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時期,為什麼山東人選擇東北,而不去更為富庶的江浙呢?

黃元中

一 :地理位置就近而言,山東河北同屬北方為何捨近求遠去南方?怕是沒到江浙就遇到水源食物不足和盜匪威脅。

二:歷史原因,江浙從清朝之前就很富裕,良田早已讓當地地主霸佔,在過去就是給當地地主當農奴了。

三:人文原因,清朝建立後就將東北地區封鎖,漢人不得進入,致使東北土地得到了更好的沉澱和保護,為闖關東的人能提供種植糧食的保障。

四:社會原因,從古至今,當地政府官員都不喜歡有大量的流民湧入,會造成當地社會矛盾糾紛,就算沒有他國入侵,當地政府肯定會百般打壓大批流民,就別提哪個水深火熱的時代了……

總結:所以要去個沒官僚,地主欺負又要土地肥沃,距離較近的地方,就只有東北地區了。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謝謝,有問題可以提出,虛心接受🙏🙏


一騎咎

不去江浙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一、江南雖然看上去富庶,是魚米之鄉,但人口眾多,而本區域內丘陵起伏、水網密集,隨著明末清初不斷開墾,早就沒有那麼多適合耕地了,也就是說,即使去了,也沒地種了……沒有了土地,在那個以農業為絕對支柱的時代來說,根本就養活不了人。

二、所謂的富庶,也是相對而言的,其實江浙底層的農民生活也是很悲苦。從明朝以來,江南地區的糧食稅是比華北、兩湖等地重的多。我們對於江南的美好感受很大一部分是想象中的,那只是一小部分有錢有閒的文人對於江南的詠歎,其實根本就不是整個江浙。那時候的江浙也多災多難,水災、風災、兵災......所以江浙並不是天堂。載

三、被其他地方的人搶先了一步。19世紀後半期,在經歷了太平天國戰爭的14年洗禮後,長江流域諸省變得很空曠,於是,大批湖南湖北的農戶,以及蘇北農民,河南農民、災民迅速的填飽了江南一帶。等山東人想去的時候,人家都已經先下手為強了。

至於去關東的原因,同樣也很簡單:

那個年代,華北自然經濟環境不斷惡化和社會動盪不安,對山東和華北的農民來說,移民已是一種迫於生活的必需。移民關東,他們也未必真心願意,誰不想去更好的地方呢?可經過現實的篩選,東北不僅已是唯一的去處,且還剛好是最佳去處。因為除去東北,天下間已無閒田曠土來容納他們的插足!這樣的去向儘管令清政府十分不悅,卻也並非移民有意迕逆政府的心思,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其實,在山東等地“闖關東”由來已久,也有不少移民中向家鄉寄錢者有之,帶財物回鄉過年者有之,也不乏發財致富成家立業者,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眾要到關外謀生賺錢。山東有些村莊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裡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人視為沒出息,逐漸形成了“闖關東”的習俗。所以在華北特別是山東的膠東和河北的冀東,勞動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災人禍,首先想到的是攜家帶子,或集結親戚好友,蜂擁到關東去謀生。


清顏2017

山東人闖關東與山西人走西口;福建、廣東人下南洋一樣,在方向和路線的選擇上首先考慮的是路途遠近。

目前,從已知的史料來看,山東人闖關東陸路線一般是從喜峰口、山海關進入東北三省,一路步行,用腳丈量土地,這是中國人最傳統和踏實的趕路方式。海陸則是從蓬萊、煙臺等地經大連、旅順進入東北三省,根據洋流和風向,海路可以更迅速、省時省力到達目的地。

同時,這兩條線路的共同特點是:路程離山東境內都比較近,時間成本更低。在過去交通工具不發達的現實條件下,如何安全又快捷到達目的地無疑是第一要務。

相較於江浙地區,因為中間隔著長江,在包括許多山東人在內的北方人心目中,那完全是一道兇險莫測的天塹。而且古人所稱的四瀆:江、河、淮、濟,長江佔據著無比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我國實際上的兩北分界線,也在南北兩地人們心中劃出一道文化分界線。

