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孔索镇是奥莫低谷的交通要道,去往各部落的路都经过这里,站在路边,眺望远处孔索人村庄,层层叠叠,很像是国内南方山区的村寨,梯田也被修整的齐齐整整,这种景色在东部非洲非常少见。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孔索人在恶劣环境下修建的梯田。东非大裂谷 奥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摄影:王武

2011年4月和2013年4月,在两次对孔索村寨探访结束后我做了记录:

木栅栏围成一个个小院落,狭窄的石板路再把这一个个的小院落一层层往上推进,院子里三、两间茅草覆顶的圆顶草房或住人或拴着牲口,妇女们围着不大的场院聊天做家务,一群光屁股的孩童叽叽喳喳地跑前跑后,我想这些来自中国的访客恍惚间以为钻进了西南边陲的某一个山寨里。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围绕在身边的孩子突然鹦鹉学舌地冒出个中文单词,发音是那么的准确,猛然看到黝黑面孔上东方人的造型,使人不得不相信这些生活在非洲大陆腹地的人,血液中真可能还流淌着华夏的血液。东非大裂谷 奥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摄影:王武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这个孔索的老年妇女有一张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长相,当她对我客气的微笑时,此情此景一下子把我带到了国内的西南边陲村落里。而郑和就是云南昆阳人,洪武十三年被明军俘获,连同他的族人被押解到中原成为奴隶或充军,郑和下西洋时就带了很多的旧族。 东非大裂谷 奥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摄影:王武

500年前,太监郑和带着中国皇帝的黄金梦,率领大型商船组成的船队,漂洋过海来到非洲海岸。被印度洋的风暴损毁的船舰再也无法驶入海洋,多余的水手只能被遗弃在这块陌生的大陆上,少数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水手用东方的智慧和勤劳,以及农耕的方式融入当地部落并繁衍了后代。巧合的是孔索人就是农耕和畜牧的部落,这种既畜牧又耕种的生活方式在奥莫低谷的丛林地区二十多个原始部落中绝无仅有,是巧合,还是仅仅是巧合?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孔索伽莫勒人和周边的部落生活习俗完全不同,他们选择了定居而不是过着不停迁徙的游牧生活,他们有自己的宅院,并且只会在老屋子的宅基地上翻盖房屋,这一点同中国人的习俗也有相同之处。东非大裂谷 奥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摄影:王武

村头有一块平坦的场地,中间有一个用许多树干围在一起的旗杆一样的东西,问了一下向导,说这里是村里集会议事的场所,每十八年在中间的树干上再捆扎上一根新的树干,说是已经有五十余根了,仔细数来,能见到的也就是三十余根。再问,只说是被动物搞坏了许多,由于语言沟通困难,到底有多少根树干也无法考究,如果用30乘以18,结果耐人寻味,那最早的树干竖立在这里的日子大约是五六百年前的某一天,这岂不又暗合了三宝太监率众航海到达非洲海岸的日子?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村子中间的广场树立着纪年的时间谱系塔,村子里的重大事项都是由头领和长者在此讨论确定。东非大裂谷 奥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摄影:王武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时间谱系塔柱年代久远,沧桑可见。东非大裂谷 奥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摄影:王武

经确认这个村名是伽莫勒(音译),我猜测着,中文里有无对应的词汇。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妇女用棉花撵线的方式和所用的简单工具至今在中国的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一带以及一些偏僻地区仍能见到。东非大裂谷 奥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摄影:王武

孔索目前有30多万人口,9个有血缘关系的部落,分散在50个村落里。孔索人的身边居住着许多更加原始的部族,他们从东南部的肯尼亚迁徙而来,独善其身从不与其他部落交往,保持着独特的农耕习惯,种植高粱、玉米和大豆,间或畜牧,同国内的山民生活习惯极为相似。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伽莫勒村一角。东非大裂谷 奥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摄影:王武

