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皇子胤禩被称为“八贤王”,为何康熙却选择了雍正继位?

用户65146090

正史里纷纷扰扰,说法太多,我们很难去固定一个确切的说法,毕竟雍正有没有阴谋夺位尚且众说纷纭,皇八子胤禩为什么被康熙排除出储君的选择同是如此。我们不如遵循题目的出发点,来谈谈《雍正王朝》里康熙为何不选择胤禩吧。


老八在朝中素有贤名,看似是公认的,但在康熙心里却并不是这么认为,康熙认为老八的“贤”是“伪贤”。剧中康熙说老八处处学他,但处处学的不像,他是以宽仁治国,老八则是以宽仁收买人心;他对下面已经放纵过渡了,可老八却比他还要放纵,即便老八的宽仁是真的,也会把大清的江山给彻底毁坏。康熙很清楚,他治下的大清,虽有盛世之名,却已经是个烂摊子。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宽仁对官员放纵过度,导致了吏治腐败,弊端丛生。


黄河四十六年发大水,泽国千里灾民百万,当时的朝廷却拿不出钱来赈灾,邻省无粮可调,户部无款可拨,而当时管理户部的正是八阿哥胤禩。康熙从这件事开始下定决心要整顿吏治、改革弊政,但此后面对连续十几年的夺嫡之争,耗费了他大半精力,他有心无力,因此他只能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到继承人的身上,把烂摊子丢给新君。康熙从河灾这件事上看出了太子胤礽不是能君之选,同时也看出了胤禩是个放纵下属,不能居安思危,言过其实的人,剧中康熙就在说胤禩亏他还脸面说什么拨款救灾。老八实际上从这件事开始就已经从康熙储君人选当中排除出去了。



康熙曾把“整顿吏治,改革弊政”的希望寄托于废太子胤礽,但他的确不是仁君之选。老八对下属的放纵也让康熙看不到他能有改革的决心。改革需要的是铁腕手段,坚刚不可夺其志的决心,老八的放纵只会在康熙留下的烂摊子上越走越烂而已。因此康熙说即使老八的宽仁是真的,也会把大清江山给彻底毁坏。在康熙眼里,胤禩跟胤礽其实没什么区别,也只有冷面王的孤臣老四才符合他的标准。




康熙第一次废掉太子时,老八也是同时被他废掉的。但老八以为他的机会来了,他也太心急了,竟指使朝中官员联名推他为太子。殊不知这是康熙的投石问路之举,老八在这一役彻底暴露了他的野心,也暴露了他在朝中的势力。这种相当于逼宫的行为,让康熙极端憎恶,完完全全就是把胤禩当成了对立面,胤禩也彻底的远离了他储君的人选。相反的是,保举太子的老四和老十三得到了康熙的赞许。因为他所不愿看到的就是为了夺嫡骨肉相残,老十三说了一句“无情最是帝王家”就被他圈了一年,但康熙却认为他是最有兄弟之情的,换句话说,在他的眼里像老八这种只知自己利益罔顾兄弟之情的人就是最无情的人。老八制造的“毙鹰”事件,更是进一步加深了康熙对他“无情之人”的印象。



历史中的老八或许真有“贤名”,但剧中的老八却明显的犯了康熙的忌讳,这注定了不可能成为储君人选,他以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却不知道他的一切都在康熙的掌握之中。康熙需要的是拯救大清的中兴之主,因此最终选择了务实刚毅的雍正。




羽菱君

在康熙后期的九子夺嫡中,老八胤禩颇有才干,素有“八贤王”之称,但最终还是败给了四皇子胤禛。究其原因,主要是胤禩前期锋芒毕露,表现地过于积极,引发了康熙的反感。

康熙共生育了三十五个儿子,除去夭折的尚有二十四人。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后,几个才能卓越的儿子竞相觊觎皇位,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自己的势力,进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史称九子夺嫡。

九为皇子分为四个派系,分别为皇长子党、皇太子党、皇八子党和皇四子党,其中又以皇八子党的势力最大,原本也是最有希望获胜的。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皇八子党积极网络各方势力,一时间颇为瞩目。八子党以老八胤禩为核心,另有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和皇十四子胤祯,同时又得到了朝中大臣佟国维、阿灵布、鄂伦岱、揆叙、王鸿旭等人的支持。

