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参考】填志愿用“兴趣”选专业,你真的选对了吗?

一键关注【师曰志愿】,获取更多志愿只实用信息

【志愿参考】填志愿用“兴趣”选专业,你真的选对了吗?

师曰君在之前的文章《如何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性格选专业?》中已经详细讲到,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何根据自身性格和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并且有提到MBTI性格测试以及霍兰德兴趣测试等心理学基础上的测评系统。

但无论如何,一套测评系统只能作为一个比较泛的兴趣所向参考。高考填报志愿不是小儿科,考生在识别自身兴趣之后还需要确定该兴趣符合社会客观发展规律,这样一来又增加了难度。那么到底该如何让所选专业最大程度匹配自己的兴趣呢?这就是今天要讲的重点。



一、“揪”出你的兴趣


高三期间,考生忙于复习考试,无心顾及其它事项,作为家长,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孩子发掘兴趣所在。

1.将兴趣“简单化”。因为个人的眼界和学习经历不同,对兴趣的理解也不同。但是普遍来看,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高中生的兴趣并没有那么广泛,很多学生因为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实践、眼界等因素的限制,对兴趣的感知偏狭隘,所以不要把此“兴趣”当彼兴趣。

2.家长可以找一些职业规划、性格分析的工具,帮助孩子认识清楚自身的需求和特色,在高校开设专业中找到与自己契合度最高的方向。比如师曰官网的两类测试,见下图。

【志愿参考】填志愿用“兴趣”选专业,你真的选对了吗?


3.建议优先选择综合类大学(避开师范、理工科等性质明显的大学),报考前选择延展性高的基础学科专业。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了解各个专业,可选择转专业或者辅修双学位,但是这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4.大类选择。现在有不少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即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填报时选择这一类高校,可以暂时解决选择专业的问题,等到孩子在学习期间对某些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许可以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以上首推前两种最为科学的方法。


二、认真对待“兴趣”和“专业”的关系

兴趣和专业两者是息息相关的。

光有兴趣没有学习的能力是纸上谈兵,由此也不可能有成功者之谈。


举个例子:


王同学从小就爱日漫,对日语特别有兴趣,但是学了日语专业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为学而不精,学不为所用。

张同学勉强选择了一个不怎么喜欢的专业(生物工程),但是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意外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潜力和天赋,最后为自己谋得很好的出路,这是因为他善于发现,勇于尝试。

因此,家长在辅助孩子填报志愿选专业的时候,不仅仅考虑孩子是否喜欢某个专业,还要注意孩子是否适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胜任”某个专业,不可盲目乱投,怎么喜欢怎么来。


另外一点重要的是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们的“兴趣”。兴趣的点从何而来?自己是否有真正了解过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热爱网络游戏而选择计算机专业,但是两者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最后全把时间花在游戏上,自己本专业却荒废了。

所以,兴趣不能只看表面,内在的兴趣才能学为己用。


很多专业在我们看来并不有趣,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十分适合和有用的。对于孩子来说,选择适合他自己的专业,对于他以后的发展才是最大的保障。

三、我没有兴趣啊,怎么办?


方法一:逆向反推

【志愿参考】填志愿用“兴趣”选专业,你真的选对了吗?

把没有兴趣这一类的考生选择,用金字塔的模型大致分为四类。没有兴趣不代表没有讨厌的地方,因此,从最低一层开始,首先将考生特别不愿意从事的职业列出来,再把它们有关的专业一一排除。再到了更上一层的范围,把略微排斥的专业剔除,这时候选择范围大大缩小,在这个范围内又将无所谓喜欢的专业进行筛选比较,剩下的就是考生最终的选择。

换句话说,只要到了金字塔第一二层,都是能帮助考生做出专业选择的。

举个例子:小何特别讨厌数学,那么基本上可以排除理工科的一大批专业了,因为有不少专业是硬性要求学高数好几年的。


方法二:合理选择基础学科类专业


虽然师曰君在前文中提到基础学科专业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专业相比,就业方面的确不占优势,但是对于没有特定兴趣的考生而言,这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本科阶段学习基础学科专业,可以逐渐培养对这门专业的素养和兴趣,到达研究生水平后,可以腾出很大的空间继续学习,从事学术研究等项目。常见的基础学科专业有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学习这些专业的同时不妨多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把自己打造成一名综合性的人才。


师曰志愿APP将于四月初上线,敬请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