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儲蓄存款下降是喜是憂?

存款是銀行賴以生存的基礎,居民儲蓄存款更是銀行重要的信貸資金來源。但過去一年,商業銀行存款增長乏力,特別是居民儲蓄增速大幅下降,這一變化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國內存款增速與儲蓄率同步下滑

第一,企業存款降幅較大。2017年,新增企業存款4萬億元,比上年少增3.17萬億元,這是造成2017年新增存款減少的最主要原因。我國企業存款有增有減,企業存款增加的年份多於存款減少的年份,但2010年和2012年我國企業存款也曾經出現過大幅少增的情況。

第二,居民儲蓄存款繼續下降。2017年,新增居民儲蓄存款為4.6萬億元,相比上年少增5657億元,少增幅度相比上年有所收窄。1998年,我國住房市場化制度啟動,我國居民儲蓄改變了此前逐年增加的運行態勢,年度新增居民儲蓄減少的年份數多於增加的年份數。1998年—2017年這二十年,有十二個年份新增居民儲蓄出現了淨減少。2016年和2017年,居民儲蓄存款連續兩年出現了較大幅度減少。

第三,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大幅增加。2017年,儘管新增存款相比2016年出現了下降,但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等其他存款卻相比2016年出現了大幅上升,這部分存款降低了2017年存款下降的壓力。2017年,新增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15萬億元,相比2016年增加1.78萬億元。而2016年則是大幅下降10萬億元。股市的漲跌和前期“救市”資金的退出是引起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大幅變動的主要原因。

第四,資金來源不足的壓力甚於往年。儘管2017年新增存款少增幅度相比2016年有所收窄,但金融機構感覺資金不足的壓力甚於往年。一方面,存貸差擴大,貸款增速持續快於存款增速。2017年,人民幣貸款增速為12.7%,高於存款增速3.7個百分點,貸款增速高於存款增速的現象已持續了四年多。與此同時,年度新增貸款佔年度新增存款的比重不斷提高。2017年,新增人民幣貸款為13.5萬億元,其佔年度新增存款的比重由2016年的85%上升至100.1%。另一方面,同業拆借活動有所放緩,同業融資難度加大。2017年,同業拆借累計成交79萬億元,日均成交3147億元,

同比下降17.7%。

多方面因素導致存款增速下滑

一方面,居民槓桿率不斷攀升,負債增加導致儲蓄減少。

近兩年,房地產銷售持續火爆,居民槓桿率也隨之快速攀升。2017年年末,我國居民貸款餘額已上升至39.9萬億元,是2009年的4.8倍。槓桿率(家庭債務/GDP)由2007年的18.8%上升至48.3%,上升速度快於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2016年,我國居民槓桿率上升速度更是驚人,一年內上升了5.0個百分點,遠高於同期全球0.8個百分點的上升速度。居民槓桿率的快速上升使得居民家庭債務快速攀升,儲蓄存款隨之減少。2017年,新增居民貸款7.14萬億元,為歷史最大值。同期,新增居民存款4.5萬億元,居民儲蓄淨減少2.6萬億元。

目前,中國居民槓桿率雖然低於發達經濟體平均槓桿率(72.9%),但與中國發展階段相似的新興市場國家相比,特別是在金磚國家中,中國的居民槓桿率大幅度高於印度(9.7%)、俄羅斯(18.4%)和巴西(25.3%),也高於南非居民槓桿水平(36.9%)。

另一方面,居民消費傾向變化,理財產品等分流了銀行存款。

超前消費、炫耀性消費漸成潮流。不少80後、90後年輕人通過網上借貸平臺、銀行卡透支等多種方式進行遠超其經濟能力的超前消費。根據上海交通大學發佈的《2014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與品牌認知調查報告》,中國大學生的人均年消費能力已達到近20000元,年消費總額達到6000億元,超過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2017年,國際環保組織發佈的報告也指出:中國消費者購物過剩現象突出,通過社交網絡和電商平臺建立的“社交購物模式”是重要的推動因素之一。同時,各類理財產品、資管產品發展迅速,對居民儲蓄存款特別是活期存款有明顯的擠出效應。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為29.54萬億元,與2016年水平基本持平(29.05萬億元),是2009年的17倍。

周景彤分析認為,未來我國居民儲蓄率還將趨勢性下降。

溫彬說,從趨勢來看,由於居民理財意識的增強,存款分流的現象還是比較明顯的。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剛性兌付”的打破,目前開始出現存款迴流的跡象,特別是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和大額存單發行規模快速增加。當然,在存款迴流的過程中,不同規模的銀行面對的存款形勢和壓力也有所不同。大型銀行由於網點多、客戶基礎好,存款形勢相對較好,而中小銀行則面臨較大的吸儲壓力。

而對於企業存款大幅下降,周景彤認為,“脫虛不入實”是重要原因。2017年,企業存款創下歷史最大降幅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一是經濟下行背景下,企業償債壓力上升,企業傾向於加快債務償還(包括上下游的應付款項)和降低未來投資,這使得企業現金流和富餘資金減少。二是部分企業存款和資管產品利差擴大,企業更偏好理財而不是存款。

銀行須加快轉型和創新

面對儲蓄存款增速下降現象,銀行應如何應對?是否會推高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

在溫彬看來,居民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是銀行的核心存款,對銀行經營至關重要。核心負債的特點是成本低、穩定性好,便於銀行做好期限錯配和流動性管理,提高淨息差收入。但隨著儲蓄存款增速放緩,銀行對同業負債依賴性增強,而同業負債期限短、波動性強,且成本受貨幣政策影響大。過去幾年,部分中小銀行靠同業負債支撐了資產規模的快速增長,但也導致了流動性風險上升。目前,監管部門已經將同業存單作為同業負債納入MPA考核,這有助於降低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風險。

而周景彤則認為,儲蓄量的減少、儲蓄增速放緩,從某種程度可能會傳導到實體經濟當中。但傳遞的多少和強弱取決於多個方面:一是銀行自身要提高效率,消化這部分成本的上升;二是儲蓄下降的快慢;三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四是相關部門的監管政策。

那麼,面對存款增速放緩、資本約束、金融科技快速發展、金融監管加強等新形勢和新變化,金融機構(銀行)又該如何進行轉型和創新?

一是迴歸本源。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聚焦區域、行業、客戶,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做好專業化、精細化服務,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快創新。在組織創新方面,推動信用卡、資產管理、直銷銀行等領域設立子公司,提高專業化經營水平。在業務模式方面,積極探索投貸聯動等,加大對“雙創”企業的支持力度,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三是用好科技。要利用好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在提升經營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更好地做好行業和客戶的風險管理。

與此同時,要走輕型化的發展道路,儘可能降低存款和貸款等傳統業務,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升中間業務收入在整個銀行營收中的比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