胤禩这个人是很有才干的,而且待人谦和,总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然而,他却并未能看透康熙的心思。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后,一直觉得胤礽并非无可救药之徒,还是想给他翻然悔过的机会。特别是看到皇长子胤禔提议诛杀胤礽后,更为厌恶皇子间的党争。

而胤禩错就错在,前面皇长子胤禔已经触怒康熙,自己还不知收敛,竟网络党羽,企图夺取太子之位。论能力,胤禩绝对具备为君的资格,但论人品,康熙却瞧不上他。正因如此,康熙才责骂胤禩,并将其交与议政处审理。

康熙四十七年,即公元1708年十月初四,胤禩被革去贝勒,降为闲散宗室。到第二年三月初十,康熙再次立胤礽为太子,决定给他悔过自新的机会。不过,胤礽被复立后,再次结党营私,因而彻底触怒了康熙,被再次废黜。

胤礽二次被废后,皇八子胤禩再次看到了希望。但因为此前康熙便已注意到他的野心,因而对其十分提防。此后,八子党自知胤禩希望不大,便转而拥护皇十四子胤祯。这一转变使得胤禩基本失去了夺取皇位的希望。

胤祯本是皇四子胤禛的亲兄弟,两人同母所生,但因自小不在一起长大,所以感情并不是很深。起初老十四是拥护皇八子胤禩的重要人物,到后期时又成了争夺皇位的强劲势力。

康熙晚年其实很看重胤祯,并命其为抚远大将军,统帅重兵前去征讨策妄阿拉布坦。值得注意的是,在胤祯临行时,康熙还亲自授予他印信,特许其使用正黄旗纛,可谓极为庄重威严。

不过,在四个派系中,皇四子党却一直审时度势,并给人以与世无争的假象。到最后,其实大家看的很清楚,皇位肯定会在四皇子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祯中得出。只是,胤祯根基尚浅,康熙还未来得及作出进一步安排,便突然病重。最终皇位还是落在了胤禛头上,即历史上的雍正皇帝。

雍正即位以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最初落幕。但此后雍正与其他兄弟间的斗争并未彻底结束。为了避讳,众兄弟名字中的“胤”字均改成了“允”,并曾对多个兄弟进行打压,最终允禩(胤禩)病逝于禁所,曾经的八贤王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碣石樵子

康熙后期,“九子夺嫡”之势愈演愈烈!而两个王爷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贤王”八爷胤禩,一个“侠王”十三爷胤祥!

八爷称为“贤王”其实正史上没有记载,更多的是民间对他的称呼,而他素有“贤名”,但是八爷之贤更多的是为了拉拢人心,实现自己政治目标夺取皇位。八爷就是四爷一生的劲敌,二人竞争势同水火,而最终八爷还是以失败告终!

十三爷是一代“侠王”,侠肝义胆,急公好义,他始终是四爷最得力的助手,在四爷脱颖而出夺取皇位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在雍正朝为国事操劳,最终英年早逝,被雍正封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其实八爷真的贤吗?真不见得!

贤名更多的是从民间而起,以致众官员也称之为“贤王”,但是实际上八爷的所作所为绝对不贤!

江南水灾,国库空虚,几百万两的短缺都惊天动地的,但是,八爷不声不响地揽了上千万两。这么多钱财,八爷是如何弄到的!只能说明八爷身边都是财主,八爷也是种有摇钱树。

实际上,想要拥有贤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舍得花钱,如果没有钱不可能有贤名,故而,八爷的贤名我认为是用钱砸出来的,而并非做实事做出来的!当然,八爷拥有最得力的助手,九爷胤禟,十爷胤锇,二人都是有钱的主!胤禟是纳兰明珠的女婿,胤锇是宜妃的儿子,都是有身份的主,而八爷掌管户部,本就与金钱打交道,从中抽了多少,难以明说!

故而,八爷的贤名更多的贪官污吏给他的,他从中指不定花了不少的钱,有钱好办事,这简直不能再明确了!


其实八爷出身低微,虽然聪明异常,但是甚有野心!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让众官员推荐适合做太子的合适人选,八爷看到机会难得,就让他的实力中坚力量佟国维联合众多官员举荐自己,当康熙看到朝堂众多官员联名举荐八爷之时,内心深为震惊,他没想到八爷在朝堂之中的实力如此之大,他没想当连佟国维这样的要员都在选择站队,而引起如此之严重的结党,让康熙深恶痛疾!随后,康熙让佟国维自行退出,逐步瓦解八爷的势力!

