讓自己忙起來,少給自己加戲。

他是不是看不起我?”

“我是不是問的問題很幼稚?”

“真想把信息撤回啊……”


“為什麼設計了不顯示已讀,卻把撤回權限設置為2分鐘之內?”

寶寶別為難自己了,要不對方是真忘了,提醒一下不丟人;要不對方是真不想搭理你,知趣走開也是一種成全。


04

不回微信前,最好别发朋友圈


陳愉在《30歲前別結婚》一書中寫道:“‘打交道’包括互動互動,協商,領導,愛,總之一切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行為。而社會中的優勝者,正是那些懂得如何跟人打交道的人。”


俗話也說;“來而不往非禮也”,即使我們有一千種理由來解釋忙碌,也不需要常常“以身試法”玩高冷。


高冷是人的一種清淡寡慾的氣質,絕不是沒教養的遮羞布。


好人緣都是在長期來往中相處出來的,我們不需要做左右逢源的“老好人”,但個性建立在妥當得體的言談和相互尊重的修養之上。


誰都不是受虐狂,長期用熱臉貼對方的冷屁股,放誰身上,心都會涼。

不回微信前,最好别发朋友圈不回微信前,最好别发朋友圈

- 作者 -


周核桃,站在二十幾歲尾巴上的白羊女,立志成為“一枚抗摔打、耐咀嚼、有營養、圓潤、堅硬”的“核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