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尽亿万财富不留给子女,这些“假爸爸”怎么想的?!

散尽亿万财富不留给子女,这些“假爸爸”怎么想的?!

“父亲把我们家的财产基本捐光了,为了捐款纳税十几亿元。我出来创业,目前的负债率是70%。”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福耀集团副董事长曹晖在建议对慈善捐款减税时的一番话引发关注。

曹晖口中的“父亲”,正是福耀集团董事长,有“中国首善”之称的曹德旺。父亲掌管着市值超过620亿元的企业,长子却处在负债创业的窘境,强烈的反差不由得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曹德旺是不是“裸捐”(将一定范围内的个人资产全部捐出)了?根据福布斯2017年的数据,曹德旺身家为125亿元,由于其累计捐款已超过80亿,并为此缴纳了十几亿税金,近百亿元的付出被认为是“裸捐”也就不难理解了。

散尽亿万财富不留给子女,这些“假爸爸”怎么想的?!

从“富过N代”的角度看,不给子女留钱的“裸捐”似乎完全站在了传统的家族财富代际传承的对立面。然而事实上,这种看似对子孙后代颇为无情的做法却深得卡内基、巴菲特、盖茨、牛根生等中外富豪的青睐,纷纷参与其中。那么问题来了,“裸捐”魅力何在,对财富传承到底有多大影响?

裸捐、半裸捐,顶级富豪们在行动

在近现代商业社会,“裸捐”的概念由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和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提出并实践,旨在号召顶级富豪们通过捐出几乎全部财富的方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推动市场经济更为健康和有效。

但在整个20世纪,与仅捐出部分而非多数个人财富相比,“裸捐”并没有得到多少富豪的支持。直到2006年沃伦·巴菲特决定逐步捐出其持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裸捐”这一概念才重回公众视线。两年后,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与妻子梅林达宣布将把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出,使得“裸捐”引发空前热议。

散尽亿万财富不留给子女,这些“假爸爸”怎么想的?!

曾经,《福布斯》全球首富的规律是:盖茨坐,盖茨坐,盖茨坐完了巴菲特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10年,巴菲特和盖茨,这两位轮流在《福布斯》全球首富位置上坐庄的“超(级)富(豪)”CP,联合发起“捐赠誓言”活动,号召全球的亿万富翁捐出大部分个人财产,用来帮助解决一些紧迫的社会问题。在他们的感召下,不断有最富有的个人以及家庭加入这个活动。

这些人之中,不乏我们熟悉的名字↓↓↓:

散尽亿万财富不留给子女,这些“假爸爸”怎么想的?!

“捐赠誓言”活动部分参与者。制图:宜信财富

在“捐赠誓言”活动中,仅仅是巴菲特一人目前就已捐出466亿美元,而盖茨则捐出了180亿美元。当然,也有并未参加该活动但默默“裸捐”的富豪,比如免税店帝国DFS的缔造者查克·费尼,简朴低调的他正以平均每年4亿美元的速度“散财”,直到将80亿美元财富全部捐完为止。

全球富豪们捐出部分乃至全部财富的行为对全人类意义重大,这些慈善资金正在或即将被广泛用于教育、医疗、环保、科学、普惠、养老乃至“反核”等众多领域。想想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仅免疫接种项目就拯救了800万儿童的生命(数据源自2018盖茨年信),你会明白“慈善是对世界深情的告白”并不是仅供煽情的空话。

“裸捐”AB面:达济天下与战略性慈善

长期以来,关于众多富豪纷纷裸捐、半裸捐的动机,舆论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首当其冲的是最为朴素的“仁爱理论”,而国内富豪与国外富豪在这一点上又略有不同。以李嘉诚、曹德旺、牛根生、何享健、何巧女等热衷慈善的中国企业家为例,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慈善理念时经常提到“感恩”、“利他”这类字眼,体现出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对国人的深远影响。

再看国外。以美国为例,无论是卡内基的“在巨富中死去是种耻辱”,洛克菲勒家族信守的“财富属于上帝,我们只是管家”,还是巴菲特的“不能让后代因我而无所事事”,以及盖茨声称的“因拥有巨大财富深觉负疚”等理念,

其背后均体现出美国的精英阶层和新精英阶层对于财富再分配、社会公平等问题的关注。

散尽亿万财富不留给子女,这些“假爸爸”怎么想的?!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口号是“众生平等”(图片来自中文版官网)

对裸捐等慈善行为的另一种解读是避税需求。由于国内慈善“抵税”力度偏低,我们在这里继续以美国为例。与不少西方国家类似,美国也非常注重慈善捐赠,并以税收优惠的方式进行鼓励,个人或企业向非盈利组织捐赠后,在纳税时可以享受一定的抵扣乃至全额扣除。同时,美国对遗产税和赠予税实行高额累进制,免征额度为543万美元,超出越多,税率越高,最高达55%,且继承人必须先缴纳遗产税才可继承遗产。此外,美国对于投资收入的税率也较高,按短线投资和长线投资的不同,征收15%-35%的投资增值税。

