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在《嚮往的生活》第二季中,黃磊談及自己的父親,他說:“爸爸都82歲了,初二吃了一次飯,一轉身到現在都沒見。”

好不容易有時間想去看父親了,父親卻說:“你別來了,難得回家一趟,好好陪陪孩子。”

說到自己的岳父岳母時,也是如出一轍,已經生病住院了,還硬撐著,不到迫不得已,絕不讓他和孫莉去探望,就怕給孩子添麻煩。

黃磊總結說:“中國父母有一個特點,叫不給孩子添麻煩。”

張泉靈曾在《奇葩說》提到她曾經採訪的一位老人,她說老人身上有一股特殊的“老人味”。

她問老人多久洗一次澡,老人回答說:“我儘量不洗澡,一個人在家,人老了,洗澡是很危險的事,萬一摔了呢?我這後半輩子,給孩子多大負擔呢?”

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最近一部熱播劇《歸去來》中,唐嫣飾演的蕭清和張凱麗飾演的蕭媽媽之間隔著視頻的一段無聲對話,讓我瞬間淚崩。

蕭清家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她從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去美國斯坦德大學繼續深造,而她留學的學費生活費都是媽媽輔導音樂藝考生賺來的,一天連續上8小時的課,非常辛苦。

當蕭清終於在美國安頓下來,媽媽卻突然出了車禍,起初全家人都瞞著她,她還是再三詢問小姨才知曉。

蕭清深知家裡的經濟狀況已經不能負擔起自己的學費,並且她想要回國照顧媽媽,於是向學校提出了休學。

臨行前她跟莫妮卡說的一段話,不僅說出了中國父母的常態,也說出了千萬兒女的心聲:

原來我的優越,一直是父母的負擔,而我的機遇,是因為他們的犧牲。我以為我憑努力一步一步走上了更高的臺階,但其實我的腳下,都有我爸媽在為我添磚加瓦。我不能讓他們為了成就我,不敢享受,不敢旅遊,不敢休息,甚至不敢生病。

而病床上的媽媽得知女兒要放棄學業,心急如焚。

為了阻止蕭清休學,尚不能開口說話的媽媽撐著虛弱的身體與女兒視頻,在病床上對女兒比V露出笑容,並用左手歪歪扭扭地寫下了“我很好,放心,我們一起加油!”

視頻這頭的蕭清泣不成聲。

正如韓劇《請回答1988》中說的:

聽說神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媽媽這個詞,只是叫一叫,也觸動心絃。

對於媽媽來說,女兒的夢想和前程大過全世界,為了女兒,她一刻也不敢停下來,不敢窮,不敢病。

對於女兒來說,哪有什麼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安然靜好的背後都是媽媽在替自己負重前行。

影片更是折射出中國父母的現狀:不敢窮,不敢病,即便生病也不捨得告訴孩子,唯恐給孩子添麻煩。

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討論:當媽是一種什麼體驗?

獲高讚的回答是:“當媽後我變慫了,不敢窮,不敢病,不敢失業,不敢死。”

今年年初,成都一位81歲的老人蔣桂英“拾荒十餘年一人養活全家”的故事佔領了各大媒體,感動了無數人。

這位81歲的老人也只是一位普通的妻子、母親、外婆。

她女兒58歲了,6歲時患腦膜炎,智商低下且癱瘓,還有一個外孫至今已被她拉扯長大成人。

她早出晚歸撿了十幾年垃圾,才得以養活一家四口。

那時她的頭暈症越發嚴重了,有時候暈倒了,在地上躺了不知道多久才醒來。

所以她最怕的就是自己生病,因為一旦病了,全家人的口糧就成了問題。

她說:

我已經80多歲了,是完全有資格去死的人了,但是她(女兒)不死,我也死不成。

她只是芸芸眾生的一粒微小塵埃,但在數十年時間的荒野裡,她從青絲走到白髮用雙手撐起了女兒的全世界。

她定然也有想要放棄的時刻,但是一想到女兒,她就不敢停下來,不敢窮,不敢病,更不敢死。

我外公60歲時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在發病前期,他不止一次對我媽說“咱不治了,別給你添麻煩別浪費你的錢”。