以長江為界,自古以來我國大體分為南北兩個文化體系。在山東人的印象中,無論是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還是滇文化、閩文化、嶺南文化等等,都完全不同於北方的黃河文化。如果把闖關東改成下江浙,除了路途的因素,第二個難以逾越的無疑是文化上差異。地理距離終究可以逾越,但文化上的融合才是無比的艱難。

與這種現實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山東和關東地區有著天然的血緣關係。自古以來民間就有“山東遼東同屬一省”的說法,這種血緣關係在明朝時更被進一步強化,遼東都司隸屬於山東布政司,不僅行政、司法、監察等歸山東布政司負責,遼東的土地、人口也在統計中劃歸山東。

因此,山東當時下轄的6府15州89縣涵蓋了現在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而清朝對於遼東地區的軍籍、戶籍管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也延續了明朝的做法。有清一代,大量的山東人或上二代、三代是山東的人群生活在東北地區。

因為自古以來就有的血緣關係,山東與關東的文化屬性十分契合,加之家族沾帶故的血脈關聯,都極大推動了山東人闖關東的熱情。事實也證明,齊魯文化與關外濃郁的本土特色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獨特、多元、充滿活動的東北文化。

山東人闖關東也是一種經濟行為,墾荒、經商,迫於生計背井離鄉,到異鄉創苦創業,說到底是為了生存,為了改善生活。所以,東北三省的黑土地給大批山東人提供了這個機會。加之後期清朝當局的有意識引導,使山東人闖關東由半自發向官府主導過渡。而且,成千上萬的山東、河北等地的百姓踏上東北三省的土地謀生,極大改變了東北三省社會、經濟、人口結構。

江浙之地雖然富庶,但是對於更習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山東人來說,種大豆高粱和種水稻完全是兩回事,不僅要改變耕種的習慣,更要應對因氣候不同而產生的農業經驗的變化。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讓吃慣麵粉和地瓜、喝慣大米粥的山東人,去江南水田裡淘飯吃大米和粘糕、喝米酒,顯然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南北方兩地的風土人情迥異,決定了山東人選擇不去江浙,而是去闖更接近自己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的東北三省。任何時候,不同地域人群融合都是最難的,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民間還流傳著這樣針鋒相對的諺語:山東侉子愛吃高粱餅子;南方蠻子愛吃綠豆丸子……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南北方人群確實存在不同,也促使山東人在闖關東時期選擇東北,而不去更富庶的江浙。

歷史是發展的,人口的流動也越發頻繁,我國就像一個大家庭,不同地域群體間的融合已很常見。現在,100年前闖關東的山東人後代開始闖山東,在江浙等南方地區,大批的山東人也在那裡工作、定居生活……


指動濟南

闖關東時期。是從清朝開始的。

“關東”,說的是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因為東北三省位於山海關以東,所以稱為關東。

闖關東是從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山海關大門面向關內人民開放。闖關東以山東、河北人最多。1927年到1929年是闖關東巔峰時期,超過300萬的人進入東三省。

清朝以以東北為龍興之地,擔心關內漢民遷入會損害滿人利益。所以從康熙七年到咸豐十年實行封禁,不讓漢民進入東北。


華北地區地少人多,在山東河北等地闖關東的人封禁之前就有,就像“走西口”一樣大量的闖關東漢民把錢財等物帶回家鄉,這些都刺激了更多的人到關外謀生。山東很多村莊幾乎家家都有闖關東的人,在這樣的風氣之下,很多人甚至認為不去闖關東都是沒出息的表現。

據不完全統計:從清朝到建國,闖關東的山東、河北等人人超過4000萬人。

媳婦奶奶是闖關東移民第三代人。據奶奶說她們家應該是在1912年左右,也就是大清亡國的那幾年。是從山東聊城遷入的,一家兄弟分為兩家,一家留守山東一家闖關東。至於為什麼選擇東北而不是江南,一是語言障礙,江南人說話北方人聽不懂。

