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狗”留下的兴奋与忧伤

微观商业,洞见商业之美。欢迎订阅,共同分享有态度、有价值的商业故事。

科幻再次变为了现实。3月15日,谷歌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乭(近十年中获得世界第一头衔最多的棋手)的最后一轮较量以AlphaGo获胜结束,最终这场轰动全球、数亿人观战的“人机大战”的总比分定格在了4: 1。

谷歌公司将AlphaGo赢得的100万美元奖金(由谷歌公司自己设立)捐给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相关围棋教育机构。而此次比赛后,AlphaGo的围棋世界排名跃升至第二名,仅次于中国棋王柯洁。柯洁已经向“阿尔法狗”(中国网友对AlphaGo的戏称)发出了挑战。

“阿尔法狗”赢了,但留下了大把的兴奋和一连串的忧伤。

“阿尔法狗”的胜利为何“惊天动地”?

人工智能(即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人类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使得机器能像人那样思考,甚至超过人的智能。自1956年AI这个概念被提出并确立以来,这个领域就被视为了人类最高的梦想之一。

1997年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以2胜1负3平的成绩战胜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一时间全球轰动,而“深蓝”的设计者们当时就畅想:“何时计算机也能下围棋呢?”

而现在无疑又是一个人工智能(AI)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因为围棋和国际象棋在复杂程度上根本不属于一个量级,围棋一种变数极多、充满不确定的竞技,每一步棋的可能性都是一个几乎无法穷尽的量级,一回合有250种可能,而一盘棋可以长达150回合。

也就是说,AlphaGo是无法以“深蓝”的方式获胜的,以蛮力“强记”,或以“固定”程序逻辑决策,或穷极所有可能性进行删选,这些在围棋中都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认为,围棋中的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相通的,国人甚至将“博弈”围棋视为洞悉人性、参悟人生的过程。然而,现在要下围棋的却是一个机器,这意味着这个机器除了拥有超强的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有拥有创造力甚至个性。

“感觉就像是一个真正的人类下的棋一样,该弃的地方也会弃,该退出的地方也会退出,非常均衡的一个棋风,真是看不出来出自程序之手。”柯洁如此表达自己观感。更让人惊异的是,AlphaGo有好几次落子极为“非常规”,许多专业棋手都表示“看不懂”。而聂卫平(九段)甚至表示自己想要对AlphaGo的“惊人一手”脱帽致敬,因为它“用不可思议的下法辟立了围棋常识之外的新天地”。也就是说,这不是AlphaGo从既往棋局中“复制”过来的,而是自己“创造”的战术打法。

实际上,AlphaGo的最主要工作原理就是近几年人工智能领域最为热门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也就是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神经网络,让机器模拟人脑的机制进行记忆、学习、分析、思维、创造……

从实验到实用

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近。显然,它并不会只用来下棋。世界里正在上演的又一轮产业变革,经济变革甚至社会变革。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表示,自己既是围棋爱好者,也写了十年程序,做了二十多年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工作,因此,他坚信机器战胜人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并没有想到会如此快,因为之前科学家们都认为,至少还要好几年人工智能才能够在围棋上打败人类。

“AlphaGo和李世乭的这场对弈本身的历史意义是超越胜负的。AlphaGo赢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AlphaGo学会了故意输给李世乭的话……谢天谢地,这一幕还没有发生。”雷军半开玩笑地说。

爱在纠结中

谷歌的“未来预测家”、技术总监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提出过一个广为人知的“奇点”(Singularity)理论,他认为在未来的某一时刻,硅基生物(计算机)的智力将超越碳基生物(人),生物进化的平衡将被打破。

当人工智能一次又一次超越想象地达到新高度,人类对它的担忧也越来越浓烈:人造世界会像天然世界一样,很快就会具有自制力、适应力以及创造力,也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吗?异常强大的人工智能会不会被坏人操纵而无法控制地作恶?人类会不会被机器人“惯得”越来越没有斗志,无所事事呢?……

当然,这样的故事我们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看过了许多。而伟大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特斯拉的创始人艾隆·马斯克(Elon Musk)也都鲜明地提出提醒人们要警惕人工智能的发展。

比如,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已经在开发和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富士康的目标是到2020年,其在中国的工厂要实现30%的生产自动化。目前,仅仅在富士康的昆山产区,机器人就已经“抢走”了6万工人的岗位。或许很快,你的iPhone就都是机器人装配的了。甚至有科学家耸人地预测,到2036年,所有的人类产业工人都会被机器所取代。

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如果你已经接受了人工智能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可如果“它们”也拥有了情绪和情感,拥有了创造力,甚至有了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了呢?尽管现在,这样的故事还仅仅是发生在好莱坞大片中,但是谁又能否认它出现在现实中的可能性呢?

科技没有善恶,有善恶的只是掌握科技的人。或许我们可以信了凯文·凯利(Kevin Kelly),因为他说,“可怕”的事情终会发展,但“这却是最美妙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