康熙五十三年,胤禩祭奠母亲良妃,随后给康熙进献两只海东青竟然变成了奄奄一息的死鹰,让康熙大为震怒,称胤禩也辛者库贱妇所生,此为“毙鹰事件”!

其实两件事情已然让康熙对八爷胤禩甚为反感,对他非常不喜欢,当康熙不喜欢的时候又怎么会把皇位传给他!

另一方面,胤禩一直在自己去争!因为他知道自己出身低微,如果不争一丝希望都没有,如果去争,还有一丝希望!故而他就拼命去争取!

他把竞争搞的明面化,把局势搞乱,然后搞浑水摸鱼,故而他整了一系列的事情,无非就是为自己创造机会。但是康熙一直到临终,头脑都相当清醒,康熙的一系列举动让众皇子摸不着头脑,而他这一切都是为四爷做了准备!


相比八爷的竞争明显,四爷更加稳重,他始终不暴露自己!

前期追随太子,后来也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他敢于因难而上,敢于解决问题,他不惧权贵,铁面无私!

而四爷这种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方式都是康熙极为看中的!

因为康熙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库空虚和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导致江南水灾需要去募捐才能化解危机,泱泱大国沦落至此也是让人难以置信,而只有四爷愿意去挑这副重担,而且成功化解难题!而吏治腐败本身与八爷的实力就有很大的关系,他掌管户部,涉及到钱财,而滋生的腐败多与八爷有关!

一个是刚直不阿,能够做实事,敢于大刀阔斧改革,一个姑息养奸,只会拉拢人心,以博得贤名!

这就是四爷和八爷的区别,故而,在康熙眼中,最适合皇位的只有一个,就是四爷胤禛!

而四爷继位以后,也是不负所托,成功化解国内危机,扭转了颓势!为大清国续命,也为乾隆留下锦绣河山,够他挥霍几十年!


忠肝义胆岳老三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首先,八阿哥并没被人称为“八贤王”,鼎鼎大名的八贤王的原型也不是他。其次,康熙不选他而选四爷接班,在不考虑四爷的能力的前提下,是他自己在作死。

历史上其实并没有八贤王这么一个说法,“八贤王”主要出自于《三侠五义》和《杨家府演义》,都是宋朝的故事。而这位王爷的名字虽然叫赵德芳,但是其原型却不仅是赵德芳,还有赵元佑等人的形象糅合在里面。

不过怎么算,也算不到八阿哥身上去。因为在康熙还在的时候,断不会有这么露骨的颂扬传世。而康熙死了以后,雍正更不会允许别人这么盛赞这位夺嫡的对手,只会把他批倒批臭,怎么可能颂扬他是贤王呢?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热河巡视途中,经由密云县、花峪沟等地,胤禩原该随侍在旁,但因当时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赴行在请安,只派了太监去康熙处说明缘由,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父皇一同回京。这原也没什么,但坏就坏在他托太监送给康熙的老鹰打开来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这是八阿哥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诸皇子至,再责胤禩, 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史称“毙鹰事件”。

这一事件爆发后,八阿哥想要做太子的可能性基本就已经断了,皇位也就基本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四阿哥的囊中之物。



青言论史

我们都知道,皇八子胤禩被称为“八贤王”,那么为何康熙却选择了胤禛继位?下面我们就此问题简单做以分析。

首先,康熙选择了胤禛而没有选择胤禩,是从江山社稷的大局来考量的,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一生英勇果敢,征战四方,建功立业,威镇寰宇,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美好开端,但到其晚年,朝政松弛,吏治散漫,官绅阶层财富日益增长,而民间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朝廷税收逐年减少,这些弊端康熙是看在眼里但却无力去改变,因为一是康熙年事已高,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推行新政,再一个康熙末年,九子夺嫡,朝中乱象丛生,政局凶险,此时如果强推新政,必致朝局不稳,所以康熙寄望于自己的接班人,希望这个接班人能够整肃吏治,推行新政,而胤禩为人过于圆滑,不够刚硬,对下面的人又过于放纵,让他来治国必然坏事,相比之下胤禛为人一向不苟言笑,处事刚正不阿,朝中许多官员都怕他,称他为冷面王,而对于朝政的诸多弊端,胤禛也与康熙看法一致,认为应该改变现状,由他来继承大统,必然能刷新吏治,推行新政,领导大清走向中兴。



