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很多人都直觀地判定,新高考也是高考,無論怎麼“改”,其核心還是考試。

總體而言,這個判斷沒錯!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但同為考試,現在的規則卻有了改變,“新”的形勢下,我們必須清楚:新高考改革後,到底有哪些“新”考試,這些考試又有哪些“新”規則。

考試新形式與新要求

◇ 高中學習的科目

與現在一樣,新高考改革後,學生要學的科目變化不大,一共是13門:語文、數學、外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與健康、藝術(包括美術和音樂)、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學生高中階段要學習的科目

合格性考試

學生在學完所有13門課程之後,都要參加一個叫做“合格性考試”的測試,可以理解為之前的會考。

所謂合格性考試,顧名思義,就是檢查高中是否合格了,合格了就證明滿足了高中畢業的基本條件,可以獲得高中畢業證書了。

TIPS:

如果說高中期間沒有通過考試拿到畢業證,也可以在離校2年之內,再參加合格性考試,考試合格,其他各方面條件也滿足的情況下,是可以補發畢業證的。

合格性考試的分數並不呈現具體成績,而是以“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方式呈現。

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和生物六門課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90分鐘。

語文、數學和外語都是100分為滿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如果參加統一高考,而且高考分數達到了一定的標準,就可以直接認定合格性考試合格,這樣就可以省去一次考試。

為了不影響高考,佔用學生過多精力,合格性考試採用隨教、隨考、隨清的方式。也就是說,在學完之後,會盡快安排考試,考過了就沒心思了,能拿更多精力準備高考。

具體的時間安排來看:

每年會統一組織兩次考試(以浙江省為例,是放在1月和6月),放在每個學期期末,學生最早可以在高一第二學期末參加。

除了以上以“考試”形式結課的科目之外,體育與健康,是放在高三第二學期,考核方式是考察;藝術類(包括音樂與美術),放在高三第一學期末,方式也是考察。具體的時間安排,請參考屆時的政策發佈。

考試新形式:等級性考試

除了合格性考試之外,還有一種叫做“等級性考試”的考試。

它是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課中,根據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自由選取3門作為自己的科目參加考試。(浙江省還加入了“技術”學科,所以是“7選3”,不排除在今後有些省份將採用浙江的模式。)

這種考試有什麼用呢?

作用老大了。

因為新高考改革之後,學生的高考成績,除了統一考試中全部考生都必須參加的語文、數學、外語之外,還要加上等級性考試的成績。

用圖表示為: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於是,到這裡,我們就能發現新高考與原有高考的本質差異了。

新舊高考的對比與變化

01.科目組成組成變化

之前高中是要文理分科的,學生只有兩種固定的搭配可以選擇,要麼理科學習物理、化學、生物,要麼文科學習政治、歷史、地理,只要選擇某一類,就要學規定好的科目,未改革前的高考,很像是固定的套餐一樣。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高考舊套餐:文理兩種選擇

而如今新高考則大不一樣。

不再分文理了,語數外之外,學生可以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或7門)課中自由選擇3門,此時,新高考改革後,高考科目更像是自助餐,任君挑選。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新高考自助餐:更自由豐富的選擇

除了科目的變革外,部分統一性考試科目中(即通常講的主科)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因為現在沒有了文理,所以數學科目不再分開命題,所有學生使用同一套試卷。

外語不再是一次性考試,新高考改革後,外語一年有兩次考試機會,可以取其中最高成績。(請注意甄別兩次機會是指聽力兩次,還是指筆試兩次。從目前來看,大多省份都是聽力兩次機會,而筆試只有最終的一次。)

雖然高考的主科並沒有變化,還是語文、數學和外語,但是由於考試科目的變革,造成三門主科的考試趨勢有一定的變化。

02.語文、數學、外語的命題趨勢變化

▼語文:

國家如今越來越重視我們自己的母語和傳統文化,對語文的重視將成為長期的政策傾向,所以在高考中,語文的重要性將會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未來高考中,閱讀能力將成為語文考試的核心,閱讀的能力、閱讀量將會提高,閱讀材料的涉及面擴大,閱讀題將更加註重考生的思辨性,形式也將更為複雜。

此外,寫作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重視,創作多種體裁形式文學作品的能力,將成為考核的方向。而且,對於獨立思考能力和個人觀點的考查,也會逐步走進語文的命題中。

▼數學:

