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異,因病施藥,不失人情巧逢迎,良醫也

不失人情巧逢迎


湯藥變成藥水喝

1916年8月,孫中山赴紹興視察時,專門約見名醫裘吉生晤談。此間,陪同前往的胡漢民先生患了痢疾,上吐下瀉,一時頗急。裘吉生予以診治,但胡漢民相信西醫,對中醫不太信任,不想服用中藥。裘氏於是將中藥煎好後裝入玻璃瓶內,告之每次服一格,一天服3次,就象服用西藥藥水一樣。胡漢民這回同意了,服之一宿而愈。孫中山很高興,手書“救民疾苦”四字相贈。1929年3月,全國中醫界集會於上海,奮起反對 “取締中醫案”,當時會場和報紙上都懸掛和刊登了中山先生的這幅題辭,影響之大,自不待言。

因人而異,因病施藥,不失人情巧逢迎,良醫也

按:胡漢民患痢卻不想服中藥,怎麼辦?還好裘氏將湯藥裝成西藥藥水,不違胡氏意願,又能“一宿而愈”,實為園機活法一例。

巧借鋸末治久病

鄭欽安曾治一中年患者,自訴以抬滑竿為生,跋山涉水,沐風櫛雨,飢飽不時,患有胸腹疼痛,呃逆噯氣痼疾。因為家貧無力醫治,拖延已有數年,祈能賜一廉便良方。鄭氏診畢,告之:“街頭有家富戶正做傢俱,可去討些鋸木屑末,每次用一小撮(錢許),再加生薑5片,煎湯送下,十日後再議。”病家半信半疑,遵囑而行。十天後患者來謝,稱多年痼疾竟已霍然而愈。

原來,街頭富戶在用檀香木打傢俱,如果直言取入藥,恐富戶吝嗇不予,故託言取其鋸末。用檀香理氣舒胃,加生薑溫中散寒,切中病機,價廉而效佳。

按:患者乃“衣食不周,況乎藥餌”之貧者,“祈能賜一廉便良方”, 鄭欽安為患者著想,用此尋常木屑治此數年痼疾,不花一分錢,真善於隨機用巧之良醫也。所謂“竹頭木屑,皆利兵家”是也。尤可欽佩者,數年沉痾旬日而除,可謂醫術高明。

進藥巧勸茹素人

惜谷局王曉峰先生年六十餘矣,自少茹素,葷味未嘗下箸。時時頭痛不止,服桑葉、鉤藤等藥無效。名醫沈奉江勸之曰:“此因不茹葷而五臟滋液枯槁,肝腎之陰不足,非用阿膠、龜膠等血肉有情之品不可。”王君曰:“茹素已六十年餘,不願以葷味汙我腹內清淨之腑也。”嗣後頭痛愈甚,先生又勸之曰:“入藥不為葷,何迂執乃爾?”後仍照前方服之,數日而痛止。(《醫驗隨筆》)

因人而異,因病施藥,不失人情巧逢迎,良醫也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