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到省公安廳為高考女兒取身份證的母親

中午回家辦事,下班後等候公交的空檔,一位陌生的大姐問路,詢問的是xx路193號在哪裡。一般而言,對一些單位比較熟悉一些,對門牌號陌生一些,於是就在手機地圖上查找,無果。

大姐拿來兩張打印不太清楚、被摺疊了很多次的紙,上面的確寫著這個地址,在字裡行間找了半天,我才看明白這個地方是省公安廳身份證製作中心。

很久很久以前有朋友在這裡工作,所以大概的位置是知道的,我告訴大姐坐幾路車,在哪一站下公交,在路口的哪個方向,在路的哪一側。大姐說孩子馬上就要參加高考,但是身份證丟了,要走教育廳和公安廳的綠色通道,能夠在最快的時間裡拿到身份證,不至於耽誤孩子的考試,不過必須到省公安廳身份證製作中心來領。

我問:綠色通道的文件中提到要在“上傳信息”後“三個工作日後”,信息是否已經上傳?是否已經到了三天?大姐表示不解,話語中開始反問:信息應該在學校上傳了,到今天應該是四天(沒說工作日,今天週二如果週五上傳,三個工作日還不滿)了。

乘坐的是同一趟公交車,上車後大姐就開始詢問公交司機關於這個193號的情況,司機師傅也表示不懂;離前門近的幾位乘客也紛紛插嘴,出謀劃策。這樣走了兩三站。我招呼大姐,我也到哪邊下車,我帶你過去吧。大姐連連表示感謝。

送大姐過去,首先想到她是從保定一個縣城偏遠的山村來的,人生地不熟,大家七嘴八舌,事情說明了,但她不一定能夠找到地方;還有就是大中午的人家肯定下班休息了,她帶有地方口音的聲音再產生誤解;當然,更重要的是一個沒有出過門的農村婦女,大熱天裡奔波五六百里就為即將參加高考的孩子取回身份證,農村裡考出一個大學生不容易,能幫一把是一把。她下車的地方比我要到的地方多了兩站地,兩站地對我而言那是幾步路的事情,對於這個城市陌生人而言可能難如登天,記得第一次到這座城市換乘回縣裡的車,在車站周邊找車站就找了倆小時。

沒想到很順當,更沒想到證件就在門衛處,大姐掏出有關證件,不到五分鐘事情就搞定。大姐還要回去,這時是十二點半,我問了一下車程,她拿到客車司機的名片是一點半的車,還有一個小時,而地點則是在北站。

按照我的乘車體驗,她應該乘車的地方在運河橋客運站,這裡是西二環,還要跑到北二環,過去時間肯定會很長,即使打車過去也不知道具體的時間,所以就沒跟她說了。

走到站牌旁,大姐問我,能在這裡打車嗎?我說能。她一邊給司機打著電話,我一邊攔著車,通話的片刻,電話接通,她不忘說,我捎你一段,我婉拒。

路上,大姐告訴我,第一次到石家莊來,雖然石家莊有親戚但沒有想到麻煩他們。大姐進城前一定是穿了最好的衣服和鞋子,但是能夠看出這不是城裡人。從縣裡到省會花了五十塊錢,路上的距離是250公里,比預想的稍微便宜一點。

路上,我問:孩子是男孩子吧?

大姐:男孩子,不是,是個女孩。

我問:孩子在哪裡上呢?

大姐:在縣一中。

我問:學的文還是理。

大姐:學理。

我問:學習應該不錯吧。

大姐:前幾次模擬考試都在五百分上下。

按照往年的分數線,五百分應該在本二線以上,對於省會這座城市,本科遍地都是,但對於深山裡的這個家庭來說,可能是走出大山的希望所在。從價值判定來看,與回去辦事相比,這件事情無疑更重要一些。

在辦理取身份證手續的空檔,我瞄了一眼孩子的身份證。她家在易縣的紫荊關,紫荊關是太行八陘之一,可以想見當地的交通情況;孩子是“00後”,生日是6月8日,這一天是高考考試結束的那天,祝這個小朋友能夠取得好成績,祝參加高考的所有的小朋友都能考入理想的大學。(2018年5月29日20時20分至21時10分,1400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