由於取消了文理分科,改為統一命題,所以數學的難度相對來說將會有所下降。

現在,數學將會著重考查所有考生一般性的、共同的數學素養與數學思維能力,同時,可能會將數學與文化交融起來,例如將史料與考題結合,考查數學的文化價值。

注重數學思想的發掘,在綜合問題的解決中,要找出其所蘊含的數學思想,例如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分類與整合、特殊與一般、化歸與轉化、有限與無限、或然與必然。

此外,數學將會重視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加入探究活動、數學建模活動,以及數據分析與處理的實際應用。

▼外語:

在新高考的改革中,可以看出聽力是單獨考試,在未來還要加入口語的測試,聽力與口語的比重將會不斷提高(例如北京將會聽力和口語將會提高到50分,也就是說卷面成績只有100分了)。

所以,要重視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卷面考試中,閱讀能力的考查是不斷加強的,同時寫作與翻譯也會增大比例。

但總體來看,高考的長期趨勢,是降低外語的重要性和難度。

等級性考試的時間

瞭解完了新高考的科目之後,讓我們再具體瞭解一下等級性考試。

考試時間上,新高考是放在高三的第二學期,統一組織,每個考生只有一次機會。(具體安排,各省稍有差別,各省都會有具體政策。)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賦分新規則與新機制

等級考試賦分新規則

高考改革後,與之前大不相同的是,等級性考試成績將不再是簡單的卷面分數了。

此時,將會採用一種叫做“等級賦分”的方式。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學生考試時會有一個原始的卷面分數,根據這一分數,進行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出A、B、C、D、E五個等級,再把等級轉化為具體的分數(浙江和上海在試點中已經有精確的方案,截止目前北京等部分省份還沒有出臺具體的細則)。

為什麼要採用等級賦分制呢?

我們可以先從一個看似不太正式,但很生動形象的例子講起:

小明,某次數學考試考了95分,回到家父母一看,哇,成績很好,於是給他做了一頓大餐以作獎勵。

後一次還是數學考試,小明只考了75分,父母一看覺得他考的太差了,氣不打一處來,訓斥一頓以示懲戒。

對於唯分數論的父母來說,分數的高低是判斷成績好壞的唯一標準。

然而,事實卻是,在第一次考試中,題目非常容易,全班的平均分是97分,小明的95分只排在全班倒數第十;而第二次考試中,題目難度非常大,全班的平均分是70分,小明的75分已經排到了全班正數第十名。

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來,考試的難度不同,使得分數的高低比較,變得沒有實際意義,這也是新高考引入“等級賦分”方式的初衷!

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同科目的比較。

假設在新高考中,小剛和小麗高考都選考了物理和化學,而且在高考中兩個人的語文、數學、外語和物理、化學的成績之和相同;

小麗另外選考了生物,成績是90分,最終以優異成績順利進入了北京大學;但小剛另外選考的地理只考了65分,最終只能進入一個獨立學院。

如果按照這種傳統的記分方式,可以看到,因為選考科目不同,二人的命運走向完全不同。

然而事實卻是,在這次高考中,生物試卷的難度很小,小麗考的90分只排在全省50%的名次,而地理試卷的難度很大,小剛考的65分卻能排在全省前10%的名次。

按照傳統記分的話,公平嗎?很明顯,一點兒也不公平。

因此,在新高考下,不同的人選考科目不同了,倘若只是按照各自選考科目的原始分數進行加和而得出高考分數,選考科目容易就能取得高分,選難了就得不了高分,顯然是十分不公平的。

此時,受考試難度和科目性質等因素的影響,分數已經是不同質的了,不能進行簡單的加和操作,只有轉換為同質性的標準分數,才能進行科學的比較與求和。

從前面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只有通過排名的方式,才能比單純的分數更能顯示出一個人真實的水平。

而通過各科的排名,我們就能在各科目之間進行分數的比較,這便符合了統計學原理。

而且,高考是一種選拔性考試,它的目的是在一群水平不同的人中間選出優秀的人才,單純的分數對高考來說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等級排名也更加符合高考的初衷。

那等級賦分怎麼操作呢?