再者,康熙没有选择胤禩,是因为胤禩的行事方式和风格与康熙格格不入,康熙难以放心将如此重任交给胤禩。纵观胤禩在康熙晚年做的几件事,都没有给康熙留下好印象,反而增加了对胤禩的恶感,第一件是黄河大水,灾区千里泽国,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急需银两赈济灾民,而胤禩主导的户部几乎无银可用,无粮可调,最后还是胤禛临危受命,与十三阿哥胤祥一起前往灾区,筹措粮款,赈济灾民,整个过程中胤禩基本没事人一样,没出过什么力。第二个是追讨国库欠款的差事,康熙经过黄河大水一事深感国库空虚,决心委派一位阿哥主导追缴国库欠款,此时康熙是满心希望胤禩能够挺身而出,为国追讨欠款,为君父分忧,而胤禩则极力推诿,为此不惜请辞主管的户部,并推荐赈灾还没有回京的胤禛来追讨欠款,对此康熙心中定是五味杂陈。第三个是审理刑场换死囚一案的事,康熙四十六年秋,大清国出了一件刑场上死囚被人为调包的骇人听闻的事,知悉此事的康熙勃然大怒,决心彻查此事,为此他决定委派一位阿哥主审此案,并许诺成功审理此案的阿哥将被封为亲王,胤禛在乌先生的指点下托病不出,胤禩自告奋勇,顺利抢下这个差事,继而又急功近利,为了尽快拿下此案,使用了诱供的方法从主要案犯肖国兴那里骗得口供并连夜进宫报呈康熙,锋芒所向,直指太子,得知整个过程的康熙怒不可遏,连呼该死,此事过后胤禩如愿晋封亲王,但同时他已经完全被排除在储嗣之外了。



除以上两点之外,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私下联系朝臣,意图推举胤禩上位,隐隐然已有逼宫的苗头,触犯康熙的大忌,令康熙忍无可忍,开始直接出手打击八爷党了。太子胤礽被废,康熙命朝中众官员推举新太子人选,佟国维等官员认为时机已到,与八爷党私下传递消息,在朝中大肆串联各级官员,一齐上书康熙推举胤禩,一时朝中朋党猖獗,乌烟瘴气,康熙冷眼旁观,借佟国维的侄子隆科多反水举报其叔之机就势处置了佟国维并欲趁机拿下八爷党,虽然最终康熙放过了胤禩等人,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胤禩已经是上位无望了。



总的来看,胤禛之所以能得以继承大位,除了他能镇得住局面,有能力完成康熙未竟之业外,与他有邬思道这个BUG般的存在,多次躲过暗礁和陷阱也有很大的关系,有能力有担当,还能行事四平八稳,极少犯错,康熙选择这样的人做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微风山谷1381

对于这个问题,看过二月河先生三部曲的书迷们肯定能总结出两个答案:1.康熙晚年怠政,官场腐败,弊端丛生,所以要“选个坚钢不可夺其志的主子”,勇于任事,推动改革。2.方苞的那句“观圣孙”,有个出挑的皇孙,可以保三朝明君。

其实这两点都有其道理,二月河先生写小说虽不能当正史来看,却也不是空穴来风,史稿中都有旁证,各种讲坛也都有分析,所以不再赘述。

这里再补充一点个人观点,看康熙如何选储,要看康熙本人的政治模板是谁?后世把他吹成千古一帝(个人觉得算排的上号,但是千古一帝真是吹牛了,心胸和内部施政差太远),他自己也是以此自诩,所以他的人生模板和超越对象呼之欲出,就是唐太宗李二陛下。

李家在唐肃宗之前是把皇子当狼养的,妥妥九犬一獒的培养方式,因而唐朝前期皇帝普遍一方面令皇子任事锻炼,一方面放纵皇子间竞争,由皇帝掌握最终平衡,太宗、高宗、玄宗、肃宗都是这样脱颖而出的。这方面康熙学了个十足十,九犬一獒换了个伟光正的叫法唤作九龙夺嫡,本质就是一回事。

但是在最终做选择时康熙做了长远考量是一定,这里面有很大因素来自老四老八政治势力的基本盘。老四在朝中基本盘不宽,核心势力来自家奴和满洲勋贵。而老八的基本班底或者捧他做八贤王的是谁?汉族文官占绝大部分!一旦老八上位,必定带动汉族文官群体占据朝堂主导地位,康熙心中满汉之分很强,汉官在他手里是工具、是奴才,等老八上位时筹功,谁是主子奴才就不好说了,搞不好会成为明末东林盈朝皇权旁落的状况。这事根子上还是老八出身太低!所以他必须获得外朝支持!这也构成了康熙后来攻击老八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母卫氏,本辛者库贱人”。当爹的这么骂儿子老婆,简直丧心病狂了,但是回味下其中的政治信息,可以翻译作“你出身卑贱,注定要登基必须屈从外朝势力和汉官势力,绝不是合格满洲代言人!”