二是江浙人口更多,雖然富庶,但是有從上海那邊回家的人說,那邊更不好過,稅負嚴重。

三是因為東北地廣人稀,物產豐富,上一輩人很多都是到了關外,發了大財回家。

那時的華北地區,各種勢力交叉相錯。吃不飽飯,三天兩天的增加賦稅。都沒幾個能吃飽飯的,但是村中有家人在東北的,都是能吃飽穿暖的,家裡看著很羨慕。於是兄弟兩個,商量後,哥哥來東北弟弟守著山東老家。誰知道這一走就走到了黑龍江,這裡土地肥沃,山林鳥獸眾多。山東人特有的豪爽征服了鄂倫春人,幫助山東人在當地紮根發芽。很遺憾的是,媳婦奶奶的爺爺,一直想回山東老家,可是到去世也沒有見到家鄉的親人,直到1950年才把骨灰遷回聊城祖墳。


因為到了奶奶這一代,家裡沒有男性,所以東北這一支已經斷了。山東河北風俗,姑娘不可入祖墳。

經過一百多年的生根發芽,遷入東北的山東河北人,已經和當地人一樣。宣統三年東北人口約1841萬人,其中有1000萬人來自山東河北河南。其中山東人最為多,站移民比例70%到80%。所以很多人都說東北人一半是山東人,其實是有根據的。


會飛的大馬哈

山東人闖關東的第一原因,東北人少地多,只要能出苦力開荒,就有飯吃,這是人們賴依生存的笫一要務。由於山東是民國第一人口大省,人地矛盾從清代起就非常尖銳(與之相對的是河北在清初戰爭中人口損失慘重),所以闖關東的山東人多於離東北更近的河北省。

第二個原因,逃荒要有目標,山東闖關東主要是投親靠友。明代遼東屬山東省,山東人在明代向遼東移民中充當了主力軍,因此兩地多沾親帶故,聯繫較多,清初掠49萬山東人為遼東包衣,加強了這種聯繫。因此在清朝中前期鼓勵關內農民入遼東墾荒運動中,山東人充當了主力,因為有親戚,好投奔。而這種魯-遼之間一直延續下來的廣泛親戚關係成為了清末民國闖關東的導火索,從最初的一家一戶,到整個村,到鄰縣的親戚,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達到一兩千萬人的規模,甚至有的縣舉縣搬遷就為渡過災荒。

第三個原因,山東闖關東的海上路徑近。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僅一海之隔,在古代坐船要遠比陸路方便(參見漕運的成因),無論是從登州府,還是從黃河河口,前往遼東都遠比從山東到河北方便,而到了民國時,火車使得遠距離旅行成為可能,而山東到黑龍江是可以一條鐵路通到底的。

以上方向性規律並非絕對,在陝西也有200萬山東移民(清末由山東藉地方官發動),在東北也有相當比例的河南人後裔(約5%),同樣,距離東北更近的河北,因為種種原因,闖關東的劇烈程度遠不如山東。

為什麼不去江,浙等南方一帶的魚米之鄉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為山東與江浙等歷來由於南冒北侉的地域觀念,語言差異太大,不便溝通。由此造成了第二個不去南方的原因,因語音的障礙,山東歷來去南方謀生的少,沒有親友可奔。第三個原因,山東人不適宜南方多雨悶熱的氣侯環境。第四個原因,江浙一帶相對人多地少,與東北的人少地多成反比,不利謀生。笫五個原因南方水網密集,山地太多,交通不便。

不去南方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習慣不適。不象去東北,剛逃荒的山東人就兩千多萬,東.北到處都是山東人,甚至整村整鄉的搬到東北同一個地方,除了地理位置變化為,人際關係就是從山東老家躉過去的。對以後的謀生更有力。