每年的考生那麼多,動輒上萬甚至十萬、百萬,只是個排名,那肯定不行。百分制等級就能簡化這種排名。

按照所有考生成績從高到低,按照百分制去排位次,前3%就代表只被3%的考生超過,即全體考生的前3%;50%就代表被一半的人超過,以此類推。

只有百分等級,也不行,因為最後成績出來了,告訴你物理成績是5%,很奇怪,統計成績和錄取等也會不方便。

所以,還要將百分等級再轉化為分數。此時的分數就與最開始的卷面分數完全不同了,因為已經通過排名給標準化了,各個科目之間也可以直接比較與加和了。

北京等省份的賦分政策還未出臺,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浙江省的賦分制度。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浙江省等級性考試成績賦分表(2017年)

在A-E五個等級之內,又細分了21個等級,每個等級所包含的人數比例範圍略有不同,呈現出近似正態分佈的形態。(每年考生的數量都很大,全體成績的分佈是很均勻的,有高有低,特別高的和特別低的都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處在中間,類似於一個山頭的形狀,這種中間高兩邊低的數據分佈就叫做正態分佈。)

這種等級賦分制度是比較符合統計學規律的,所以對所有考生是公平的。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21個等級所包括的人數比例分佈圖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標準的正態分佈

因此,等級性科目的考試成績的計算方法是:

① 考生參加考試,獲得卷面成績;

② 根據卷面成績,得出在全省內這一學科的排名;

③ 由賦分規則找出賦分;

④ 等級賦分後的分數,作為最終成績計入高考成績。

再舉個例子:

還是小明,化學試卷分數為90分,全省化學排名為10%,根據賦分規則10%的排名賦分為91分,所以91分是最後計入高考的成績。

當然,賦分後的成績可能與原始卷面成績不一致,有可能高於卷面,也有可能低於卷面,取決於成績的排名等級。(如果小明的90分位列全省11%,那隻能賦分88分)

所以,即使分數變少了,由於是全省所有考生均參與排名和賦分,卻是想對公平的。

◇選考科目保障機制

比較特殊,也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現象,是經歷三年一屆高中學生一次完整的試點後,浙江省加入了“選考科目保障機制”。

物理是第一個加入此保障機制的科目(之所以選擇物理,是因為物理是理學、工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學科,事關國家科技發展核心競爭力)。

何為“保障機制”,再舉例說明:

小明同學再次登場,假如其物理學科的全省排名為550位,而當年物理選考人數為5萬人。

若是按照實際人數5萬來看,他位於第二等級,分數為97分;但現在加入了物理保障機制之後,等級賦分的基數調整為6.5萬人,他就變為了第一等級,分數將會賦分為100分。

所以,所謂保障機制,是指當某一個等級性考試科目的全省選擇人數少於一定數量時,將會以最低保障數量為等級賦分的基數。

這一最低保障數量,是根據理科、工科學位專業在省內最近5年錄取的此科目的平均人數來定的;應當說,保障機制即時一種國家整體調控的政策導向,也是相對公平的一種制度。

錄取新方式與新變化

錄取新方式

新高考改革後,在錄取方式上也有新的改變。

高考錄取將採用“兩依據,一參考”的原則,如下圖所示: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可以看到,與以往很明顯的變化是,不再只是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而是加入了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

根據《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文件要求,以後的高考將不斷完善關於綜合素質評價的方式,以確保學生全面發展。

很多同學以為綜合素質評價只是一個輔助參考的因素,所以就放鬆了“警惕”。

但實際上,它還是值得我們去注意的。

像是綜合素質評價中的“學業水平”,目前浙江就做了規定,高校可以定自己的錄取要求,如低於C就不予錄取。

因此,新高考改革以後,綜合素質評價標準會越來越規範,從而會打破只以分數論英雄的單一局面。

科目選擇新要求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在新高考以前,是文理分科制,志願填報是文理分開、各自為營的。

而現在,不再分文理科,轉而是學生自主選擇科目,所以在志願填報時,高校的專業,會根據本校特色對選考科目提出要求和限制。

近期教育部對此下達了新的文件,詳細分析,請參考本號前幾天發表一篇《關於新高考選科要求,教育部有了新精神與新舉措》。(具體要求,高校會提前公佈,考生可以在網上查詢到相關信息)

不同學校相同專業的科目限制差異

在這裡,需要提醒考生和家長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專業(類),不同的高校對選考科目的要求也有可能存在差異。

比如,以目前公佈的數據統計看,同為臨床醫學專業,上海交大要求的選考科目為物理、化學,南開大學要求為化學、生物,南京大學則要求物理、化學、生物。

因此,如果考生想要報考臨床醫學專業,如果沒有選考物理、化學,而是選擇了生物和其他兩門,就不能報考上海交大。

所以,在學業規劃中,準備選擇某個專業之前,一定要在自身意向的基礎上,瞭解各個高校的要求,做出合理的選擇。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臨床醫學專業,在不同學校的科目限制情況