病到末期,他誰也不認識了,卻仍然記得媽媽喜歡吃肉,每次吃飯前他總是會抓一把肉放在口袋裡含糊著唸叨“留著給我姑娘吃……”,媽媽看了忍不住抱著外公失聲痛哭。

外公過世後,母親整理遺物時才發現,幾乎每件衣服的內口袋裡都藏有幾塊肉。

那個叫父親的人,他忘記了一切,卻唯獨沒有忘記愛孩子,在生命彌留之際,依然不捨得麻煩孩子。

中國父母,全然如同《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歌中唱的一樣:“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在與時間的這場對壘中,我們都註定是輸家,唯有父母給予的愛,始於唇齒,掩於歲月,亙古長存。

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年少時我們總以為父母有銅牆鐵壁能夠刀槍不入,卻從未意識到,他們也會恐懼衰老,也會害怕生病,可最讓他們害怕的,是拖累子女。

父母太懂事,而我們,總是太遲鈍。

荊州83歲老太,患糖尿病20多年,但因為不想拖累孝順的兒女,老太太便有了輕生的念頭,住院期間獨自一人來到湖畔,想用跳湖來結束生命。

幸虧被晨練的人及時發現,被救上岸的老太太嘴裡還不停的念著:

你們走了以後,我還是要跳湖,我的孩子太孝順了,我不想給他們添麻煩。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有調查表明,目前老年人是我國自殺比例最高的人群,每年至少有10萬多55歲以上的老年人自殺身亡。

而80%以上的自殺理由是:“我不想給孩子添麻煩,不想拖累孩子啊。”

父母深知孩子肩上的壓力,總想著還能為孩子再做些什麼,奈何年邁,心底那份心疼和不捨也終究成了無能為力。

於是他們小心翼翼,不敢窮,不敢病,生活上的苦難也從來不說,唯恐耽誤我們工作給我們添麻煩。

對父母來說,不給孩子添麻煩,已經是他們晚年所能給我們最後的成全和疼愛。

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最近,60歲的李宗盛寫了一首新歌《新寫的舊歌》,這首歌承載著他和父親之間的糾葛往事。

那時的李宗盛年少氣盛憑著對音樂的一腔熱血,不願走爸爸走過的路,於是無聲的抗爭和父親的不理解,成為父子一生的嫌隙。

時隔多年,他終於用自己的方式與父親和解,一句“爸,我想你了”滿懷對父親的思念和愧疚。

然而就像他歌裡唱的:

一首新寫的舊歌

不怕你曉得

那個以前的小李有多傻呢

先是擔心自己沒出息

然後費勁心機想有驚喜

等到好像活明白了

已來不及

他不等你,已來不及

他等過你,已來不及

它道出了我們與父母之間,那些想說還沒說,可能卻已經來不及說的複雜情感。

當年,季羨林先生接到老母親病危的消息,他日夜兼程趕回去,卻只見到一副冰冷的棺材。

後來,他寫下散文《永久的悔》:

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當所有的思念和深情都輸給了“來不及”,這才是人世間最深的遺憾。

那些我們曾說著的來日方長,有時候真的會在某一個猝不及防的瞬間,就變成了那句“子欲養而親不待”。

柳巖父親過世後,她在微博中寫道:“父親走得平靜無憾。”

她有傷痛,卻無遺憾,更多的是釋懷,她已經拼盡全力給予父親最好的了。

她終於在北京買了一套豪宅,將父母接到身邊,帶他們旅行,為他們舉辦婚禮,父親生病時給予他最好的醫療條件。

而她那句:“如果親人健在,有什麼都給他們吧”,戳中無數子女的心。

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很贊同作家劉娜說的一句話:

你在儘可能給予家人的同時,最重要的是拼命奔跑成為更好的自己。有一種孝順,是強大你自己。

作家老舍說過一句話: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所以在有生之年,能夠為父母做到什麼,都儘量去做吧,一刻也別等。

你要讓他們知道,他們從來不是麻煩不是負累,你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負擔起他們的餘生,他們值得擁有這世間最美好的一切。

而我們,也願意為了父母的底氣,再努力一點更努力一點。

黃磊:中國父母不敢窮,不敢病,不敢麻煩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