另外一点考量,老八性格温文尔雅,妻子却强势。大家有没有点对上号?对,有没有点唐高宗和武后翻版的意思?八福晋家可是比武娘娘牛掰多了,好像是安亲王岳乐的嫡裔吧?了解清初历史的人都知道岳乐那是怎样江湖地位吧?再往上倒可就是代善了。代善一脉虽与清朝始终可是他麾下的两红旗势力终清一朝都是被打压靠边站的,何况八福晋老公登基?八福晋泼辣,再加上她有则天大帝三成手腕皇太极这支就要靠边站了!所以老八后来被打击的另一个官方原因就是,“你老婆不是个好鸟!”。这招可是被沿用到雍正朝老八彻底倒台,这也是诸多观众不解的地方,为啥拿老婆说事?

康熙自诩千古一帝,肯定要做的比李二大帝强。强在哪?博格达汗未见得比天可汗高明,文治上贞观诸臣群星璀璨,就算自己再抬高也不好说内政就是比贞观强,但是有一点可以啊!选接班人,李承乾和李泰的故事就是个败笔,李恪就是个茶几,虽然康大帝原来的太子也不咋地,那是因为生病,生病懂不?后来选的这个无论如何要比李治强,女祸肯定不能有,所以四爷就光荣入选了。

一家之言,从另一个视角给大家解解闷。


恶魔的粪叉

对于“八贤王”这个定义,康熙帝早就看透了,其他人还蒙在鼓里,我的看法是出乎意料的,“佟国维”的做法更是自取灭亡,这“贤”来自于虚荣。

都是康熙帝的一个种子,可是“地”不行,八阿哥胤禩的母亲出身低下,他不服,他要改变命运,要与其他的兄弟们比个高低,比个你死我活,这就产生了“九王夺嫡”的格局。

八阿哥胤禩的动力来自于他的福晋的娘家,八阿哥胤禩的福晋是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更是满洲贵族的格格,这是一位在满清王朝响当当的人物,就此;胤禩人脉大起。

康熙帝眼里的八阿哥胤禩

八阿哥胤禩一次又一次自毁前程

第一次:

热河木兰秋狝,太子胤礽的那个假“调兵符”虽然是十四阿哥胤禵干的,就是八阿哥胤禩打的掩护是为幕后黑手操纵坑害太子胤礽。

第二次:

八阿哥胤禩分管户部,那么户部的银子被官员借走不还,不去积极追缴,反而敲边鼓、背后打冷枪。

第三次:

康熙帝废太子胤礽后,旨意说公推新太子,八阿哥胤禩发动了人海战术,大搞串联,大有不拿下储君之位誓不罢休的势头,吓坏了康熙帝,相当于一场宫廷政变。

第四次:

刑部买卖人命大案,八阿哥胤禩用非正常手段套取口供,使太子胤礽牵连其中,并连夜闯宫门私密向康熙帝打小报告就是让康熙帝知道他掌握了太子的短处,要挟天子。

第五次:

下大力气收买任伯安,企图掌握所谓的“百官行述”,以要挟百官助他谋取储君位置,没得逞利用十四阿哥胤禵上折子围攻四阿哥胤禛私自销毁他垂诞已久的百官行述。

第六次:

康熙帝寿诞之日,调换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敬送礼物,给康熙帝送上一只“死鹰”嫁祸十四阿哥胤禵,为此,康熙帝说:人在做天在看!