志願填報新變化

傳統的志願填報,是以學校為基本單位。

我們可以選擇若干個學校,然後在每個學校中選取若干個專業,所以,重心是放在學校。(如下圖)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傳統的志願填報模式

然而,新高考改革後,志願填報將會發生巨大改變。

志願的填報單位將會改學校為專業,以專業優先。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新高考改革後的志願填報模式

目前的試點省份,浙江和上海採用了不同的方式。

浙江省的做法,是具體到專業,浙江考生可以填報80個專業。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上海市的做法,是另一種方式,以專業組的方式進行,每一個專業組中,涵蓋了若干種相似度比較大或者選考科目相近的專業。上海考生可以填報24個專業組,其中每個組可以報考4個專業。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目前,北京等省份的具體政策還有待出臺。我們預測,大多可能是採用類似上海的專業組的模式。

新的志願填報方式,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可以說,既有挑戰也有好處。

以具體的專業為報考單位,就要求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每個專業的特點,包括它的學習內容、研究方向、就業情況等等。

而要想上最適合自己的專業,就得對自己有一個充分的瞭解,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自己未來的發展目標。

從這來看,志願填報的難度是變大了的。

然而同時,新的方式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好處。

由於之前是首先選學校,在學校裡邊選專業,我們的著重點其實是放在學校上。這樣就很不利於考生的未來發展,因為有很多人選了自己並不喜歡的學科。

那現在就不同了,填報基本點是專業,必須想好了具體的專業,這樣是從興趣愛好、未來發展著手的,真正有利於考生,實現“錄其所願”。

當然,現在既可以以專業興趣為前提,選擇不同層次高校的相同專業;如果有特別中意的學校,又可以以學校志向為前提,可以多選擇同一個學校中幾個不同層次的專業。

幾十個志願大平行的方式,極大地擴大了考生的選擇權。而且,現在是一個專業一個提檔線,每一個志願一個平行,不符合就跳到下一個,這樣考生滑檔的幾率大幅降低。

錄取批次新變化

錄取批次方面,各省政策略有差異。以北京為例,北京初始階段的新高考改革中,本科錄取仍將採用劃分批次的方式,分為一本和二本分別填報。

但現在不同的是,填報與錄取的基本單位改學校為專業,就勢必會讓專業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專業建設越好,分數就會越高,不同學校間的相同專業分數會有所拉大,同一個學校內不同專業的分數也同樣如此。

有可能某些二本學校的優質、特色專業要高於一本學校的差專業,甚至是遠遠高於。

所以說,批次的劃分將會漸漸被淡化,這也是北京市乃至全國在未來改革的趨勢,取消批次,只分本科、專科招生。

目前,浙江的報考模式就是這樣,他們不再分批次,而是根據考生的分數高低分為高、中、低三段,分別進行志願填報。

高職院校的招生錄取,也會發生一些變革。

最大的區別是,高職的招生錄取將會與本科的招生分開,高職院校會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權,通過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測評結合的方式,尋找適合的人才。

未來,分類考試將為高職院校招生的主渠道,所佔比例達到70%以上。對於特別優秀的技能拔尖人才,會有面試錄取的資格。而在技術技能大賽取得的成績,也會作為升學的重要依據。

新高考改革,“新”在哪,到底“改”了什麼?(中篇)

其實,我們也要認識到,社會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高職院校是國家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如果說確實適合高職院校,應該去主動了解,不能為了面子而上本科。

畢竟,最好的不一定適合自己,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高考加分新規定

高考加分,曾經是多少家長奔波的目標。

為了給孩子多加幾分,可謂費盡心思。為了給這些家長減壓,更為了教育的公平,國家大幅縮減了加分項目,高考的加分將會受到嚴格的控制。

目前,全國通用加分項目只剩了5種,而且條件非常嚴格,具體如下:

① 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考生;(對於北京市來說,則是從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在高中教育階段轉學到本市的少數民族考生)

② 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和臺灣省籍考生;

③ 烈士子女;

④ 自主就業的退役士兵;

⑤ 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軍區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退役軍人。

//未完待續

圍繞接到學生和家長私信及留言,上一篇主要就新高考改革的“新政策與新問題”展開;本篇主要分析了高考改革的“新考試形式”、“新錄取方式”。作為學生與家長應有的“應對和適應方法”,以及如何建立學業規劃意識,下篇再集中分析和討論,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