魯南觀點


這些國家雖富,但卻因為人口的聚集,早已是塵歸塵,土歸土,每一寸土地都是涇渭分明,並沒有多餘的閒散土地來安置這些英國的“異端分子”。

而且這些在國內稱之為“政治犯”的一群人,很容易成為當地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進而對原有的社會秩序造成衝擊,因此,清教徒並不是跨過英吉利海峽,來到近距離的鄰國法國或者德國,而是逃往了大部分地區還處在待開發階段的美洲。

因為經過幾百上千年的發展,與自然作鬥爭已經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倒是與人爭鬥,成為了一件更可怕的事情。

同樣的道理換到闖關東的人身上,如果說到富庶的江浙地區,並一定就能比原來的生存環境好到哪裡去,因為江浙並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


闖關東的人大多都是樸素的老百姓,讓他們去經商或者創辦工廠,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他們擁有一定的資本,大可不必冒著生命危險闖關東。

如果他們湧向江浙當地的農村,以當時的土地生產力,斷不可能有什麼多餘的人口容量給他們,反而會加劇他們與當地人的矛盾,“地域黑”也就順理成章的被提出來了。

因此,闖關東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他們並沒有太多的選擇,滿清對東北實行禁止開發的策略,使得東北地區在滿清260多年的歷史上並沒有多少人移居這裡。

當晚清民初禁令解除,大量的無主土地暴露在因缺少土地衣食無著的老百姓千里眼前時,這就是他們眼中的新大陸,這就是他們眼中的美洲。


而且當時沙俄、日本對於東北的礦產資源虎視眈眈,開發如火如荼,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對於只剩一身氣力的農民來說,簡直就是福音。

因此人們沒有選擇到富庶的江浙地區,而是到了原始狀態保存比較完好的東北地區去了!


歷史三日談

以上表格為民國年間的山東半島10個縣的糧食供應情況,大家可以很直觀的得出結論——糧食不夠吃。

黃縣人是當年闖關東的主力軍,來看一下黃縣的情況,清代同治年間編纂的《黃縣誌》裡是這樣記載的:山東黃縣“地寡人眾,惜地如金……雖有豪強,無由兼併”,連地主兼併土地的熱情也受到抑制,沒有土地讓他們兼併了。豐收之年,全縣產出的糧食僅夠滿足60%的需求。黃縣在民國屬於三等縣(共有六等),表格中的“農產物不敷”的掖縣更是一等縣,“當地生產不足消費”的牟平是二等縣。一二等縣尚且如此,整個山東的情況可想而知。

人多、地少,直到今天,山東省的人均土地仍然只有1.2畝,想要填補肚子,缺乏生計的農民只好選擇背井離鄉,去尋找一方能夠容身的土地。

清末民初的山東人,普遍把目光投向了東北地區,主要原因只有一個,東北這兩個字,代表著山東人魂牽夢縈的土地,那是廣袤的、插一根筷子就生長出參天大樹的肥沃的黑土地。

其次、清末的統治者,事實上已經無法維繫開國之初堅持的“禁止漢人墾殖”的“禁關令”,客觀上,給了山東人一個寬鬆的政策。

第三、距離接近。山東人闖關東,一般來說分為兩路,半島地區的人們習慣於走水路,跨過渤海海峽就可登陸東北,至今海峽兩端的大連市和煙臺市的口音都非常接近。山東內陸的人很多人會選擇陸路,走德州、滄州、天津、唐山、秦皇島一線,直抵山海關。

第四、飲食、口音接近,比起更加富庶的江浙,去東北沒有太多隔閡,也不需要很多的適應時間,即可融入當地生活。

第五、技能。山東人,除去青島、濟南等少數大城市居民,普遍缺乏經商頭腦,唯一擅長的就是農活。江浙固然繁華富庶,是以商業環境發達,但同樣土地稀少,對山東人誘惑力自然不夠高。

