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真实非洲什么样?这下总算是符合要求了——非洲腹地摄影纪实

41、真实非洲什么样?这下总算是符合要求了——非洲腹地摄影纪实

《天真的摄影家》封面,《欢快的部落脚步》摄影:王武

41、真实非洲什么样?这下总算是符合要求了——非洲腹地摄影纪实

插图《资讯人阿贝和他的部落女友》摄影:王武

书的主编是一位著名的摄影家、摄影理论家,他对书中摄影家本人对自我的非洲摄影活动的嘲讽有着特殊的情趣,感觉就是终于找到了一个不务正业的摄影人满世界不靠谱地乱跑的典型。长期以来中国的摄影界都是以摄影家有没有拍摄身边的人?有没有关注身边火热或是痛苦的生活?来衡量一个摄影家的行为是否得当,作品是否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对中国摄影家对“他族”的拍摄一直持否定态度。虽然摄影来自于西方,中国摄影界也常以西方摄影为范本,但在这一点上和西方人对摄影的理解却截然相反。显然西方摄影大师们的视觉要宽广的多,基本上是以人类的整体高度为平台,怜悯众生也被众生怜悯,这就是所谓的“关照”。当然,这种“关照”也包涵了对“他者”的俯视。比如被中国摄影界奉为圭臬的马格南的摄影家们,比如名利双收的萨尔加多们。似乎只有西方的摄影师拍摄“他族”才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中国人“关注”一下他族就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我就曾遇到过一个高校摄影老师,她就直言不讳地说:“为什么你要拍非洲而不是去拍大凉山的孩子,哪怕是装一下也可以啊!”,话说到这个份上,都是教书育人的人自然就是聊不下去了。现在终于有一个拿照相机的傻瓜,不知道深浅,又舍得脸皮,把非洲摄影的乱象自报家门,以文字的方式投怀入抱地暴露出来,岂不是天赐良机。所以,《天真的摄影家》这本书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

41、真实非洲什么样?这下总算是符合要求了——非洲腹地摄影纪实

插图《湖边渔市的管理人》摄影:王武

当初主编拿到这个稿子后十分兴奋,如获至宝,认真修改,关键处还不忘提醒下些猛料,并亲自写序,序言引用1851 年12月至1852年3月间马克思撰写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一句话:“他们不能表述自己,只能被别人表述”。总编用这句话是有很深的用意的,马克思所指的“他们”是大革命时期法国小农,囿于缺少文化和低下的社会地位,他们连自己的意图都表达不出来,其窘境可想而知。引述时说是共勉,这意思你还不懂吗?中国的摄影界往往正是这样,在这个生态链里,摄影家是一个茫然的群体,他们没有发言权,他们要等待着被包装、被代言。摄影家在拍摄完成一组或是一个选题时,对作品最终的阐述完全没有话语权,他们也的确不知道如何阐述自己。摄影家作品的最终归宿往往与个人的社交能力、经济基础结合起来,如果你是一个房地产大亨去爬了一次珠穆拉玛就可能会被阐述为自然主义的摄影;如果你是一个具有很多社会资源的人,比如高级干部,随便拍一拍水呀风呀什么的,就会有很多的理论家、策展人围着你,直到把你包装成国际摄影家或国际摄影艺术家为止,并且是位于金子塔塔尖的不出10人的尖中之尖;如果你乘坐直升机拍摄了很多羚羊在非洲红色沙地口吐白沫狂逃的画面,而又出于缺乏经验公开展览发表,你也不用担心,你最终仍会被阐述为环保主义的摄影;你因为有钱多次去了南北极,那你肯定会被冠以疯狂的摄影师,当然,这个说不太清楚是好还是坏的名头还会让你欣然接受;如果你想去南北极而又资金不济,拍一拍乡里乡亲,那就是坚守乡愁的本土摄影典范。理论家们留给摄影家的名头还有很多,随便弄一个人类学摄影、社会学摄影再或是当代摄影也都不难。如果你真是身无分文或是当年因个人感情的混乱带着隐晦的心情流浪到了藏区,随手带了照相机的话,以后也说不定会被阐述为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先祖。

41、真实非洲什么样?这下总算是符合要求了——非洲腹地摄影纪实

插图《被抽打的女孩》摄影:王武

问:有动物吗?

答曰:没有。

问:有孩子吗?

答曰:很少。

问:有唇盘族吗?

答曰:没选。

问:有红泥人吗?

答曰:......

“对了,王老师!你这不是真正的非洲”

“怎么办?”

“你最好补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好家伙!非洲狮子的数量少得连绝大多数非洲人都没有看到过,看过非洲大草原上雄狮的非洲人连0.1%都不到,非洲怎么就成了动物的乐园了。对呀!电视上每天就是这么播的啊!对于中国摄影界来说,非洲就是狮子、大象、原始部落、饮毛茹血,非洲就是街头、孩子、红泥人、大嘴唇。

41、真实非洲什么样?这下总算是符合要求了——非洲腹地摄影纪实

《贡德尔山区的学校》 摄影:王武

这下子总算是符合要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