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中,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意思即為天資聰明而又好學,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大部分的人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然而,行與知是彼此獨立的個體。知此道理者很多,做到的人就比較少。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每個人都有一點“自戀情結”,總想自己比別人強一點;這種強,不在乎知識淵博,有素質涵養,而是要讓自己的長相實實在在的比別人強。

如果讓一個人去向別人求教,似乎就在承認自己沒有別人強。而如果讓一個社會地位高的人向社會地位低的人請教,更會覺得拉掉了自己的身份和架子。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其實人獲得了較高的社會地位,並不真是什麼都比別人強。人獲得了社會地位,可能是某一方面的技能超出了常人,而不是所有的技能都超出常人。武術冠軍未必寫文章超過普通教師;大學教授游泳可能抵不上擺渡的老者。

不恥下問可以讓一個人真正的軟實力加強,不需要為了自我的面子而刻意偽裝。一個人在刻意偽裝的時候,內心是很糾結的;那“心 在靦腆臉在笑”的撕裂感可以讓一個人減少一定的生存質量。

如何才能讓自己真正得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呢?解鈴還需繫鈴人,即然孔子提出瞭如何去做,那他一定也做出了什麼表率行為。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講到,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地向周圍的人詢問典禮相關事宜,當他問完之後。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孔子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知禮的表現啊。”

孔子所言所行,給我們的正是最好的表率行為。不懂的事向別人問,對被問的人而言,就是一種尊重。

試想一下,有人向你請教問題,是不是覺得自己特別得有成就感?你是不是很樂意把知識告訴別人,會拉近了和那個人的距離?尊重別人是不是一種知禮的表現?

從另外一面說來,你不懂的問題如果就放在那邊不問,到時候做錯了,是不是又失掉了另外一個層次的大禮?

孔子為師,且為師之鼻祖。如果他說了的話自己不去照著做,就沒有一點點的公信力。孔子的話能被國學經典收錄,則是對其話語權威性以及品行的間接肯定。因此,多讀孔子的話語,你一定會收穫匪淺。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還有一層引伸含義——為了得到學問,可以不顧一切。

不顧一切地學習,你可以得到很多你當初所不敢想的輝煌。

1993年,有位叫張立勇的青年輟學到廣州打工掙錢為家裡還債。1996年在他叔叔的介紹下,他來到北京,並直接到清華食堂做了一名賣饅頭的臨時工。

在清華,張立勇每天晚上都會去聽一些大師和名人的演講,有的時候下班比較晚,只能站在後面聽一些結尾,在聽這些大師和名人演講的時候,也讓張立勇迅速得到了成長。

為了學好英語,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練習,同時還參加清華大學一些英語俱樂部和英語角活動。

最後通過自己努力學習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參加托福考試竟然考了630分,這個分數比很多清華在校學生考得還高。

因為這事媒體開始關注張立勇,漸漸地,社會各界開始知道張立勇。

2004年10月,共青團中央向張立勇頒發了“中國青年學習成才獎”,他被譽為團中央樹立的全國十大傑出學習青年之一,還受到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面對面”“新聞會客廳”等有影響的欄目和100多家媒體的採訪報道。

張立勇當初的揹債情況,如果換做其他人,也許就會打打工混混日子了。因為在普通人的心裡,輟學代表著自我學習能力不夠;揹債意味著貧窮,受不到人尊重。

沒有學習能力,如果再去學習,那學不出什麼成績來,就是既浪費時間,又給別人說風涼話的把柄。但張立勇沒有顧慮那麼多,他只是去做了,而且做得很用心,結局也很令人感動。

我不知道張立勇是否是因為讀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話而刻苦學習,但我相信,今天讀過這句話的你,應該知道孔子老先生是多麼的具有智慧。

他在若干年前就已經把拼命學習能帶來的巨大好處告訴了我們。我們知道孔子老先生是智慧的,我們就應該對他的話語加以研究,並照著去做;如此,你的收穫一定超過普通的大眾。

有人在電視劇中,看到一些演員扮演正在學習的古人時,會說:“我學習時會不會像他們那樣,很有腐朽的學究感?”

其實演員演出來的,還不是真正學習時的樣子,畢竟假裝和真做效果是不同的。真正用心學習時的人,在當時一眼就讓你迷住。

你若不信,你可以試著找找毛主席、周總理學習時的照片;也可以找找胡適、張愛玲的學習照片;實在不行,你也可以看看孩子的語文老師在學習時的樣子。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如果你學習一部經典時,自覺自己的樣子會給人腐朽的學究感,那說明你對這部經典還沒有真正興趣;真正有興趣的人是感覺不到自己學習時的樣子,因為那時的他只會沉浸在所學知識中。

如果你因為不瞭解那部經典的價值而產生不了對它的興趣,那更說明你還得要學習;因為經典的價值是在其它一本本分門別類的書籍中輔助表達和驗證出來的。

如果你讀我的文字到現在還是沒有想讀國學經典的衝動,那你可以到有學習氛圍的團體或者機構裡多體驗體驗,氛圍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多方面的態度,其中學習態度最可以改變。

三千小童專欄作家陳蘇民供稿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