最後,經過一代代山東人前赴後繼的闖關東,已經在東北紮下根來的宗親、鄉鄰也會把東北的情況轉達給老家,也做好了接待老家人的準備工作,因此,帶著對家鄉無限的眷戀、同時也滿懷對東北的諸般期待,山東人就這樣踏上了“闖關東”之路。

闖關東這種趨勢,事實上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快,到了九十年代、尤其是進入了新的世紀之後,“闖關東”的趨勢得以停止,甚至,開始了大量回流。


歷來現實

看了很多答案,都扯了一堆,其實哪有那麼多原因。山東去闖關東的都是什麼人?99%都是農民,而且山東人比較傳統,所以他們出去肯定還是奔著種地去的,而當時全國還有哪些地方有荒地給你種?除了西藏新疆,也就只有東北了。所以山東人選擇東北,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那裡有地種。

十九世紀中葉,黃河經常氾濫,山東遭災嚴重,百姓民不聊生,只能去外地討生活。當時清朝禁關令已經鬆動,東北之地,十倍于山東,而人口則反了過來,甚至都不足山東的十分之一,所以自然成了山東人逃難的首選之地。

山東人闖關東,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中間一直沒有停止,持續了一百年左右,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有很多人吃不上飯,去了東北。我姥爺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過去的,我爺爺的三個兄長是五十年代過去的。

一個家族中最開始闖關東的都是正值壯年的男人,他們身體好,能吃苦,就最有可能走到東北,不至於在半路上或被搶劫,或者餓死。到了東北後,他們也能憑藉較好的身體,迅速的找個活,或開片荒地,養活自己,然後等日子稍微好些了,再把山東老家的親人慢慢接過去。

去到東北的山東人,最終絕大部分還是靠開荒種地,養活家人,還有少部分像《闖關東》裡的朱開山那樣進了城鎮打工、做買賣。

山東人闖關東闖了一百年,不過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又從東北迴來了一大批,我姥爺一家就是八二年左右回來的,然後我二舅是九五年左右回來的,因為當時從東北迴來後村裡還給分地,我姥爺說葉落歸根,在老家能過活下去,就還是回來的好。


漁樵侃史

我想說全國各個省的人都是不斷的遷移的,比如現在都去北京,上海,廣東!還有如果你們家有很老的族譜就知道你的祖先都在哪些地方定居過,遷移除了有很小一部分人為因素(比如修建三峽之類的遷移了很多)外,大多數是因為自然因素,如干旱歉收,人口繁育過多,人過於貧窮等!

在清朝時東北是滿祖人的祖地,是不允許外祖人進去東北的,咸豐年間由於政府對東北的管制日漸消弱,就鼓勵農民去東北謀生,山東以前的腐敗,環境惡化,政府的鼓勵等都是闖關東的重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我感覺是不去東北,東北就被俄羅斯吞併了!)一直持續到前十年吧!現在因為糧食收的多,能出門打工了大家就都不去東北了,甚至還出現了東北往山東迴流的現象!

不止是闖關東,還有走西口,下南洋等…大家都是從中原地區一路闖出去的,現在的省界才定了多長時間啊,根本不能說明我們是怎樣的人,大家其實都是差不多的!

江浙以前也跟山東一樣的都是人口眾多,屬於漢族重要的聚居地,以前水稻產量沒有現在高也是養活不了這麼多人,而東北當時才300萬人,大部分都是荒地所以大家去了只要肯出力就能吃上一頓飽飯!


只因我相信

《闖關東》電視劇,不知道第幾部,大少奶奶是牛莉所飾演。有一場戲是她打麻將:

這場戲是牛莉影史上最性感的鏡頭之一。

它——不,是她,直接啟發了一個少年的知慕少艾之心!