所以,将富豪们的巨额捐赠理解为逃税甚至阴谋论未免有些主观,即便确有富豪出于避税的考虑进行捐赠,但从源头上看,这是美国政府税制下的产物,不必过于苛责。

第三种解读是“付出性溢价”。慈善是全人类的信仰,其对富豪和他们的企业在知名度、社会满意度乃至股价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这种有付出必有回报的“名利双收”无可厚非。正如盖茨在2018年度公开信中所说,既能创造巨大影响,又能带来大量乐趣的工作少之又少,而慈善却两者兼具。

事实上,对于顶级富豪们来说,其巨额捐赠背后还有着一层隐性需求,那就是有生之年自主把控善款去向,这从越来越多的年轻富豪开始参与到慈善中也能看出。盖茨曾说,决定裸捐的原因之一,是希望把个人财富“运用到自己想用的地方”。言外之意就是,他未必反对高达55%的遗产税,但一定不希望政府把他上缴的巨额税款用在大涨军费和战争等方面。

裸捐,大慈善家们的另类传承与投资

捐出半数以上身家的富豪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几无例外的通过自己或他人的家族基金会进行捐赠。例如洛克菲勒家族就是将多数股权通过家族设立的多个基金会进行捐赠,盖茨的全部财产捐给了名下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巴菲特除了同样捐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还将剩余的股份捐赠给为亡妻苏珊和3个子女设立的基金会。

慈善机构那么多,为何富豪们普遍钟意设立自己的家族基金会呢?这就涉及到我们刚才提到的一点,那就是有效、透明的捐赠财富。对富豪们来说,想让“为富要仁”的慈善理念被后代们更好的理解和传承下去,同时确保将巨额捐赠依个人或家族的兴趣意愿,用于对社会最有益的领域并随时了解使用情况,打消公众对自己慈善行为纯粹性的质疑,设立自家的基金会无疑是最佳选择。

散尽亿万财富不留给子女,这些“假爸爸”怎么想的?!

洛克菲勒家族成员合影(中间白发老者为已故的大卫·洛克菲勒)

与财富代际传承不同的是,家族基金会在传承的功能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传承。以卡内基家族为例,卡内基几乎没有给后代留下任何财产,如今的家族成员都是自食其力的白领,但他们仍以卡内基为荣——他创建的20多个慈善机构多数仍在健康运行,这是一笔无法估算的“遗产”。

而诸如洛克菲勒、凯洛格、福特、马里奥特(万豪)、休利特以及牛根生、曹德旺等国内外诸多家族都是通过设立基金会的方式,把达济天下的道德观和使命感一代代传承下去,实现由“富N代”到“善N代”的飞跃。

家族基金会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投资。尽管捐赠资金从进入基金会起处于监管状态,流动方向有限,但只要布局得当,还是可以实现保值增值的。家族基金会有着自己的投资团队,主要以直接投资、基金投资和混合投资三种方式进行投资。像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就在债券、现钞、股票、基金等项目上均有投资且收益不俗,平均投资报酬率最高时一度超过18%。即便每年要按规定捐出总资产的5%,但该基金会凭借源源不断的善款流入和投资收益,依然保持着全球最大慈善基金会的地位,总资产超过900亿美元,保障了为慈善事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看到这里,熟悉“捐赠誓言”活动的人一定会发现,笔者一直没有提宣布“裸捐”450亿美元的扎克伯格。尽管扎克伯格表示这些财富将被投入慈善事业中,但由于其流入渠道并非家族基金会等传统慈善机构,而是注入以自己和妻子姓氏命名的有限公司“LLC.”,且由于更具自主性和灵活性,也不必每年捐出总资产的5%,由于资金去向的不确定,扎克伯格究竟是否真“裸捐”仍有待观望。但正如《福布斯》杂志所说的,将资本投入运作没什么错,只要将财富慷慨的投入慈善事业,就值得我们尊重和接受。

一个彩蛋

散尽亿万财富不留给子女,这些“假爸爸”怎么想的?!

范蠡被誉为中国的“文财神”、商圣

看完卡内基、洛克菲勒、巴菲特和盖茨等超级富豪们的慈善故事,相信你会为他们的心怀天下所感动。但是如果你认为他们是裸捐鼻祖或全球首善,表示不服的除了笔者,恐怕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中国财神——范蠡。

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范蠡既博学多才又谦逊有礼,除了商场、战场、官场乃至情场兼胜的神操作,更是创下三次散尽家财接济天下但总能重聚富可敌国的巨量财富的纪录,就连一向吝于夸人的高冷司马迁,都破例在《史记》中以“富好行其德”这种美誉,对其慈善行为浓墨重彩记录了一番。全球慈善第一人是谁?看看《史记》便知。

另一位慈善先行者是范仲淹,他捐出毕生积蓄建立的公益基金“范氏义庄”一直维持到民国时期,有效运行了近千年。

一起傲娇一下吧。

风险提示: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THE END】——————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作者 / 牧森

.

散尽亿万财富不留给子女,这些“假爸爸”怎么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