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主要地名由來趣談(盤錦往事)

“盤錦”一名的由來。建國後,國家為強化對盤山縣和錦縣交界處的葦場管理,在1950年擇兩縣首字取名設“盤錦葦場”。“盤錦”一名就是從那時產生的,一直沿用到現在。

“雙臺子”一名溯源。早在明代,雙臺子這個地方還只是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子,坐落在一條小溝邊(即現在的雙臺子河)。當時朝廷在關外修築邊防時,還在這裡建了兩座臺子。由於風吹雨淋和年久失修,兩座臺子後來倒塌了。不過那時一座臺子上露出這樣一句石碣:“臺子溝,臺子溝,臺子倒了出碼頭”。

盤錦主要地名由來趣談(盤錦往事)

盤錦主要地名由來趣談(盤錦往事)

盤錦主要地名由來趣談(盤錦往事)

兩座臺子倒後,小溝果然漸年變寬了,且越來越深,直到能航行大船了。由於船隻多了起來,小村也興旺起來,還隨之出現了一些客棧。因小村無名,一些經此的行商坐賈和船工聽說這裡曾有過兩個臺子,便稱這裡為“雙臺子”,從此就傳開了,直到今日。

“窟窿臺”變成了“興隆臺”。公元1644年,也就是明代崇禎16年,明朝滅亡。當時境內有一處烽火臺屢遭風雨侵蝕,又因年久失修,便出現了大窟窿,附近百姓就稱這裡為窟窿臺。

到了1861年,就是清代咸豐11年,因為“窟窿臺”,有“破落”、“虧損”、“敗家”、“賠空”等不吉之意,由附近屯中首戶劉老禹倡儀,並在鄉鄰中公決,改名為“興隆臺”。為慶祝更名,村民們還請來戲班子,搭臺唱戲3日。1990年,我市有關部門又在興隆臺區莊林路東,重建了烽火臺。

“盤山”一名源於“盤山驛”。明代朝廷在境內修遼河套外邊牆時,在這個邊防重地設了個驛站,名為“盤山驛”,隸屬於廣寧衛。後又因附近的廣寧境內有蛇山,又開始稱為“盤蛇驛”,曾一度成為牧放官馬的地方。在清代1863年,也就是同治2年,清政府在這裡放荒,設了收租衙門。後因連年發生水災,居民紛紛遷移,故取消了衙門,後又幾經招民開墾才使此地有所發展。

1906年(清代光緒32年),清政府在這裡設廳。因這裡臨近高山子、蛇山,於是擇“蛇盤高山”之意,但又因蛇字不雅觀(據《滿洲地名考》)又更名為盤山廳。1908年,廳治所遷至雙臺子。而原治所所在地位於醫巫閭山東南,雙臺子東北,1954年該村從盤山縣劃歸北鎮縣(今北寧市),現為北寧市吳家鄉的一個村,這個村至今蛇很多。

1913年(民國2年),撤廳為縣,正式改名為“盤山縣”,為三等縣。設縣以來,雙臺子一直是盤山縣政府的所在地,人們都習慣把雙臺子稱作“盤山”,“盤山”一名從此延續至今,這也是境內“無山”卻“有山”的由來。

“大窪”一名源於地勢低窪。大窪縣屬我省開發較晚的地區,因地勢低窪而得名。大窪的先民多是在清代順治年間以後,從山東、河北等地闖關東來的貧苦農民,他們世代在此開荒立業、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大窪於1948年解放,行政屬盤山縣。1964年,大窪建鎮,1970年成立盤錦墾區大窪區,1975年成立大窪縣。大窪縣現已成了物寶天華的塞北小江南。

“東郭葦場”名稱由來。東郭屬退海之地,早在明代前就有人在此勞作生息。到了清代嘉慶年間,曾有姓郭的人家在此落戶,後此處被稱為郭屯。因葦場位於郭屯東南,所以稱為東郭葦場。

“石山種畜場”源於“種馬場”。石山種畜場位於我市與錦州接壤處。1956年,毛主席訪問前蘇聯回來,就把斯大林贈送的50匹良種馬,落戶到這裡。這裡當時稱“種馬場”,後來由於規模擴大,種畜增多,又因為這裡背靠錦州的石山,所以更名為“石山種畜場”。該場以前為省直屬農墾企業,現為市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