那文從家裡要了十塊大洋,到鎮上和韓老海打牌賭錢,結果贏回了那幫子老爺們的半個家當。

那只是我去小餐館填肚子順便看到的一集,但燈光下那文的風情萬種與霸道千軍,至今縈念盡頭。

《闖關東》的原著是我漫長的蹭書店生涯中惟一幾乎看完但確實不曾看完的書。

也確實是我回憶不起任何能有效提供“山東人何以闖關而不闖江浙”這個問題解答素材的一本書。

我這麼說猶如此地無銀三百兩,但請相信,看在牛莉的份上,確實不曾撒謊。

我在瀋陽呆了十年,租房在砂山。

以外幕牆裝修為工作,跑遍了東三省及包括內蒙古扎蘭屯、海拉爾、赤峰、通遼等在內的廣義東北區域。

自然認識了很多兄弟。

這些如親兄弟一樣的哥們可舉如下幾位:家住新民大民屯,姓“邴”、興隆堡,姓“周”(堡,念pu)、鞍山岫巖縣,姓“李”、吉林遼源市,姓“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姓“鍾”、內蒙古赤峰市,姓“賈”、黑龍江省訥河市,姓“魯”以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姓“吳”的兩位,完全不會本民族語言,但是東北話比我溜十倍的鄂溫克大哥……

他們所有人,除前四位互相認識之外,再不兩兩熟識。說到自己祖上來自哪裡,都無一例外的說了一個名詞——闖關東!

訥河市這位哥除外。

我曾開玩笑損內蒙這位鄂溫克大哥(他其時在山西呂梁包工程,成家立業在陝西咸陽,戶口在呼倫貝爾),行啊你,一正宗漢人,跟少數民族兄弟爭競什麼啊?

你以為我願意啊?老吳說,我老舅、我媽都是鄂溫克,但我爸可是山東漢子。

家中老伯是闖關東過來的嗎?

是啊。那會兒日子苦,和爺爺一起過來的。

知道山東哪兒嗎?

據說是黃縣?或者是冠縣?記不太清了。


赤峰的老賈給我講了另一個更淒涼的故事。

這邊俺賈家人就我跟我爸倆,在這兒成的家。據說從山東什麼縣過來。老太爺領著一家幾口子,我爸是老二,一起坐著騾車,家裡都吃不上飯了,不走不行啦,奔關外就走,路上見著凍死了不少同路的人啊!

走吧,不知道為啥,老人家愣沒愛在瀋陽那些好地方呆——要在那有塊好地,我也不用現在還出來掛理石了(我沒告訴他,要呆在大民屯或興隆堡,也終不免和我那兩位哥一樣出來討生活)。

可是他們不知道在哪裡就走散了,只剩我爺爺一個人繼續裹在這撥人裡頭,繼續往前走。

然後呢,哪累哪歇,不想走了,看到這片地有草有水,適合開荒,何處青山不埋人——就住下來。

然後結婚生子。

安定下來後,也熬到解放了,聽人說城裡有個打鐲子的像二哥,去認,哪是呀!

就再也沒有家裡人的消息了……

山東那邊也找不到親戚……

只留下我跟我爸,兩個孤零零的賈家人……


我聽之淚目!

我和老賈在通遼“曼陀花園”工地認識,2016年9月,我離開通遼遠赴青海,並至今不曾履及東北大地。

當晚的火車上,接到老賈的來電,問,過查布嘎了吧?

我說過一會兒啦。

下一站是林東,嘿嘿,那就是俺家。要不你下車吧,我這就回來,你上俺家呆倆月去。

謝謝啦賈哥。我笑,但是——可拉倒吧!

恩,那你注意身體。老賈說,買張臥鋪票,躺著舒服點。

行。我說。但最終並沒訂臥鋪。

只想,我這去絕域,算不算是走西口呢?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門口。

這麼傷春悲秋,我覺得自己竟有《一無所有》崔健的範兒。

後來我在網上看到資料山東人闖關東,多以掖縣、黃縣為主,又說電視劇的主人公設定便是黃縣人。曾想聯繫老賈,但最終捱到了現在,不曾致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