康熙帝确认胤禩无缘储君

康熙帝对八阿哥胤禩的定位评语:小人一个,偷鸡摸狗之事干遍,胸无大志,结党营私之徒,典型的阴谋家,不可大用。

纵观八阿哥胤禩的一系列做法早就被那古怪精灵的康熙帝看的一清二楚,虽然康熙帝是以孝治天下,可不能不多想储君的德性,祖宗的江山社稷若交到八阿哥胤禩这样的人手里,康熙帝是坚决不会的。他明明知道在康熙帝的后期朝廷出现了好多弊病,比如吏治腐败、诉讼不公、税制改革、库银不足等等需要一位刚强的汉子,那就是雍正帝。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日尧居k古史

老子还没死呢,你个兔崽子竟然敢拉帮结拜;危难时刻又不肯出头替老子排忧解难,又不顾及兄弟之情,就知道在背后刷花枪。

老子恨不得掐死你这个无君无父、不敢担当的兔崽子,你哪里像是我玄烨的儿子,哪里像是我爱新觉罗的子孙!

就你也敢在老子面前做小动作,谁给你的胆量来窥视皇位?你有什么资格来窥视皇位?

站在康熙的角度来看待参与夺嫡的九个儿子,老八胤禩的印象无疑是最差的一个。


老八胤禩的“贤王”之称是他拉帮结派的结果,这恰恰是康熙最厌恶的地方。

康熙可以说是清朝少数几个算是英明的帝王,他自比尧舜,比肩唐宗明祖,所以那种孤家寡人的思维是发自内心的。

康熙自己要做孤家寡人,自然也会要求他的臣子和儿子们都要做孤家寡人。

老八胤禩虽然有才干,又有“贤王”之称,但他太过算计、太过奸滑、太在意得失,不懂得为自己的父亲排忧解难,这样自然就遭到康熙的反感。


老八胤禩对待自己的兄弟没有任何亲情可言,这对康熙来说是最不能接受的。

老八虽然谦和,但他看不透康熙的心思,这也是他无缘皇位的另一个原因。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在老大胤禔提议诛杀胤礽后不知收敛,竟网罗党羽,不知道替太子求情,只顾给自己造势,意图夺取太子之位。

这就让康熙极为不满,所以才会责骂胤禩,并将其交与议政处审理。

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后,老八党鉴于胤禩的前车之错,开始转保党羽老十四胤祯,这也决定了老八胤禩彻底失去了皇位争夺的希望。


相反,老四胤禛能够隐忍,还能挺身而出为康熙排忧解难,分数自然高于老八胤禩。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历史上,老四胤禛的隐忍功夫是最高的,高到让太子党和老八党都忽略了他的存在,高到让康熙以为他真的是孤臣。

况且胤禛又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康熙解决难题,本身的才华也不弱于胤禩,分数值自然高于老八。

重要的是胤禛又给康熙生了一个“好皇孙”,明宣宗朱瞻基的典故想必康熙是非常清楚的。

这样一来打破了民间富不过三代的传统,这对康熙来说没有什么比国祚的延续更重要了。

所以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胤禛继承皇位,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江东汪郎

太子这个职业很尴尬,做的好了说你觊觎帝位,做的不好是难堪大任。权力生效期是老爸死的那天。胤礽就是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才干出傻事被废。

康熙让群臣推荐太子,以佟国维为首的重臣推举胤禩,康熙不高兴了,八阿哥未曾更事,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其再思之。”(《圣祖实录》卷二三五),明摆着,康熙不中意老八,至于说什么他亲妈低贱,都是托词。太子胤礽倒是皇后生的,还不是给废了。后来九阿哥,十四阿哥以及朝臣督抚都保举胤.禩,这时候康熙已经不是看不惯的问题了,而是震惊和猜忌。一个皇子笼络人心到这个地步,康熙感到了威胁的存在。康熙评价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加上毙鹰事件,胤禩基本失去争储的条件。

雍正倒是摆出不争储位的样子,好像超然物外,只是一心办事,其实知子莫若父,康熙评价雍正,低调阴韬,喜怒无常。看着你挺低调,其实是心里憋坏。康熙还是喜欢十四阿哥,说他心直口快,鲁莽幼稚。

至于大位最后传给了老四,而不是老十四是为什么,只能说圣心难测了,这也是野史最爱讲的故事。雍正继位或许皇孙说(乾隆)也有一定道理。


扬沙蔽日

贤王的称号可谓是害了胤禩,让康熙觉得他已经跟大臣形成了利益结合体,而这种利益结合体会让胤禩做决策的时候被掣肘,倾向于偏向支持他的大臣群体,并不一定有利于国家,所以康熙不用胤禩就是要避免皇权被大臣绑架!而胤禛一直标榜自己是孤王,没有什么明显的大臣群体支持他,这就让康熙觉得他会从皇权和国家的角度去处理事情,而不是顺从于利益集团,最终选择了胤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