伽莫勒村还有一处被西方人称为 “青年旅社”的奇特之地。孔索青年男子在独立门户之前,要集中住在这里,成家后的青壮年男人,在老婆怀孕后也必须集中居住。外界无法理解孔索人的这一传统,戏说为古老的计划生育方式。在我看来,情况要复杂得多。孔索人从肯尼亚沿海迁徙而来,必定是遇过巨大灾难,部落仇杀就是一种。保持高度警惕,才能在陌生土地上生存,孔索人这么做如同军事管理,青壮年集中住在一起,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可以有效抵御外来之敌。每一种现象背后都有深层原因,活下去,扎下根就是孔索人的生存要义。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村中的通道都有防御功能,表面平静的生活下可见伽莫勒村村民的警惕性,只有经常要面对强敌时人们一般才会采取这样的生活方式。东非大裂谷 奥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摄影:王武

这个问题总是挥之不去,几百年间,广袤的非洲是否出现过华夏后裔的身影?如果有过,这些华夏后裔今安在?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每一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纪年谱系塔柱。东非大裂谷 奥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摄影:王武

中央电视台和《江南时报》都曾对一个叫沙里夫的肯尼亚女孩,来华寻祖的故事做过详细报道: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郑和远洋船队,图片来自于网络

沙里夫说,打她懂事时起,祖母就告诉她,她们一家的祖先是中国人,“听祖辈们说,我们这个家庭是中国家庭,我们的祖先以前生活在中国,他们的航船因为在附近触礁了,船搁浅了,他们就上了岸。当地人提出,如果水手们除掉岛上的一条巨蟒就让他们在此落脚。于是,一位勇敢的中国水手除掉巨蟒,从此他们得以在岛上定居,并一代代传下来……”虽然没有文字描述,但中国水手的故事却被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来。而她的祖先正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到达肯尼亚帕泰岛时因船触礁留在当地的水手,由于战争和疾病,她们一家也是目前帕泰岛上唯一的郑和舰队水手后裔。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这个自称是中国水手后裔的女孩沙里夫的面孔更像是具有印巴血统。图片来自于网络

据中国史料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曾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抵达马林迪、蒙巴萨等东非沿岸城市。肯尼亚滨海省现在的马林迪市,在中国明代时是古麻林国所在地。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到达了麻林国后,麻林国的国王亲自到海边迎接中国使者,举国上下沸腾了。而拉穆群岛恰好位于环印度洋航线的交通要道,是郑和船队前往上述东非沿岸城市的必经之路。500多年前,一艘中国船在肯尼亚拉穆群岛的帕泰岛上加村附近海域触礁沉没,船上的20多名船员逃生登上了帕泰岛。随后,他们在上加村定居下来,教当地人如何耕地种田,结网捕鱼,与当地人通婚,繁衍至今……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现在有很多的中国人到帕泰岛寻古探秘,岛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图片来自于网络

不少学者与媒体纷纷推测,如果数百年前中国人在肯尼亚海滨一带留下后裔的传说属实,那么这些后裔极有可能是郑和部下的后裔。摄制组还采访了肯尼亚文化部部长、遗产部部长、旅游部部长、中国驻肯尼亚大使、肯尼亚国家考古工作者等多方人士,以确凿的证据证实了这一可能性。沙里夫的中国水手后裔身份基本可以确认。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在帕泰岛上发现的古瓷器,这也是沙里夫寻根寻根问祖的物证。图片来自于网络

摄制人员深入肯尼亚帕泰岛,对沙里夫一家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采访拍摄。他们还拍摄了中国船员遇难沉船的海域,从沉船残骸中打捞出的中国明代器皿等。由于中国船员登上帕泰岛的时间和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到达东非的时间基本吻合,因此可以初步判定当时触礁的中国船应该就是郑和船队中的一只。帕泰岛居民家中收藏的大瓮上还刻有“龙”的形象,是典型的明代器皿。另外在帕泰岛上还留有一些圆顶的“中国墓”。据悉,沙里夫一家的身世还引起了西方史学界的关注,而中国大使馆也计划组织中国考古学家对帕泰岛的中国遗存做进一步的调查。

非洲有个村,肤色很黑说自己是中国人,摄影家却说另一个村更像

沙里夫现在已经已经成为名人。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我看来,只是这个叫沙里夫的女孩,比之孔索村的孩子来太有点非洲化了,后者才有更多的和我相似的面孔。我常想,郑和船队的后裔为什么不是孔索?为什么不是孔索的伽莫勒村?我不是人种学家和考古学家,这些注定了只是个猜测,谜底还是留给专家们去解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